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31-第2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21

2023-08-09 05:00:00机械工业出版社CMP04:25 2.4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34.90 喜点
声音简介

《底层逻辑》 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第一章 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我们要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并且这种判断很多都不被意识所觉察的,默默地在发生? 为什么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是非对错的判断,不同的国家、民族、社会也会有所不同? 如果没有是非对错的统一正确标准,是否有几种相对有效的标准,在相对的范围正确内,可以帮助我们做评判?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来看一看本书的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我们会对事物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这里我们就要先谈一谈,人性、道德和法律。 首先是人性,人性是由一系列为了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产生的各种神经冲动组成。人性本身无善恶对错之分,它是自然而然的,来自于人类远古的本能。渴了要喝、饿了要吃、爱看好看的、喜欢自己、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依恋母亲,这些都是人性。人性不需要后天习得,不同的人会有差异,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性格倾向和天赋。其中有个重要的人性,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能很大差异,就是人类擅长模仿,并且通过模仿来感知他人的情绪。这个差异导致人类的学习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动物,从而导致了个体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道德,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个体的生存、繁衍和群体的繁荣、衰退有着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如果每个人只追求自己的生存,最简单的方式是不劳而获,抢夺同类的食物,甚至不惜杀死同类。那么群体的规模就会逐渐变小,小群体中的个体也会因为无法抵抗外敌而死掉。因此为了生存的整体考虑,经过多年进化,人类的社会属性部分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范。这套规范,就叫作“道德”。道德在意识层面存在,个体的意识存在两次觉醒阶段,第一个是婴儿期向幼儿期过渡阶段,通过不断积累观察、模仿、尝试和反馈的记忆,个体逐渐不再认为自己跟整个世界是完全联结的,开始意识到自我的(作为观察者和叙事者)存在。第二个觉醒期是幼儿期向青年期过渡阶段,也就是青春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人性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开始走向极端化。个体在冲突的过程中,开始自知或不自知地审视自己的人性,寻找个体在社会带来的帮助和约束中,继续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两次的自我觉醒都伴随着各种“是非对错”的判断行为,因为个体和群体之间不可能都是完全融洽、相容的,经历过失败和挫折之后,个体开始评判自己的行为,建立是非、善恶、对错之分。社会所有人的“是非对错”的集合就是道德,道德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因此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对道德有不一样的标准。 最后是法律,即使是道德,由于每个人的人性,成长的经历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也不相同。因此为了整个社会的关系能够在人性和道德的冲突之间能够维系,每个时代的社会都会对道德中的社会规范画一条底线,这就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就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以上是对“是非对错”产生的过程和为什么不存在统一标准的解释,那是否存在有这样的相对有效的评判标准呢? 一个人的心中有三种是非观,分别是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和商人的对错观。 举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的没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请问,这是谁的错? 法学家的对错观:法学家不负责解决问题,也跟问题的后果无关,只遵循道德(法律)的标准,证据确凿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在法学家看来,这就是A的错。但是这种“大块人心”的对错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经济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对于上述的这种情况,经济学家会认为:是C的错。因为整个社会为了避免A把B诱骗到C工地而花费的成本要远远大于C把工地的门锁好的成本,因此要惩罚C。虽然有时这样的判断看上去不合理,但会比“纯粹的道义”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对错观:商人是按照“谁损失大谁的错”,从这件事情来看,B的损失最大,因此在商人看来,B只能怪自己。因为不管惩罚A还是C,都无法使B死而复生,在B死亡之前,他想得最多的一定是我怎么这么傻,为什么会被A骗。 这三种不同的对错观,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使用不同的视角。 最后,一个思考题。在现在竞争无比激烈的环境下,小公司的创新,经常被对手抄袭和模仿,尤其当碰到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小公司经常无路可走。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公司的老板,应该用何种是非视角来看待大公司的做法呢?

第十五天《底层逻辑》1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通过建立底层逻辑,认准外部环境,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1.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三种“对错观” 法学家的对错观(评论家):谁证据确凿?谁的错 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 商人(真实人生):谁损失大?谁的错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的损失大。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人性、道德和法律 人性:个体追求生存&繁衍。 道德:约束个体的人性,达到群体的繁荣。道德不是人性的内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引导,采用的是宣传、舆论等有长效但见效慢的方法,比如通过文化、价值观等引导。约束,采用的是惩罚、驱逐等“剧烈”但立竿见影的方法,比如通过社会结构、利益结构、法律等约束。 法律: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给道德中的社会规范“画一条最低线”——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法律。法律是首先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人性,来自“自私”的基因。道德,是为了群体的繁荣,最后促进个体的生存、繁衍,大约共同达到的“社会契约”。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 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如何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学习,拥有智慧。 如何获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依靠智慧。 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 博弈的智慧:如何博弈——一要靠心态,共赢和感激。二靠策略,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的善良,应该有点“锋芒”。 定力的智慧:定力是为了更长远的目标,也可以被称为“长期主义”。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选择的智慧:学会选择,常常就是学会放弃——选择一个,放弃其他。选择有时比努力重要,但放弃有时比选择更重要。我们应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哪里?来自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如何博弈,如何保持定力,如何做出选择,都决定着人生的走向——选择做某件事情,凭借长期主义形成自己的定力,和这个世界重复博弈。希望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我们都能全身而退,实现多方共赢;能拒绝诱惑,保持定力;能勇于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能拥有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在有公理体系的世界里,只有能证明的和不能证明的。大师与大师的差异是智商的差异,不是口才的差异。比如数学。 大部分学科领域,是没有公理体系的,比如经济学。因为没有公理体系,只靠逻辑演绎,想要得出不容置疑的结论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更值得敬佩。 学经济学,三个建议:一是学李白,也要学杜甫。一定要兼听。二是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三是每个理论都有前提。 ——如何学好经济学?一是要学李白,也要学杜甫;二是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三是记住每个理论都有前提。只有这样,你学的才不是“黑板上的经济学”,才是既能抽象于真实世界,也能还原于真实世界的“有用的经济学”。经济学家的工作,比数学家的复杂太多。只有这样学习经济学,你才不辜负他们卓越的努力。其实,何止是经济学。所有不是基于公理体系的学科,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学习经济学之前,希望能记住三句名人名言。第一句是菲兹拉德说的:“同时持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样,你才会懂得,学李白,也要学杜甫。第二名是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样,你才有勇气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然后继续用这个模型。第三句是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这样,你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每个理论都有前提。 附:思维导图 是非对错的的底层逻辑 一个人心中的三种“对错观” 人性、道德和法律 人生的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如何赢得一场辩论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流程、制度与系统 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复利思维 概率思维 数学思维 系统思维 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把工作当成玩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指数级增长、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把事做对,创造10倍价值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知识、技能与态度 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 人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艺术家为人类带来自由 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理解What、Why、How,才能知行合一 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每个创业者背后,都有大量多巴胺的支撑 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世界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找到并利用自己的战略势能 产品价格到底应该由什么决定 利润来自没有竞争 没有KPI,也能管好公司 让优秀员工成为事业合伙人 勤劳能创富,但勤劳者能分到财富吗?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 信用,是一个人最大的资产 公平、公正与公开 效率与公平 劝酒的本质,是服从性测试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底层逻辑的意思是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底层逻辑是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先确立的那个核心如果给它一个系统的准确的定义的话,那应该是:每一件事物或者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与最人性的真实反馈。 问题本身最原始的需求与我们思考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的匹配度是否一致;或者说最原始的原因与思考之后得出的结果判定是否一致。 而这个原始需求或原因就是——底层逻辑。 围绕着底层逻辑展开思考,会让我们使目标与初心的匹配度更加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寻找路径解决方案或者做出选择,确定方向都是思考问题的最本质出发点。 底层逻辑思维就是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的首先个核心切入点,从这个点开始思考所作出之后的决定当围绕着底层逻辑思考时,做出的决定才是和初心一致,最贴合内心的,也是真实的人性反馈。 十八条社会底层逻辑: 1.整天把仁义道德挂在嘴上的人,一定要尽量远离他,因为他多是伪善之人。 2.无底线的善良,既是一种懦弱,更是一种愚蠢。 3.永远不要和自己层次不同的人发生矛盾,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只能是自己的错。 4.老好人,很多人都喜欢,但很少人会善待他。 5.不要和任何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哪怕中大奖,身边没有几个人,真正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6.偶遇的饭局,无论别人怎么邀请你,都不要去。 7.当面和你经常笑嘻嘻的人,很可能一转脸就骂你。 8.我们可以帮助弱者,但不要过于悲情他们,因为他们的弱,都是有原因的。“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9.不要对一人过于的好,因为最廉价的往往都是感情,凉的最快的也就是人心。 10.你越不讲理,越没有人敢牺牲你的利益。 11.越炫耀的人越自卑,越花心的人越缺爱,越招摇的人内心越虚弱,脾气越大的人见识越少。 12.只要利益足够大,再亲密的关系都可以变成仇人。 13.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点到为止,哪怕就是你的亲朋好友,也不要在背后说三道四,否则,你一定会被别人说的。 14.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做事情,不要在冲动的时候做任何决策。 15.好朋友合伙做数做事情,由于感猜凳情大于规则,一般没有好结果。 16.如果你老是出问题,那一定自己的问题。 17.别把不幸的事告诉别人,别人一定会幸灾乐祸,社会上本来就不公平,这很正常,你因为不公平而愤怒,那是因为你不是利益的获得方。 18.不要崇拜那些违信仰的人,他们所谓的修行,大部分都是愚蠢而无知的,根本无法参纯兆首与到其中,真正的妙语、智慧之人,悟佛立佛但不求佛,正所谓“多少佛前香火客,只求顺心不修行”。

《底层逻辑》第一章

《底层逻辑》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开篇先以故事悍匪绑架了首富的儿子。最终,段首富和绑匪的对话却令人深思。绑匪问首富:“你为什么这么冷静?”首富回答:“因为这次是我错了。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这样改变不了任何结果。凡事都得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改变结果,自强者万强。首富的处事方法,叫课题分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整,所以界限感分明的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 生活中是有过,当我们努力获得一些赞美或好评时,就会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甚至诋毁你或是攻击。然而,但当你足够强大以至远远超越他人时,他人连嫉妒的勇气都没有,剩下的只是对你的仰望和深深的敬畏。就像黄渤曾经说过:当你强大时,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当你最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最多,也最容易受委屈。所以,刘润老师认为:从时间轴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离开的,并不是那些烂人烂事,而是要离开曾经那一个不断遇到烂人烂事的自己。罗曼·罗兰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所以要做长期主义者,只有自己发生质变,才能让自己的处境完全改变。自己如果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到了那里,身边的环境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长期主义的胜利。坚持到底就赢了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底层逻辑是指逻辑前提条件的逻辑。例如:几何公理的逻辑是几何定理的底层逻辑。

一个人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一个人底层没有什么逻辑,因为他是底层的人,嗯,哪还有什么逻辑呢?正常的生活,正常的马路者。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为自己的家奋斗,这都是很好的。

什么是底层逻辑

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 底层逻辑,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您呼叫的用户正忙的意思可能是:1、对方正在与其他人通话中。2、响了几声后再听到“您呼和叫的用户正忙”,说明对方将你的电话挂断了。3、还可能是对方将你列入了黑名单。

"底层逻辑”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很低俗的逻辑

日更-《底层逻辑》04

对于很多优秀的人,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而对待工橘老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平庸的分界线。 我们可能会认为玩和工作是一条直线上的两简伍咐头,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使用价值和乐趣这两个维度。乐趣的一头是玩,另一头是枯燥;价值的一头是工作,另一头是消耗。这样就分成了四个象限,你处于哪个象限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先看第三象限,全是负的,枯燥且消耗。 无所事事地闲逛、漫无目的地瞎想、吃饱饭就上床睡觉……不但索然无味,还不创造价值。这样的事,完全没必要干。太阳每天冉冉升起,而你在悲悲切切地浪费光阴。千万不要忘记,生命和时间才是最珍贵的奢侈品。 第四象限,是消耗的玩。 唱卡拉OK、“剁手”买东西、逛街看电影,都属于此类。这些娱乐都很有趣,但同样不创造价值,虽然能让你获得短期的满足,但是会消耗大量的资源,甚至还会让你陷入长久的空虚。 于是你常常心怀愧疚,渴望改变,但总是游走在满腔热血和因循苟且之间: 第二象限,枯燥的玩。 消耗地玩很花钱,还空虚,怎么办?那就用“枯燥的工作”来拦纯替换吧,还能赚钱。可赚了钱之后干什么呢?赚了钱,又可以消耗地玩了。这样的场景重复上演。 最后来看第一象限。 那些成功的人,有个成功的秘诀是把工作当成玩。他们已经告诉了你,但是你却无法接收。 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那些把工作当成了玩,永远不知疲倦、永远精力充沛的人。 世界上最可悲的人: 是那些白天在枯燥地工作,晚上在消耗地玩,日夜如此,任由生命在看似平衡的重复循环中消逝不见的人。 最后请大家记住, 不是因为他们成功了,所以工作才有意义,才能把工作当成玩;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工作有热情,主动赋予工作崇高的意义和无限的乐趣,才能拥有这么高的成就。

什么是底层逻辑?

所谓底层逻辑,是指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底层逻辑越坚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