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漫谈读书

2023-06-20 21:00:00有书07:00 3万
声音简介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


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


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


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


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


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


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


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


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


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


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梁实秋的《谈时间》选自?

梁实秋《秋室杂文·谈时间》

梁实秋与梁秋实是一个人吗

不是一个人啊,梁实秋是一个作家,梁秋实吗好像很多人叫这个名,比如我网校的英语老师

梁实秋是什么时候听梁任公的演讲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老梁:特工怎么谈恋爱

ot change need to know wh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作品如下: 《冬夜草儿评论》、《雅舍小品》、《北平年景》、《谈徐志摩》、《清华八年》、《文学因缘》、《秋室杂忆》、《实秋文存》、《西雅图杂记》、《看云集》、《槐园梦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杂文》。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武学泰斗施承志弟子。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文艺思想 梁实秋的人性论批评从人性善恶二元构成、善对恶的适度节制、天才才能洞察绝对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响,但梁实秋拓展了绝对真理的范畴,强调普遍人性,更偏重实践理性。题材虽不可限制,但题材的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这才是梁实秋心目中真正的题材观。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从以前的浪漫倾向和唯美倾向转到传统的、古典的倾向。梁实秋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文学要表现普遍的、永恒的人性。

介绍一下梁实秋

你是牛奶瓶吗?

梁实秋《火车》读后感

人生有变化,有起伏,人不要过度追求名利

梁实秋有几个孩子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子女:长女 梁文茜;次女(夭折);三子 梁文骐;四女 梁文蔷。

读梁实秋《书》后感

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自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书,什么不给你呢?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素不相识,可以促膝谈心,给城市人以乡村的风光,给乡村人以城市的繁华。年老的无妨读血气刚盛的人冒险的故事,年轻也可以学饱经世故的长者的经验。一代文豪高尔基说:“请爱好书本吧!它将使你的生活容易化,它将友爱地帮助你,了解感情思想,事变的各方面和复杂的混合。它将教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将带着对于世界和人类的爱的感情,给予智慧和心灵以羽翼。”

有没有梁秋实这个人?

肯定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