《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2023-08-08 09:13:55正观新闻01:23 109
声音简介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强农持续响鼓重槌,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读本》共分16个专题,从“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等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作了阐释。

《读本》的出版,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深入、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中论述学习的名人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有人说: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好好学习的学生,张三没有考上大学,所以,张三不是好好学习的学生。以下哪一个推理明显说明上述论证...

A 解析: 本题为评价结构,通过找出与题干推理形式一致的选项来证明题干论证不成立。分析题干:考上大学→好好学习,张三→﹣考上大学,所以张三→﹣好好学习,即A→B,C→﹣A,所以C→﹣B,犯了否前推否后的错误。分析选项:A项,有成就→穿衣吃饭,我→没有成就,所以我→﹣穿衣吃饭,即A→B,C→﹣A,所以C→﹣B,与题干犯了相同的错误,可以说明上述论证不成立,当选;B项,商品→有使用价值,土地→有使用价值,所以土地→商品,即A→B,C→B,所以C→A,肯后推肯前,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C项,优秀公务员→有驻村工作经历,小张→优秀公务员,所以小张→有驻村工作经历,即A→B,C→A,所以C→B,肯前推肯后,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D项,偷窃→违法,违法→被法律严惩,所以偷窃→被法律严惩,即A→B,B→C,所以A→C,肯前推肯后,与题干所犯逻辑错误不同,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韩愈的《师说》是怎么论述从师学习的问题的?

师说》的行文开篇立论,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又指出学者存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和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在首段阐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师说》第二段重点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作者借三组对比: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带有疑问语气,简单的说就是造成圣愚的原因是从师与否;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比,得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带有肯定语气,讽刺了士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大;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带有讽刺语气,讽刺了士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可笑的思想行为。

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现代社会,接受学校教育已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敦敦教导,循循善诱,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获取知识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很容易改变,往往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学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性教育,启发学习自觉。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从而形成间接的理想性的学习动机。要使学习目的性教育有成效,就必须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相结合,避免空洞的说教,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来组织开展活动,如讲故事,主题班会以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都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使学生面临实际任务,投入力所能及的活动,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习的欢乐,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3、利用原有动机的转化。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因素,从而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如小制作,小发明,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 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应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才能奏效。这些方式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了有什么效用等。因此,教师在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课之前,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课题目标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并能作学习效果的检查。如我们在教乘法初步知识的第一节课时就应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理解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简便算法就是乘法,并要求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找到几个应用乘法的事例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给予证明价,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有用,使正确的动作得以巩,错误的动作得以及时纠正,这种反馈作用也能成为促进学习的激发性因素。   4、适当适度地开展竞赛活动 如今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引进了竞争机制。在教学活动中,适当适度的竞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时效的作用。但学生的学习竞赛不宜过多,否则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背离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   综上所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初步形成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社会所期望的一代新人。

<<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态度的是什么,论述学习方法的什么,论述为师之道的是什么,.

学习方法:6.7条 学习态度:3.4.5 个人修养:1.8.9.10

《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有哪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孩子讲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学习吗?用理论或事例来论述

只要具备正常的语言能力都能说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语言运用的产物,多开口说,主动运用普通话,矫正不正确的发音,自然就标准了。我呆在老家读书11年,周围全是淮腔,但是目前我普通话过了二级,还为一些影视资料做过配音,录过广告语。足以证明对普通话的态度决定一切效果。

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述学习文献检索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学习生活中的帮助?

网上查查呀!

讲述实习期的感动事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 朋友,请把心从泥淖中拔出来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评语] 这是一篇人生感悟之文。文章从细腻处落笔:毕业时同桌送“我”的一片银杏叶书签而今已经变得枯黄,拾起它,让“我”感动。于是,作者由此引发出一通感慨:我们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纠缠,却似乎已经冷落了感动,变得冷漠、麻木起来。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章列举令我们感动的诸多事例之后,笔锋一转,提出“感动是什么”的设问,并在文章结尾处用一组排比句从正面做了回答。统观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语言畅达,内蕴深厚。 雪天,有这么一个故事 江苏 李霞 冬天来了,雪花如鹅毛般飘飞。 清晨,无事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感觉到很冷。 前天,市里下令:无论在哪一个角落里所张贴的种种广告单、宣传单等等,统统都要清除干净。由于这个原因,市里所有的清洁工都出动,开始全面清洁这个本来就很美丽的城市。 我看着满天大雪飞舞着,看着一帮清洁工忙碌着。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一堵光滑的墙上贴了几张宣传单之类的纸,一位年老的女清洁工正在那里小心翼翼地撕着那些纸。看来,那些纸很难撕尽,那位女清洁工用沾过水的刷子在那些纸上刷了刷,然后再用手细心地撕。 我想,她的手肯定是冰凉的,但她不怕冷,她的心里有火。 她很认真,连续清除了好几张纸。 她又走到另一张跟前。 但是,我看到,她的右手举起来,这只手却停在了空中,似乎定格了。又见她身子往墙面靠近了些。接着,我又看见她微微地摇了摇头。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我奇怪。 只见她专心看了一会儿,便缓缓离开了那张纸,没有清除它。 为什么不清除它?她忘了市里的规定吗?一串串的疑问在我脑中浮起。 那好吧,我倒要过去看个究竟,我想。 我正要起步,却见另一个瘦小的女清洁工走近那张纸。她的举动竟和那个老清洁工一模一样:举起右手,定格在空中;微微地摇了摇头;专心地看一会儿,缓缓地离开。 我更加疑惑了,下定决心去看看。 过了马路,来到那堵墙前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寻人启事。那上面写着:赵洁,女,14岁…… 疑窦冰释,我终于明白了一切。 雪花还如鹅毛般飘飞,但我不再觉得冷了…… 简评:这个雪天里的故事很感人,它道出了人间真情的美好。故事发生在普通人的身上,更让人感受到真情的可贵。文章很有章法,悬念设置得巧妙,看得出作者善于谋篇布局。语言质朴而又蕴藉,诸如“她的心里有火”、“我不再觉得冷了”很有味道,值得细品. 渴望生病的女孩 江苏 刘进 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是那么渴望生病,而且是轰轰烈烈地生一场大病,你是否会相信呢? 这是我从一位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也许那是杜撰的,也许太夸张了,可我相信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为此而感动。 一个女孩生活在一个残破的家庭中。父母早年离异,她跟了父亲。父亲续弦,她便跟着父亲和继母开始了新的生活。继母并不是那种刻薄的女人,也没有恶待她,只是冷漠--一种彻彻底底的冷漠。用女孩的话来说:我倒真希望她能骂骂我,哪怕凶一点也可以。继母带来的年幼的儿子自然承受母亲加倍的呵护,而且得到了父亲全部的爱心和欢声笑语。从此,女孩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而收敛的个性又使她的交友范围日益缩小,莫名的自卑和抑郁纠缠着她。 一个孤独的女孩就这样在冷漠的环境中挣扎着。这一切仿佛像浓重的雾将她裹住,任她如何逃遁也无法摆脱。 意外的一次生病,却让她渴望了很久的温暖又回到了她身边。那次她病了,父亲为此感到心疼,请了假在家陪伴她;继母也一改往日的冷漠,特地为她买药、做菜;顽皮的弟弟也变得乖巧了许多。女孩在这样的一次病中,体味到了她终日渴望的关注,她成了焦点,中心和主轴。 后来,她学会了这样一种伎俩:不断给自己增加生病的机会。严重的和不严重的,只要不是致命的病,她都愿意! 这是一个女孩的渴求!一个孤独无援的女孩,只能采取这种自虐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被爱。一个祈求终日与病榻相依的人,在她的心底却荡漾着一种明澈的情思。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女孩将这一切推向了极致。有一次,她本想折断自己的腿,可以在床上躺几个月享受几个月被爱的温暖;可这一次,她没有掌握好伤害的尺度,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她的一辈子与轮椅相伴了。 她坐在轮椅上,也许这一次她将被人时刻关注,再也没有冷漠来袭击她了。 她是不是在想:只要为了被爱,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一条腿又算什么呢? 她是不是会安静地坐在轮椅上,脸上还挂着微笑呢?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