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史 38 纪晓岚对诗

2023-05-09 17:00:00沉默的符号07:33 3万
声音简介

历史上的纪晓岚

纪晓岚小的时候呢,受到家里严格的督促,自小绝顶聪明,天分非常好,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为文不假思索的,所以大家在电视剧里面或者在他的一些传记里面都可以看得到这点的。这在史书里面也有记载,大家如果看清史稿的话,还有看那种清史列传,里面都有那个纪晓岚传,大家都可以去翻一下去看一下。    关于纪晓岚的传说非常多  当然关于他的传说是非常多的,我就举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在他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一些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突然间有一个太守过来,他们一不小心把球踢到太守的轿子里面去了。太守马上就停轿了,很多孩子就吓得跑掉了,唯有纪晓岚站在路中间不走。为什么?他要他那个小球。那个太守就问他,为什么你不走啊?太守说如果你要这个球可以,但是你得跟我来副对联,你要是对上来我就给你,要是对不上来,对不起,就给你没收。那么他就说了个什么呢?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假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所以说这个反应非常快,当时这个太守就觉得这个小孩非常憨态可掬,非常可爱。所以类似的传说在整个野史里面很多啦,大家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    青年时期的纪晓岚  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的时候,因为他的父亲调到京城里面去做官,到北京,到户部,去做了一个官职,这个时候纪晓岚是十一岁,他就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到了乾隆五年(1740)的时候,纪晓岚呢,按照清代的规矩,到了必须考试的时候,你不管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你必须回到老家去参加考试。这样的话,纪晓岚也是从京城里面回到老家去参加秀才的考试,这个时候他当然是一举考中了。到了乾隆十二年(1747)的时候,纪晓岚又参加乡试,就是参加省里面的一个考试,就是举人的考试,这个时候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有声有色,显得非常富有文采,才气飞扬,是非常难得的一篇文字。那么这次考试主考官是谁呢?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就是刘罗锅的父亲,叫刘统勋,另一个是阿克敦。刘统勋是主考官。两个主考官见了纪晓岚的文章,都是一起为之拍案叫绝,感觉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所以把他作为第一名,就是省里举人考试的第一名。  纪晓岚呢,当时感觉踌躇满志的,接下来又去京城里参加进士的考试,会试,但是呢,没有考取,名落孙山。实际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和乾隆十六年(1751)的时候,纪晓岚又参加过考试,两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实际上他真正考中是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当然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面,过去所谓三年一大考嘛,在这些年的时间里面,因他父亲做官的缘故,所以他长期也是生活在京城里面,他更多地接触的都是当时的汉学大家,包括像我们老一点的先生都知道的,像那个当时汉学界比较有名的,钱大昕啊等等,这都是他交往,经常去拜访的一些人物,来往非常多,所以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汉学大师是有直接关系的。    做学官时期的纪晓岚  到了乾隆十九(1754)年的时候,三月,纪晓岚又去参加考试,进士会试,这次是考中了。接着又参加殿试,就是皇帝主持的殿试,那么参加殿试的时候,他当时考取了进士的二甲第四名,应该还是说排在前面的,考得非常好。所以在这一年呢,就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纪晓岚真正开始做官了,接着就任命他到翰林院里面去做这么一个编修。这个翰林院啊,在古代的时候,在清代,就是做官的开始。那么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纪晓岚更多的是做一些学官,就是到外地去做学官。什么是做学官?比如说是到福建,到江苏,还有到这个,到那个地方,到其他地方,外地做过一阵子主考官,专门也就是负责乡试的一些考试,主要是负责这些事情。  有人就讲了,纪晓岚在电视剧里面,大家所看到的,整天都是和和绅他们斗来斗去,实际上纪晓岚他的官位比起和绅要小得多了,他就是一个学官,包括去编那个四库全书的时候,他也只是个总撰官了,相当于一个总编辑,但是他还是比和绅要低得多。当然这是后话,我们等会再讲。在以后呢,可以说他就开始了真正做官的生涯,当然他在做官的时候写过很多文章,大家如果去看他的文集,这里有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纪晓岚文集》,就会发现,他写了很多在做主考官的时候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真正体现了他早期的一些思想,他的为人的一些想法,一些为人之道。    爱才成癖的纪晓岚  纪晓岚认为虽然我现在做了主考官,就是说我现在做一个来选拨别人的人了,但是实际上我当年也曾经落第过。这个是确确实实,他曾经没有考中过,那么现在他做了主考官了,所以他在学官任上还是非常注意选拔人才的。他自己就讲,他自己是“平生无寸长,爱才乃成癖”。就是非常爱才的,如果是发现有才的人绝对还是破格录用的。如果遇到一个好的学人,或者一个年轻人,他会破格提拔的,如获至宝,所以对于这个试卷的批改和取舍,他仍然也是非常的严格,非常的慎重。他竟然对别人改过的卷子,那个经常是改过了扔到一边去的,他还要再拿过来亲自再看一遍,这是在他很多文章里面提到的。为什么要自己再看一遍?他怕有遗珠之害,免得有些人,就像现在的考试也一样的,比如改一遍作文,古代就是考四书五经啊,改一遍文章可能不同的人他所得的分数是不一样的,现在仍然也存在这个问题啦。就是说当时很多人就是感到批得有问题啊,他都要去过问一下,尤其对那些不被录取的考生的卷子啊,都要去过问,去看一下,免得有什么遗憾啊。    纪晓岚推动了乾嘉汉学的形成  乾隆十九年(1754)一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这段时间里,应该说这是纪晓岚在翰林院春风得意的日子,过得还是非常愉快的。这段时间里面呢,当然这个时候和他交友的朋友啊,有很多,都是后来的一些大家,比如说戴震、王昶、王鸣盛、钱大昕、孙星衍、王念孙、段玉裁、阮元、蒋士铨、洪亮吉、黄仲则、罗聘、刘墉等,乾嘉汉学风尚的形成,纪晓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乾隆二十年(1755)的时候,就是他做官的第二年,纪晓岚就在北京的歙县会馆见到戴震,戴震当时是避难到北京去的,因为他受到家族的威逼,没有办法,在安徽歙县呆不下去了,跑到北京去了。这个时候,纪晓岚是专门去拜访他的,非常的崇拜,所以我们当年在解放以后呐,很长时间里面对纪晓岚是不闻不问的,基本包括他的那个《阅微草堂笔记》,他的集子基本是湮没无闻的,基本上是不出版的,他的那个《阅微草堂笔记》一直到1984年才正式出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代纪晓岚的著作

阅微草堂笔记

历史上的和珅纪晓岚

怎么可能是这么的搞笑呢,当时在乾隆活着的时候和珅是第一的宠臣,以至于像纪晓岚之流是根本到不了和珅眼里的!在朝堂上能和和珅叫板的是两个人,两个现在的演艺电视剧中不出现的两个人--朱圭和王杰,这个朱圭是后来嘉庆皇帝的老师,八成也是在嘉庆还是皇太子的时候就给和珅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纪晓岚准确点说其实是个很有个性的知识分子!他真正的载朝廷中能说得上话的时候已经是嘉庆朝了! 和珅和纪晓岚之间是不可能像王刚和张国立一样的逗笑天天的哄皇上开心了!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中的纪晓岚,在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

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是中国的大文豪之一,文采超过他的人屈指可数。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卒于嘉庆十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被塑造成一个能言善辩,与和珅是一对欢喜冤家;但实际上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电视剧受到观众的欢迎,纪晓岚的后代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时候,他们说:“其实我们的祖先纪昀先生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他跟和珅是忘年交的关系,亲密的时候远比对立的时候多得多。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晓岚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晓岚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和珅的帮助。” 至于说纪晓岚的"铁齿铜牙",这个就见仁见智了,因他本身就才思敏捷,很多问题到他那去了可能就不是问题了,所以说他"铁齿铜牙"也不为过!

历史上皇家纪晓岚·纪晓岚的儿子是谁?

纪晓岚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从很多电视剧中也能略知一二,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剧中人物是不一样的,那么真实的纪晓岚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上的纪晓岚 其实,纪晓岚的名字叫纪昀,小兰,西安人。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也是著名的作家。乾隆十九年,纪昀开始做官生涯,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二十七年,纪昀的军衔是提督。之后,纪昀父亲去世,纪昀守孝三年。乾隆三十八年,纪昀担任《四库全书文库》主编,藏书3000余种,7万余册,修复了《热河志》等名著。纪昀的仕途跌宕起伏,经常伴随着四处奔波,却多次被降职留任。嘉庆元年,官为兵部尚书,第二年为吏部尚书,由大学士协办,为太子保少。历史上的纪晓岚享年82岁。 从历史上看,纪晓岚的书法苍劲浑圆流畅,在当时的书法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政治上,他密切关注人民的苦难。当首都附近的人民遭受水灾时,纪晓岚要求甘龙向灾区分发一些官方粮食以缓解灾情,这稳定了京都的秩序,维护了天皇的统治。据史书记载,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嵇的次子。纪晓岚来自哪里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争议的。他是清代献县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崔二庄人。这是根据纪晓岚的出生计算的。但纪晓岚祖籍在应天府上元县,相传纪晓岚家在纪家边。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由于“移姓为《史记傅氏列传》的规定,纪晓岚的祖先开始迁入献县。当时,纪晓岚的祖先是迁居的第四等家庭成员,所以他住在县城以东90英里的京城镇。到了纪晓岚这一代,已经差不多是祖先搬家以来的第14次了。所以,我们不能根据纪晓岚的祖籍来判断他是哪里人。毕竟相隔太远了。 由于祖上搬迁等原因,纪晓岚小时候住在京城东三十里的崔二庄。后来,纪晓岚考上进士后,开始在朝廷做官,并由此正式住进了今天的文物古迹魏草堂,也就是清朝的都城北京。然而,纪晓岚不能因此而被说成是北京人。虽然纪晓岚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但北京只能算是纪晓岚的故乡或永久居住地,而不是他的出生地,也不能说纪晓岚是北京人。 最后,纪晓岚因为政治问题来到新疆,但我们不能说纪晓岚是新疆人。我们只能说新疆是纪晓岚故居,不能说纪晓岚是新疆人。从以上分析,我们只能说,纪晓岚属于今天的河北人。因此,纪晓岚是哪里人的问题很容易从他的生平故事中推断出来,这是没有争议的。季兰故居是一座四合院,位于北京珠市口西街241号。纪晓岚在这个四合院里住了62年,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从外观上看,纪晓岚故居是一座有两个入口的四合院。走进四合院,会看到前院的藤蔓,后院的海棠花。据说纪晓岚死后自己种了藤蔓和秋海棠。 相传,后院的海棠树见证了纪晓岚和一位美女的爱情史。说起纪晓岚的爱好,我们都知道纪晓岚喜欢抽旱烟,他的烟枪也是专门定制的,一次大概能装四两片烟。现在,这根管子被放在岳薇草堂的展厅里。纪晓岚故居呈现清代建筑特色,建筑风格曲折幽静,典雅别致。整栋楼坐北朝南,楼前的藤蔓历经百年依然枝繁叶茂。老舍老师曾去纪晓岚故居品茶。他经常坐在这棵藤蔓下,感受茶香和人情。走进纪晓岚故居的大厅,这里装饰豪华,窗户光洁。大厅的横梁都雕刻有花卉,显示了清朝的建筑特色。走进后院,是纪晓岚工作的阅读微小屋。晚年,纪晓岚在草堂里完成了《阅微草堂笔记》。草堂共有10间房屋,正门上方的匾额上写着六个大字:“岳薇草堂旧址”,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墨宝题写的。纪兰故居以前是岳飞后裔居住的地方,后来成为纪晓岚的住处。在现代,老舍和曹禺等作家经常来纪晓岚故居举行聚会和诗歌会。现在,它已经成为北京的一个景点,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纪晓岚的儿子 据记载,纪晓岚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姬如姬、姬如川、姬如熙、姬如一。纪晓岚的长子纪汝熙生于1743年,卒于1786年,享年44岁。纪汝娃继承了父亲纪昀的智慧,纪晓岚记录了纪汝娃在公元《阅微草堂笔记》年的生活。在父亲眼里,纪如熙是个聪明的孩子。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不用读很多书就能写诗。嵇如意稍大后,参加乡试,得了举人。后来,纪如熙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嵇汝桦跟随军队征战西域。以他的文学造诣,季如垠的文笔就像公安派和竟陵派。后来,姬如吉和朱自应到了泰安,看到了《聊斋志异》的手稿。有一次,纪如意掉进沟里,几十天后再也没有回家。原来,姬如意坠入山沟,不幸身亡。 嵇汝川是纪晓岚的次子,史书中

纪晓岚对联故事,民间关于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民间关于纪晓岚的对联故事   纪晓岚学识渊博且机敏诙谐,其轶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史书记载,他喜联、擅对,是对联奇才。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千叟宴”,席间有一老翁141岁高龄,乾隆帝得知,便以此为题出一上联,命众人答对,联曰:“花甲重逢,又增三七岁月。”   60岁称“花甲”,“重逢”等于120岁,“三七岁月”即21岁,相加恰好141岁。纪晓岚稍加思索后随即对曰:“古稀双庆,再添一度春秋。”70岁称“古稀”,“双庆”等于140岁,“添一度春秋”也是141岁。   时值旧历除夕,瑞雪初霁,梅花傲放,红装银裹。纪晓岚伴乾隆帝到户外赏景,不料乾隆帝叹道:“老叟扶持观梅花,唉!青春已过。”纪晓岚悟出这是一题上联,脱口而出:“幼童侧耳听鞭炮,哟!又是一年。”   纪晓岚为乾隆帝五十寿辰而作的寿联,也堪称流芳佳联:   “四万里皇国,自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全联36个字,字字歌功颂德,句句阿谀奉迎,尤其说乾隆帝“五十年圣寿”之后,还要活“九千九百五十年”,前后相加,正好是“万岁”,妙不可言。   由于纪晓岚才华超众,人人敬仰,不少达官显贵、豪门富户都以攀缘结交他为幸事。一日,某公邀纪晓岚赴宴,正巧席座中有戊子科父子同榜者,某公说道:“人人都知纪晓岚你喜对,今有出语,能即席成之,当以百金古砚为赠,否则照罚。”他随即出上联:“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但见纪晓岚不假思索随口对云:“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众人叹服。   主人又曰:“春宵一刻值千金。”纪晓岚笑曰:“太极两仪生四象。”有数对数,无数对无数,对仗严密工整,主人惊服,随即开宴。   纪晓岚一生写的对联难以计数,但多是为他人所作,写自己的联极少。据知只有一联自咏:“浮沉官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一自咏联道出了他一生居官生涯的坎坷苦乐,也表达出了他终生对治学的严谨追求。   纪晓岚小时候就是一个对对子的能手。一天中午,吃过了午饭,还不见哥哥回来,于是纪晓岚手舞着一根牛皮鞭子去学堂找哥哥。原来哥哥正因对不上老师出的对子而犯愁,纪晓岚对严厉的守在一旁的先生说:“您别生气,我替哥哥对行吗?”先生看了看聪明可爱的纪晓岚点头答应了。上联是:   苇篾织席席盖苇   纪晓岚思考了一会,摇摇手中的鞭子说出了下联: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大惊,连连点头,嘴里不断说:“好!好!好!”并挥手示意,叫他哥俩回家。   某年仲秋,纪晓岚去福建督学,途中渡江乘的是摇橹的船。此时,一只帆船乘风追了上来。帆船的人得知幸遇纪晓岚时,便传过来一上联: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联运用了谐音和双关。“橹速”即三国东吴名臣,“帆快”西汉初大将。联语“橹速不如帆快”意含文不如武,讥讽纪晓岚。纪晓岚久久未能对出。到了福建,在院试大典上,乐声四起,纪晓岚灵感忽现,对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笛清”宋代武将狄青,“萧何”汉初丞相萧何,当然,纪晓岚也不会忘了反驳“文不如武”。   纪晓岚长年在京城伴君为官,日子久了,不免思念家乡,因此闷闷不乐。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一日,散朝后,乾隆对纪晓岚说“爱卿这几日气色不好,朕出一上联,猜猜。”   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连忙跪下,对道: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只好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也留下了这副巧妙的合字联。   相传,纪晓岚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在一个月夜指着纱窗难他: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居然被难住了,最终未能对出。直到近代,才有人解答了这一难题: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历史上的纪晓岚真的和和绅斗过吗?

民间故事而已啦

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纪晓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博学多闻,千万别信《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事,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纪晓岚已经出名时,和珅才刚出仕,而且按职位两人也不可能在一起。纪晓岚自由聪明好学,但也很调皮。所以才出了“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这一妙趣横生的对联。纪晓岚稳重但不失狂傲,也有过“纪郎不愿留诗句,恐压江南十六州”豪言壮语。(我也只知道这一点点,但愿对你有帮助)

张了了喜欢纪晓岚吗

张了了喜欢纪晓岚。 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张了了姑娘,这只是纪晓岚办案需要,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在民族大义和个人小情面前,纪晓岚还是分得清哪头重哪头轻的。所以纪晓岚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哪个姑娘,只是需要靠近当事人,从而了解真相而已。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由刘家成,张国立,罗长安执导的系列古装戏说历史题材轻喜剧,一共四部,张铁林、张国立、王刚、袁立等参加演出。  该剧主要讲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纪晓岚与和珅明争暗斗、参与破案的智斗故事。

关于纪晓岚的故事

水月寺鱼游兔走 按照对联的平仄韵律,龙虎应为下联。 水月寺 对奇联 文思敏捷显才华 沧州城内原有一座水月寺,原建于唐代,清雍正初年重修之后,面貌焕然一新,风景清幽秀丽。 现在在沧州城内还有一条水月寺大街。 当年一位游方僧人来此观览,在寺内一亭柱上题写了一句上联:“水月寺鱼游兔走”,即飘然而去。 不料,就是这句看似普普通通的半副对联,却难住了一方的文人学子。 当时,纪晓岚见到此联,略一思索,下联即脱口而出:“山海关虎跃龙飞”。 周围的游人纷纷聚拢过来,品评这副新对上的下联,只见山中有虎,海中有龙,山、海、虎、龙遥相呼应,不仅对仗工整,无懈可击,而且气势非凡,意境深远,比之上联更胜一筹,大家无不交口称赞。 纪晓岚的才名,也由此誉甲一方。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