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将更改国名为“巴拉特”,新名字藏着什么野心? |《印度通史》

2023-09-06 19:54:20喜马讲书10:41 6.5万
声音简介

读懂印度>>

原文 


解读全球热点,读懂世间好书,你好,这里是“热点讲书”。


当地时间9月5日,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总统德劳帕迪·穆尔穆在即将于新德里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晚宴邀请函中将印度称为“Bharat(巴拉特)”,而非常用的“India(印度)”。同日,印度执政党人民党发言人分享了一张邀请函图片,上面将印度总理莫迪写作“巴拉特总理”。


目前,《今日印度》等多家印度官方媒体发布消息称,印度政府可能会在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一项把印度的英文名称India(印度)更改为Bharat(巴拉特)的提议并在会议上进行审议。截至目前,莫迪政府和人民党方面尚未证实或否认这一消息。


此前,印度就有呼声希望将国名更改为Bharat(巴拉特),理由是“India”这个词源于外国语言,而“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历史传统。不过这一请求曾遭到印度最高法院驳回。


为什么印度如此热切地想要更改国名?是印度政府的政治宣传还是另有隐情?今天我们就结合尼赫鲁的《印度通史》等书,综合媒体报道,来带大家深入了解印度将更改国名的那些事。


首先我们需要简单的了解一下印度的基本情况。


印度这个国家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但是除了印象中印度的奇葩美食、惊人的车技和神奇的恒河水外,我们对这个国家或许需要更全面的了解。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近代以来,印度曾有着200多年的被殖民历史,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英国用以扩张势力的东印度公司,直到1947年这个国家才宣布独立,三年后成立了印度共和国。现在它是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同时国土面积上它也是世界第七、亚洲第二,2022年起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就已经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在印度没有官方确定的第一语言,宪法承认的官方使用语言多达22种。但是受到英国的长期殖民及其文化影响,英语被印度官方作为公共语言所使用,由此也代表着印度政治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其受殖民统治的烙印至今仍然不能完全消除。


1950年1月26日,也就是印度独立日这一天,开始生效的印度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就规定了印度这个国家的英文国名,《宪法》中的那句话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说“印度,也叫巴拉特,将成为一个共和国”。可见,早在印度宪法中就规定了印度和巴拉特这两个名称都是印度的官方国名,享有同等的地位。


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使用中是否这样。一般来说,印度政府和官方媒体习惯于使用“India(印度)”这个国名,而不是用“Bharat(巴拉特)”这个国名。比如印度的官方媒体《印度时报》,也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人民日报》,它的英文名称就是“Times of India”;印度国民大会党作为影响印度政坛的大党,英文名称中国名使用的就是“India(印度)”。国际社会上也普遍用“India(印度)”称呼这个国家。


下面我们来看看印度政府为何大力推动此次的更改国名,印度国内近期发生了什么?


在了解这个事情前,我们还得回到刚刚讲的印度国名的问题,既然“India(印度)”和“Bharat(巴拉特)”都是这个国家的官方名称,为什么现在印度政府要大费周章地将国名更改为巴拉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这两个国名的由来上。


我们先来说说“India(印度)”这个名称的来历。“India”源自于梵语的“Sindhu”,张骞出使西域时把印度称为“身毒”就是从这个词音译过来的。到了唐朝,我们熟悉的唐僧玄奘法师才把这个国家称为“印度”。“India”这个名称是由古代印度的邻国波斯向西方传播的,波斯将其翻译成“Hindu”,阿拉伯人又将其进一步传播,后来西方就有了“India”这个词用以称呼印度及整个南亚半岛。


我们再看看“Bharat(巴拉特)”这个名称的由来。“Bharat”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理解的翻译“婆罗多”,这个称呼是古代印度人对自己的称呼之一。


这个名称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来历,在距今约2500多年的印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记载了一个叫《沙恭达罗》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印度的一位国王外出游玩,途径一个林子里,遇到了在林中修行的净修女,两人一见钟情,从此坠入爱河,并且生下来一个儿子就叫婆罗多。后来婆罗多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贤明的君主,印度人也就用“婆罗多”来称呼自己,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


现在,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印度这两个国名的区别了。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印度这个名称就像是送到外面养的儿子,转了一圈回来把家给端了;而巴拉特则是留在身边养的儿子,准备继承家业的。简单来说,如同我们开头介绍的,在一些印度民众的认知中,“India(印度)”这个名称带有殖民色彩,是外国带来的称呼;而“Bharat(巴拉特)”则反映了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具有凝聚力。


清楚了这些,我们就不难发现印度政府推动更改国名背后的政治意图了。


政治利益牵动着统治者的心。早在2022年8月15日,印度总理、印度人民党领导人莫迪就曾在讲话中呼吁,要摆脱一切奴隶制的痕迹。并且在印度总统、副总统和总理的专机上也印着巴拉特的字样。现在,印度国大党领袖贾伊拉姆•拉梅什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证实在G20峰会上印度发出的邀请函中印度领导人称呼已由“印度总统”改为“巴拉特总统”。


印度人民党和印度国大党作为主导印度政坛的两大党派历来占据着印度执政党的地位,两党领导人如此高调大力推动印度更改国名或与2024年印度大选有关。印度现任总理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在2022年的印度大选中获得大胜,印度现任政府执政以来确实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发展,总理莫迪也积累了一波国民好感。但是印度国内政治并不稳定,9月初印度爆发了内乱,从5月开始印度国内就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印度政府对这些事件的“不作为”态度引发国内民众不满,莫迪政府的支持率由此也受到影响。


国际环境也使得印度政府左右为难。印巴分治一直是印度的心头痛,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多次大打出手,印度国内也需要一个更具有凝聚力的东西来团结国内民众。我们前面介绍到,印度至今仍未完全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西方国家频频插手印度事务也让印度政府苦不堪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印度政府的不作为表示不满,莫迪政府的外交形势变得更加危险。此次的G20峰会由印度主持也暴露出印度另立山头的国际野心,中印关系的斗而不破实则对印度政府来说是一个大挑战。


分析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此次印度政府推动更改国名的政治考量,这是印度政府拉拢国内民众,分散压力的一个政治举措。


最后我们结合历史简单来说说,一个国家到底在什么时候可以改名。


更改国名对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这背后可以说牵扯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代以来世界上也有不少的国家更改过国名,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常见的政体变更带来的国名的变化。历史上不少国家国名的变更是因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了。虽然都叫“法兰西”,但是在“共和国”和“帝国”之间反复跳跃。同样的还有巴西、斯里兰卡和泰国等。


第二种就是去殖民化,这种在二战后比较常见。典型的如缅甸,缅甸独立后一直在去殖民化,1989年缅甸政府将英殖民时期的英文国名“Burma”改为“Myanmar”。显然印度此举也有明显的去殖民化的意味。


第三种就是地缘政治的影响。这一类经常表现为两个或几个关系复杂的邻国之间的政治纠纷。如,马其顿和希腊之间的国名拉锯战从1993年开始到2019年才结束。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名的变化也是如此。


第四种与国土面积的变化有关。主体上是一个国家,或是国名不能涵盖所有国土,或是新增国土等带来国名的变化。典型的如荷兰,现在应该叫“尼德兰”,因为荷兰是这个国家两个发达省份的称呼。


最后,经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印度将更改国名”这一热点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更改国名能否成功还需要等印度相关会议的表决,更改国名作为印度政府缓解国内压力的一个政治举措,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还得看印度政府后面的具体行动,否则可能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想要了解更多,文稿处为你推荐了一个阅读书单。欢迎您关注“热点讲书”,我们与你一起收获新知。


印度改国名巴拉特是什么意思

印度改国名巴拉特的意思是“承载/携带”。 据印度多家媒体报道,印度政府可能会在2023年9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一项把印度的英文名称India更改为Bharat(巴拉特)的提议并在会议上进行审议。Bharat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在印度《摩诃婆罗多》一书中,巴拉特被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城”之间的土地。 Bharat其实有另外一个译名,叫婆罗多,这是古代印度诸多语言中对自己的称呼之一。印度文献曾记载过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豆扇陀的国王在一次外出中,与修行的净修女沙恭达罗相爱,两人有了爱的结晶,其子取名为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继承了王位,并成为百姓心中的贤明君主。 印度改国名的呼声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国家在国内外都被称为印度,据报道,莫迪政府正在推动更名。事实上,在印度国内,有关更改国名的讨论已经由来已久。 印度各届政府几十年来一直试图通过重新命名道路甚至整个城市来消除英国殖民时代的痕迹,莫迪领导的政府加强了这一进程,他在公开演讲中强调印度需要摒弃“殖民思维”的痕迹。不过莫迪所在政党的一些官员公开呼吁将该国称为“巴拉特”,但没有解释官方文件、著名的国家建筑、医院、学院和大学将如何更名。 此前,有印度国会议员曾向最高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将国家名称改为“巴拉特”。但迄今为止,法官们拒绝介入这场争议。

印度历史传说?

印度神话传说繁杂宏大,极其复杂,而且还在不断的演进之中。这里,我们所说的是印度教系的神话。现在的印度神话主要尊崇的是梵天(Brahma)、毗湿奴(Visnu)和湿婆(Siva)三大神,这主要是由雅利安人与本地土著不断斗争及融合后的结果。最开始的神明主要是象征自然力量的人格化神,如雷神因陀罗、火神阿奢尼、水神伐楼那等,但随着雅利安人的征服脚步,各种神的地位也在不断改变中。 创造神梵天 梵天主要的形象,四首四臂,坐于莲花或者白鹅之上。手中一般拿有法器,水壶象征着创造之源,据说里面装的是恒河之水。念珠表示时间的力量。四个脑袋表示无所不知,整个世界都在其控制之下。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梵天爱上了自己的女儿,便生出五张脸,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她,后来湿婆以此惩罚他,砍掉了他一个脑袋,便剩下四个了。 现在印度神话也有创世之说,也是起初,宇宙一片混沌,唯有“梵”,这个梵呢,是一种自始至终就存在的精神力量,反正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是宇宙的本原。后来,“梵”就决定创造世界,先是从“无”生出了“有”,“有”之后,便创造出了水,这种精神力量又在水中诞生了一粒种子,种子长大变成了一个金色的卵,然后“梵”就以“梵天”这种人格化的神出现在卵中。梵天开始在卵中一个人待了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要有多长就有多长,反正超过你能想象的长。待久了,自然就有了想法,于是梵天便用精神之力将卵一分为二,上半部就成了天,下半部就成了地梵天又在天地之间创造了空气,并确定了 四个方位,又划分了时间,于是,世界便形成了。之后又创造了形成万物的五大元素:空、风、火、水和地。接着由五大元素形成了星星、江河、山川与大地。有了这些,梵天又从心中生出六个儿子,掌握不同职能。其实梵天只是“梵”其中的一面,是创造的一面,而毗湿奴则是维持的一面,湿婆则是毁灭的一面,三位大神被称为三神一体(Trimurti),他们的地位高于一切神灵。 维持之神毗湿奴 毗湿奴也有众多的形象。四臂金翅鸟形象,毗湿奴四臂,分别持神轮,象征轮回;海螺,表示五大元素与生命起源;金刚杵代表智慧,莲花代表力量。当然有时候也会吃其它法器,但是一般都会有海螺或者神轮。坐于金翅鸟迦楼罗上。 产生了神灵之后,梵天又通过劈开自己,形成了男女,进行结合,生下毗罗吉,毗罗吉又生下摩奴,这个摩奴便是所有人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又有不同,从梵天的口唇中产生了婆罗门(Brahman),掌握着知识和祭祀,地位最高的人;从双手中产生了刹帝利,是用来保卫家国财富的武士和国王;而大腿中则产生了吠舍,主要从事创造财富,这就是农夫与商人;此外,双脚则产生了首陀罗,用来伺候上面三种人的劳动者。随后,梵天又创造了各种动植物,昆虫鸟类。各种神、半神、精灵以及阿修罗、罗刹和食尸鬼等等世界万物均被梵天创造出来了。至此,印度神话中的世界也就此完整。

印度历史电视剧?

印度历史电视剧:印度往事。 《印度往事》是由阿素托史·哥瓦力克执导,阿米尔·汗、格蕾丝·辛、蕾切尔·雪莉主演的歌舞爱情电影,于2003年5月16日在中国、英国等上映。该片讲述了印度村民在青年拉凡的带领下赢得了与英国军队进行的板球比赛胜利,迫使英国人取消不合理的税收政策并撤出村庄的故事。

想了解印度历史和文化,有哪些推荐的好书

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然后再读一下通史类的书

古印度的重要历史人物

印度可信的政治史开始于频毗娑罗(瓶沙王)统治摩揭陀的时期。频毗娑罗之子阿阇世(未生怨王)执行扩张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确立了某种盟主地位;他并且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大约从前4世纪开始,难陀王朝统治了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建立人摩诃坡德摩·难陀是一个比阿阇世还要强大得多的统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区也服从他的王权。 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这位伟大的君主完成了对南方羯陵伽的征服,这样除了极南端的一些国家以外整个印度都在形式上统一于帝国政权之下了。 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旃陀罗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对塞人的辉煌胜利,常常被认为是印度传说中的伟大英雄超日王。

印度改名为巴拉特还是婆罗多?

印度要改名为巴拉特,也就是婆罗多,巴拉特和婆罗多都是Bharat的译名。 Bharat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在印度《摩诃婆罗多》一书中,巴拉特被描述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城”之间的土地。 Bharat其实有另外一个译名,叫婆罗多,这是古代印度诸多语言中对自己的称呼之一。印度文献曾记载过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豆扇陀的国王在一次外出中,与修行的净修女沙恭达罗相爱,两人有了爱的结晶,其子取名为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继承了王位,并成为百姓心中的贤明君主。 印度改名的原因 根据印度官方的说法,印度之所以有意弃用India,主要是因为India这个词汇源于外国语言,带有殖民色彩,而巴拉特或者婆罗多是自古以来印度人对南亚次大陆的自称,改为巴拉特或者婆罗多更能反映出印度历史传统。 其实,印度改名可不仅仅只是为了消除殖民色彩,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国家认同感。现在印度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并不高,这与历史、宗教等原因有关。

印度历史上有那些杰出人物?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政治家阿玛蒂亚。 森等等

印度历史

太长了,不知从何事情啊!

印度历史上有那些杰出人物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莫卧儿帝国的阿克巴大帝诗人泰戈尔圣雄甘地政治家阿玛蒂亚。森等等

印度人:"中国好还是印度好?"

  我们在印度工作期间,结识了三个近两三年来在中国留学后归国的印度大学生。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和感受,不仅反映出两国文化背景和国情的差异,也让我们这些中国人看到了许多平时自己没看到的地方。       “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好”       据我们的经验,没有去过中国的印度人对中国的概念和印象一般停留在20年前。他们认为,中国可能和印度差不多,有的地方甚至还不如印度;但到过中国的人大都会对中国的现状大吃一惊,赞叹不已。       可是当我们问印度大学生留学中国前后对中国的印象有什么不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好。”和他们接触交谈得多了,我们感到这种回答确实也有道理。第一,因为他们都是学中文的,出国前看过不少有关介绍中国的材料和图片。这些资料展现的大都是精彩的一面。他们对中国的期望值太高,所以也就容易失望。第二,他们不像旅游者和短期访问团那样走马观花,而是在中国学习生活了一年,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些方面。       三个印度大学生都先后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过中文。中外学生在生活条件上的差别让他们感到不可理解。外国留学生宿舍里有彩电和卫生间,没有熄灯时间的规定。中国学生却好几个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没有电视,更没有卫生间。中国学生在定时开放的公共浴室洗澡,那里经常人满为患。晚上10时半熄灯时间一到,中国学生宿舍楼的电闸就被拉了,许多学生有时候只好点着蜡烛看书。据这些印度大学生说,在印度的大学里,校方对外国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在生活条件上绝对是一视同仁的。我们向他们解释,中国人优待外国留学生是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好客的传统;对本国学生要求严格,是要培养他们守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尽管我们列出了一条条理由,他们还是对此难以接受。       在交谈中,他们承认中国比印度的经济发展快,一般人的生活水平比印度高。但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中国却越来越少了。说到这里,留学生巫莎讲述了她在北京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她挤公共汽车,脚被车门夹住了,非常疼。她大叫“停车!开门!”却没有人理睬。我们说:“人家可能听不懂你的话。”她说:“我说的是中文呀。”最后,车门终于松开了,她才拔出脚。她说:“我疼得在一边哭,车上那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来安慰我。”我们向她解释说,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白天一般多为外地人,再加上你又是个外国姑娘,别人不好表示什么。她却说:“这事要是发生在我们国家,决不会是这样的。”         “我是印度人,当然说印度好”       三个印度学生很喜欢中国,都给自己起了个好听的中国名字,但还是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被问得最多,也最令他们尴尬和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你认为中国好还是印度好?”       何叶捷是个心直口快的小伙子,有一次,他在北京坐出租车,当司机知道他是印度人后,张口就问:“你说印度好还是中国好?”       他想了想,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是印度人,当然说印度好。”       “那你干吗还来中国?”对方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我来中国就是想看看你。”小何情急之下,只好以幽默的方式作答。       说起“好客”,小何的感受特别深。他说,中国人,特别是偏远乡村农民的热情好客,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有一次,一个来自河北农村的同学请他到家里过春节。他同大家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同学的母亲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给他吃。他在同学家里住了好几天,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十分开心。       传统的东西不可丢       印度和中国一样,具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呆得久了,印度学生们发现中国在“现代”的同时丢掉了不少传统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印度比中国做的要好。就拿服饰来说,印度妇女穿的沙丽、库鲁达等,这些漂亮的传统服装一直到现在都非常流行。而中国妇女传统的服装,一般只能在舞台上或隆重庆典上才能看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