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跟着电影现场背诗,真离长安三万里

2023-07-18 17:49:17红星新闻04:21 310
声音简介

观影者如果只盯着“背”,却没顾上和角色人物共情、进入一个沉浸的唐代时空,多少也是个遗憾

最近,以唐诗为主题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出圈了。加之时逢暑假,很多家长便带着孩子一同观影。但随之而来有一个现象也引发了热议:孩子在观影现场跟着电影大声背诗,导致其他观众的体验大受影响。

这个情形可以预料,相信不少家长带孩子去的目的就是寓教于乐,希望孩子借机学习。而且也不用过于苛责孩子,年龄小自制力有限,看到作业里的方块字变成了电影,情绪激动之下跟着复诵也不难理解。

其实,之所以这部电影孩子背诗会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儿童向的电影。电影院有很多大人,他们也被这部电影吸引。大人有更深层次的欣赏:感悟唐诗、诗人与时代的互动,并从中获得古今如一的心灵触动。

这显然也是这部电影试图呈现的,这部电影对唐诗没有停留在脸谱化的讲解,很多内容反倒是写给“大人”的。就像电影里的李白,才华举世无双,却一辈子颠沛流离、岁月蹉跎,他所有的豪放与飘逸,都构成了与现实世界的映照与反差,这种深沉的命运悲剧,孩子们理解起来颇不容易。

那么问题来了,一部全年龄向的作品,那么就很容易产生观影习惯的冲突。小孩子容易吵闹,大人又渴望安静,由此互联网上也是争吵不休。

比较直接的办法其实是设置电影的亲子场,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行隔离。当然这个措施可行性如何,能否达到效果、会否引发更多纠纷也未可知。比如,“亲子场”几个字是否意味着孩子可以大声吵闹?影院的基本观影要求还是否需要执行?这些共识其实还不清晰,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但平心而论,正常情况下家长对于这类现象还是应当干预。毕竟公德是有明确标准的,电影院开场前也都会有提醒,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去学习这种社会习惯。仔细想想,孩子们学的是唐诗,但更需要领会到的其实是诗书礼乐之美,是一种文明感。显然,在电影院有更得体的表现,才更符合这种期待。

有意思的是,根据网友的反馈,有些大人并不制止或引导,甚至有人拿出手机,津津有味地欣赏这一幕。而一些电影院打出的卖点就是“跟着电影背唐诗”,很多家长也是受到这部电影“能让孩子背诗”的说辞,而带孩子来观影的。

笔者并不想过多责怪家长,将这上升为一种家教或素质问题。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很多人依然把唐诗当作一种记诵之学,是一个背书的“范文”。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就是“背”,也因此孩子在电影院背诗被允许甚至被鼓励。

唐诗流传至今,背诵虽然重要,但诗歌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记诵之学,它应当变成一种感悟之学。

诗歌是21世纪的我们和古人的对话方式,是我们认识历史世界的一个窗口,是体会千百年来人性的平凡与伟大的一个载体。诗歌,应该让我们产生心灵的震颤,不仅仅是有口无心的文本重复。

所以,也希望家长和孩子能理解,唐诗其实也可以静静地欣赏、细细地品味,并不一定需要电影院高声地背诵出来,它也有其他的打开方式。观影者如果只盯着“背”,却没顾上和角色人物共情、进入一个沉浸的唐代时空,多少也是个遗憾。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有远字的成语↙:2 丨☆背一丨∴、:

极目远眺、 远近闻名、 源远流长、 好高骛远、 不远万里、 为期不远、 敬而远之、 远见卓识、 天高皇帝远、 深谋远虑、 远走高飞、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臭名远扬、 任重道远、 山高皇帝远、 舍近求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高瞻远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交近攻、 思深忧远、 遁身远迹、 识微见远、 远水解不了近渴、 远山芙蓉、 鞭长驾远

如何评论孩子背书?

背书 表示不支持 我小时候就背书 烦死了 考完试第一时间就给他忘了 被他有何意义 就为了个破考试 最后发张废纸吗 培养兴趣是关键

背后评论别人好不好

背后评论别人并不是很好,因为你背后评论了不知道会不会被对方传出去,如果真被别人传出去的话,个人的形象容易受到影响,影响人际关系,如果别人主动跟你说的话,这是难免的,别发表意见,笑笑听听就好了

做人不要背后评论别人

是的 你议论了别人 别人也是会说你的 这样很不好的

有哪些评论过万的歌?

个人觉得评论过万的歌曲真的有很多,就像周杰伦的东风破胡拦差,还有七里香,这都是评论过万的歌曲,因为周杰裤皮伦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名非常出色的歌手,他可以说是他们那个年纪的天王级别歌手了,他的歌曲一般都非常的好听,非常受年轻人的追捧,就像七里香,衡袜红极一时,船上的人非常多。

求前人对《论语》的评价,十万火急!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从“儒者崇实”的思想特征,洞察了《论语》“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的语言艺术特色。[2]蒋伯潜认为,《论语》作为“最早之记言体”,“章既简短,辞已质朴”,而所以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乃与《论语》之成书方式有关,《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其所见所闻的“直录”,“盖虑其铺张润色,或致反失其真,记录忠实,理所当然。”[3]柳存仁把《论语》的语言特征概括为“语长文简”、“多含蓄较深之意义”,认为其“记言之处”,“已颇有较丰富之文字与情感可资表章者”[4]从以上论述可知,20世纪30-40年代,研究者从总体上简明扼要地认识到了《论语》的语言风格特征,并对其成因有所认识:一是由早期儒家的思想主张所决定,二是“记录”的写作方式,三是由于当时的书写物质条件的限制,“大约《论语》成书之时代,文书之物质尚极难获得,记录口语,仅记纲目以免遗漏,而精微深远之涵义则仅凭口说,未必全在布帛。”[5]吴景和认为,《论语》作为“论纂”之作,遵循“述而不作,信以传真”,不敢“妄以已意诬师言”的写实原则,但又是“叙已所欲说”,是经过“记忆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言论和事件,因而其中渗透着作者的生活和美学思想,具有较多的文学品质,“主要的是通过人物精神生活的描写,用他自己曾被感动过的形象来感动读者”,“从有生气的口头语中提炼文学语言,不乏警句格言”。[6]李人纪认为,《论语》中的说理语言用词精确,搭配恰当,结构严谨,“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因而“以词约义丰著称”;或据理直言,语句斩钉截铁,或言词剀切,入情入理,或感慨赞叹,抒情意味浓厚,具有“观点明确,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比喻、映衬、对比、层递等多种修辞手法,因而“说理生动活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你跟男朋友看电影之后,会讨论影评吗?

不会。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三观,因此每个人对于同一部电影的看法和体会都不会相同。而这些不同,会让我和我男朋友在看完电影谈论影评时产生分歧,甚至是发生争吵,影响两人的心情或者感情。 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所以看完电影各抒己见,这本来是没有什么错。但是人总是有那么点儿心胸狭窄,别人说别人的观点,但凡与自己的有那么些出入总觉着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其实,“自己”和“别人”,哪里一定是非错即对的对立面呢? 就对电影的影评来说,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思维,男性可能注重这件事反映的具体问题,甚至考虑的是怎么样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方案;而女性可能会侧重细节,更在乎的是对这件事的感受,这件事带来的内在情绪。所以可以说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男性更在乎的是故事本身,女性则更在意这部电影带给她的感受。我和男朋友关注点不一样就不会讨论影评。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移情作用,一不小心就把自己带到电影里去了。我一定会觉得如果自己这个时候也会怎么怎么,在那个时候又会怎么怎么。而这个时候,男朋友则会跳出电影,以旁观者的眼光,认为既然你都不是主人公,就算故事再动人你怎么可能就感同身受。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讨论影评完全没必要。

跟 秘书 这个行业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和歌曲,最好带评论什么的,正经题目,求正经回答,谢谢!!

杜拉拉升职记

不管别人背后怎么评论,自己做好自己的就行了

是的,不管别人背后怎么评论自己,做好自己的就行了。毕竟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不一样,也不可能做事需要所有的人认可,没有人能完美的被所有人认可,所以做自己的事,别人背后怎么评论是他人的事。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就不会惧怕别人的言语。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背后评论,所以是无法避免的,就不要被那些背后的评论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了,剩下的交给时间,不管别人在背后怎么评论,时间终究会证明我们是怎样的人,以及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成果。所以大胆做自己,不要去惧怕那些眼光以及言语评论。

评论员文章丨在奋斗中完成蜕变

在奋斗中完成蜕变 “80后”、“90后”、“00后”,“前浪”、“后浪”。 当大家都已经接受并习惯用出生年代加“后”的句式定义人群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刘晓晨、冯律航、李志浩的故事,他们年轻、倔强、普普通通又不服输。如果在他们身上也加注一个标签的话,我想,“奋斗者”再恰当不过了。 晓晨,大学毕业就一头扎进农村,创业不顺时哭得泪流满面;律航是一名大学老师,网课一录就是三四个小时,疫情之下,突然换路子,磕磕绊绊,困难不断;志浩,是一名有听障的大学生,疫情没有让他的世界更“沉默”,他选择用手语帮助和他一样有听障的人。 晓晨哭过又笑了,是因为他用真诚打动了农户赢得了认可;律航磕磕绊绊后也笑了,是因为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向她发来了俏皮的聊天表情;而志浩的笑是在心里的,因为他从一个被帮助的人变成了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不小的人生蜕变,奋斗之后看见了彩虹,看见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他们的故事是平凡奋斗者的故事。在疫情的背景下,他们的奋斗更在稚嫩中透出坚韧的风采。说他们属于“奋斗者”,是因为他们最鲜明的特征不是所处的年龄段,而是面对疫情,面对时代,面对未来,面对自己选择的人生态度。 未来属于“奋斗者”。一场疫情,于世界是格局的重塑,于国内的是行业的洗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未来,因为充满变数而充满了机会。抓住机会,唯有靠奋斗。年轻是一种本钱,只有拥抱时代,迎接变化,与奋进的时代达成奋斗的契约,青春的资本才有可能兑现成辉煌的人生。疫情改变了许多。但,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这一点不会变。“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这一点更不会变。 刘晓晨、冯律航、李志浩们都还在路上。未来,他们还会因为创业不顺而哭得泪流满面,还会磕磕绊绊,困难不断。但是,毕竟他们在奋斗的路上出发了。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定属于他们和与他们一样奋斗的人。 作者:王敏学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