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0501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7)

2024-02-20 13:36:28之了课堂32:05 4619
声音简介

经济法基础所得税

有可能啊,一道计算题啊

经济法基础

这个题比较拗口。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一、利润总额40万,是将损赠5万正常减除了的。 二、如果捐赠未调整前,45万是应纳税所得额,这里超出的5万属于其他的调整,并不是捐赠的调整,也就是按第一条,这里的45万是在捐赠全额税前扣除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 三、捐赠怎样调整 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对公益性捐赠做出了解释性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所称公益性捐赠,是指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的公益事业的捐赠。准予企业扣除的捐赠支出必须在规定的限额以内,超过规定限额的部分不得扣除。扣除限额=企业纳税年度利润总额*12% 那么,40万的12%=4.8万,5万超出了0.2万,这个0.2万不能扣除,需要调整 所以,调整捐赠后应纳税所得额45.2万 乘以25%的税率,计算企业所得税应该是11.3万元 供参考

经济法基础好学吗?好学怎么学?

经济法基础主要还是税比较麻烦,流转税、行为税、资源税等都要一个一个的记,最重要的是流转税里的 四大税种。。一定要把含义 计算方法 税率搞清楚会计算还有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也要搞会!我都是过来人我考过助会了,每天都要背书

经济法基础

《经济法基础》是2007年11月1日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图书,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著。 2007年国家颁布了《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08版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根据以上变化,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依据考试大纲对相应科目的考试辅导教材进行了修订后出版发行,以帮助考生和相关人员学习理解考试大纲内容。本书为“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系列之一,系统地介绍了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经济法概论,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概述,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

经济法基础

经济法的客观基础: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耦合、社会公共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张,以及国家对经济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重大转换。所以,“经济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时期才可能有现代经济法。”

经济法基础的内容简介

《经济法基础》立足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经济法课程的特点,结合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需要,积极创新。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习需要,《经济法基础》介绍了公司法律制度、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经济竞争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以及经济纠纷的仲裁与诉讼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经济法基础的内容简介

2007年国家颁布了《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法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08版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根据以上变化,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组织有关专家,依据考试大纲对相应科目的考试辅导教材进行了修订后出版发行,以帮助考生和相关人员学习理解考试大纲内容。本书为“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系列之一,系统地介绍了经济法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经济法概论,会计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概述,流转税法律制度,所得税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等。

非洲从古代到现在有哪些基本经济制度?

主要还是农奴制吧

程序法律制度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应该是程序法定

如何使科学课堂富有趣味性

人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玩,所以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思索答案时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⑥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在教学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面积时。老师出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很热烈,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老师诙谐地说:“你们都上当啦!”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这时老师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