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熙来了 第五节 鳌拜执牛耳

2023-08-13 09:15:07单田芳说历史10:25 1947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20 喜点/集
声音简介

康熙除鳌拜的故事?

北京皇宫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摔杯为号,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康熙为什么要擒鳌拜?

因为他要掌大权啊

《康熙王朝》里的鳌拜是谁演的?

应该是姚长安扮演的

康熙帝智擒鳌拜后是怎么对待鳌拜及其家人的?

除了鳌拜的儿子也被关了几年之外,康熙对鳌拜的后人和家人还是比较好的。

康熙设计生擒鳌拜,是因为鳌拜不忠,还是另有其因?

其实我觉得在那个时候你没有犯特别明面的错误但皇帝要杀你的原因都是因为你让他觉得这龙椅坐的有点不安稳,即使你再怎么说你并没有谋反之心,那死就是你最好的证明。鳌拜,也是这样的。 我觉得鳌拜是没有谋反之心的。因为鳌拜他本来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位置还能自由自在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负那么大的责任还不用被困在这个紫禁城被人指指点点的,他很明白做皇帝可能还没他现在舒服,所以他很享受他现在的位置,出了事儿吧前面还有个高位者,平时吧还不用看这皇帝小子的脸色毕竟他可是辅政大臣,应该是皇帝小子听他的指挥看他的脸色,简直不要太爽好吗?而且他就算造反也名不正言不顺的,完全没必要。 但是他太贪恋权势了,也太居功自傲,不懂收敛更不懂为臣之道。即使康熙年级再小他也已经是个皇帝了,会有人不停的告诉他他才是这天下的统治者,这天下的最高位,所有人都得顺着他的心意。但是他发现在鳌拜这里经常碰钉子,当然可能有的时候鳌拜的建议也是对的,但是他丝毫都不给面子。 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议被推翻,有的可能还是小康熙费劲心思想出来的“良策”,却被鳌拜称为“无知小儿的把戏”…那把皇家的颜面往哪里放? 而且吧,鳌拜党羽还众多,眼线也多,甚至让康熙觉得处处受人监视,处处受人掣肘,这就换了平常人都无法忍受的生活,何况是身为皇帝的康熙呢? 于是,鳌拜就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康熙为何要除掉鳌拜?

康熙除鳌拜就是两大原因:一是鳌拜专横朝政,揽权擅权,结党营私;二是鳌拜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一、专横擅权,结党营私。 顺治死后,传8岁康熙继位,由4大臣辅政,孝庄太后决断。四大臣分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依照顺治的遗命,以索尼为输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无意揽权。鳌拜是四人中最骄横的一个,不甘心屈居人下,每有议政,必须听命于他。 鳖拜权势日益扩张,周围聚集了一批趁炎附势之人,以他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恩哈,泰壁图,噶诸尔,迈音达等人为骨干,组成一个的政治势力集团。 二、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1、实行马背政治治理国家,大兴文字狱。 鳌拜是打仗出身,缺乏文化素养,凡事都用粗暴的方法处理,被称为马背政治。他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制造庄氏惨案,被处死达2000人。 2、残害忠良。 苏克萨哈实在看不惯鳘拜的所作所为,便和其他大臣联名上书康熙,奏请亲政。鳌拜便将苏克萨哈视为眼中钉,伺机陷害他。苏克萨哈闻到了鳌拜欲加害于他的消息,便罢官不干了,奏请为先帝守陵。鳌拜马上主持召开议政大会将苏克萨哈父子凌迟处死,处斩其家人十三人,立即执行。 3、假传圣旨,处死大臣。 鳌拜为了打败政敌,故意挑起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圈地事件。本来已经处理好了的圈地矛盾,鳌拜旧事重提,要求重新调换土地。这一要求遭到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诲、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反对,鳌拜竟然假传圣旨,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鳌拜的擅权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权威,康熙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对鳌拜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自亲政之日起,便渐渐尝试摆脱鳌拜的控制。 多行不义必自毙。康熙经过周密策划,智擒了鳘拜,并彻底摧毁了其政治集团。

鳌拜是怎么被康熙除掉的?

鳌拜怎么被除掉的过程是: 晚年时候,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 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鳌拜的结局: 抓住鳌拜以后,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 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

康熙皇帝打鳌拜的简介

1661年顺治帝驾崩,爱新觉罗·玄烨八岁即位,顺治帝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当时鳌拜在四辅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因曾是摄政王多尔衮旧属,为其它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鳌拜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仿猛康熙的意旨,先后杀死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临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等政敌,引起朝野惊恐备裂桥,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终设计由一群少年在宫内练习“布源返库”(即摔跤,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不以为意,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这群少年将鳌拜擒获。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廷议当斩,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死于禁所,其子纳穆福后获释。 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康熙王朝鳌拜什么时候被拿下的

康熙八年被拿下

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情节

: 英厷隹 ,佩服,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