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3-10-09 13:44:34正观新闻06:02 193
声音简介

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指明的新方向。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有着深邃的思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北京故宫,到陕西西安博物院;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到河南安阳殷墟;从承德避暑山庄,到大运河扬州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沉思索,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就在这次座谈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并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传统中有我们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只有读懂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领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何博大精深,才能不断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质和独特作用。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沃壤,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在2022年10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只有植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可以说正是这种“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观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智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即鲜明指出,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走过漫漫长路,踏上新的征程,我们应当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秉持开放包容,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坚持守正创新,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展望未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观察的名言 观察的名言有什么

1、不审不聪则缪《谬》,不察不明则过。——《管子·宙合》 2、不愿看的人,比瞎子更看不见。——英·布尔德 3、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4、细心观察产业界中那些自大的、维持不变的、独断的恐龙之所以一夕倒下的原因。 5、观察与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

我们要多观察自然观察的意思?

我们要多观察自然观察的意思,观察物体时我们要(全面),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观察小朋友的观察日记怎么写

观察小孩就要细微处入手,特别是展现天赋与天真的时候,就如同相机抓拍一样。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要想让观察到的像最大,应使被观察物体无限靠近______

根据运吵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知,当物距大穗首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是,物体成虚像,也旁族侍就是说,焦点是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的分界点. 当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时,此时成的像是虚像,因此要使凸透镜成的虚像最大,就要使物体的位置最靠近焦点. 故答案为:焦点.

观察什么意思 观察是什么意思,观赏是什么意思.

观察 1∶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2∶考查或调查 观赏∶观看欣赏

为什么别人总是能一边观察生活~观察人~一边听别人的谈话

心不可二用,只能说别人其中一件事没有做好! 注意细节关键是看你是否用心,开始可以强迫自己去试着发现慢慢的你会培养成这样的习惯! 但是这种习惯有利有弊,还是需要你自己决定,因为生活中不是尽善尽美的,有好必有坏!

观察,观察,再观察的英语怎么说

Observation, observation, observation 例句 在路口,先观察,观察,然后再观察一遍。 At a junction, look, look, then look again.

观察并分享门店哪些行动使内部小伙伴更有成就感

回答 及时赞扬优点,清楚其值得赞美的成果或表现。 真心关切他们的成长与成功,不惧怕他们超越自己。

你晚上观察过天空吗,把你所观察到的写下来,

我注意到,月亮旁边,始终有一个最亮的,星星,听说那是紫薇星。

在哪种观察中观察者也会与幼儿进行对话

在对话观察中观察者也会与幼儿进行对话。 幼儿观察的目的: 幼竖袜儿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刺激感觉器官,发展观察力,促进智力发展,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方法。可以激励幼儿的求知欲和对周余段激围事物的兴趣。 观察目标是观察的出发点。观察前,教师必须明确想要了解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对教学和幼儿教育有什么价值。教师可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发展水平,并围绕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表现来确定观察目标,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幼儿的真实表现。 观察分析要具体,教育措施要有可行性。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燃辩分析时,应注意针对当前的记录进行具体分析,不要预判幼儿的行为特征。同时,应针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提出细致可行的教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泛。 例如,教师的措施中经常出现“增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后要加强观察和教育”等大而空的表述,这类措施其实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观察记录中,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