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不监督,问题就不存在?

2023-09-26 09:45:01正观新闻09:30 135
声音简介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记者开展调查暗访和监督报道时,遭遇威胁乃至殴打的情形时有发生,“你是不是想死”之类话语让人闻之心惊。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当事部门、单位和企业也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或公关手段,试图挽回和减少不良后果,但类似事件接连发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已然造成,也进一步引发社会追问——

为何总有人把舆论监督当“洪水猛兽”,视舆论监督为挑刺拱火?

舆论监督,是我们党开展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

1954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就明确了报纸开展新闻批评的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报纸要开展批评,不要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对的。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

邓小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曾就群众监督和新闻工作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定不行。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

党的十三大历史性地提出:“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这是该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舆论监督理念推上新高度。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职责使命、重大问题。

针对现实中一些人常把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对立起来的观点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他说,新闻媒体要直面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从目前批评报道的实际状况看,既有新闻单位不大善于批评的问题,也有被批评者包括一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不习惯不适应批评的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遇到敏感复杂事件,习惯于采取“捂盖子”的做法,有的还通过宣传部门“灭火”。这种观念和做法在信息社会无异于掩耳盗铃。

“对舆论监督要有承受力,不能怕自己的‘形象’‘利益’受到损害而限制媒体采访报道。同时,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事实要真实准确,分析要客观,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主流媒体更好开展舆论监督提供了遵循。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记者开展调查暗访和监督报道时,遭遇威胁乃至殴打的情形时有发生,“你是不是想死”之类话语让人闻之心惊。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当事部门、单位和企业也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或公关手段,试图挽回和减少不良后果,但类似事件接连发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已然造成,也进一步引发社会追问——

为何总有人把舆论监督当“洪水猛兽”,视舆论监督为挑刺拱火?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现实中,往往有一些基层组织、基层官员对舆论监督不喜欢、不习惯、不适应。

既然是舆论监督,就难免在报道中会有所揭露,有所批评,会让一些组织和个人不舒服,也容易引起被监督者反感、排斥。

于是,有的逃避监督,平日“防火防盗防记者”,遇事“没时间跟你闲扯”;有的闻过则怒,断定是舆论监督“没事找事”,怒斥媒体“多宣传宣传好的方面不行吗?”;有的打压威胁,反问记者“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的一边”,更极端的,打记者、抢设备,甚至动用公权力千里迢迢去拘传记者……

事实证明,时至今日,一些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还存在很深的认识误区。

舆论监督是负面报道吗?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方针。而一些官员一看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监督类报道就跳起来说,“又报我们的负面”,反映的是对所谓“正面”“负面”的狭隘理解。

将正面宣传单纯理解为报喜不报忧,希望媒体上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典型,不讲矛盾,最好全是表扬肯定、经验介绍,这显然是不对的。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不等于一味吹喇叭、抬轿子,评功摆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舆论监督报道的落脚点讲得很清楚,即“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和“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如果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则这一报道的效果应该说就是正面的。

评价一篇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要看它的出发点和实际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健康的、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报道,虽然内容是批评和曝光,但目的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取得的实际效果是解决了问题、改进了工作,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希望,这样的舆论监督当然是正面的。这个意义上,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就是统一的。

舆论监督是找麻烦添乱吗?

舆论监督确实往往会给被监督的组织和官员造成压力,带来整改的工作量。但这些所谓的“麻烦”,与其说是一篇监督报道带来的,毋宁说是本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舆论监督报道是揭示了这些问题。

在我国,党和政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媒体不是西方所谓“第四权力”,而是与党和人民站在同一立场上,来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的舆论监督不是挑事抹黑,不是扒粪泼污,而是出以公心、基于事实,以报道推动党和政府工作的改进,这是党的新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实际工作的复杂程度很多时候远超想象。一些矛盾问题的解决,牵涉方方面面,硬骨头确实不好啃,这对媒体报道把握“时度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媒体在工作层面需要注意的。

是舆论监督引发舆情吗?

就基本逻辑而言,舆情形成于公众对特定事实或媒体对该事实的报道所进行的讨论。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问题在先,舆情在后。从本质上说,引发舆情的不是舆论监督,而是舆论监督反映的事实本身。

有人说,天下本无事,是媒体报道把舆情挑起来的。这种说法难免自欺欺人。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如果问题确实存在,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分分钟能引爆舆论,不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责难媒体于事何补。

脸脏不能怪镜子。领导干部面对棘手工作和社会批评倍感压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无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反而颠倒因果,指责“都是媒体瞎报闹的”,显然既不实事求是,也不解决任何问题。

媒体不报,问题就不存在了吗?讳疾忌医,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争取主动、根除隐患。

舆论监督让基层无所适从吗?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一线干部的辛苦有目共睹。一些人就说,媒体监督“搞得底下都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了”,似乎是媒体的监督报道扰乱了基层工作的规则和节奏。

应该说,媒体监督的问题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群众意见不满的反映。作为基层政府、基层组织,以群众的意见诉求为导向,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提高回应性,推动治理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除此,还有什么别的规则和节奏呢?

要看到,当今之世,不止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社会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水涨船高的权利意识,以及愈发丰富多元的发声渠道,哪个部门也不可能在“静音状态”中按部就班闭门运转。相反,直面问题,欢迎监督,调查研究,广集民意,增加参考系数和认知视角,开展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媒体的发声并没有打乱什么,反而对于体察社情民意、提升治理能力大有益处。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对待舆论监督的态度,反映格局气度,也反映能力水平。

有问题意识的领导干部,敢于直面批评监督,能够虚怀若谷地听取不同声音,以便更全面地作出判断,冷静科学地分析,深思熟虑地提出办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全社会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讨论,聚焦成建设性的“光束”,更好地照亮公共生活。

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愿更多领导干部正确理解和对待舆论监督,那不仅是一种智慧和格局,亦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趋于成熟的标志。

谁来监督监督者

监督形式有三: 一是人的监督,如问者所为。负责人本身即为部门经理的监督者,也可将监督权授予他人,如,负责人本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部门副经理,或部门经理管理下的员工等。要求上述人相互监督,相互报告对方情况。 任何有效监督都是双向的,通过制度来形成。如,要求相关人都有责任〈或权利〉对不当行为向负责人报告,这里指的是公开的、制度化的。 还可有不公开的,如秘密指定一至二名员工负责报告部门经理的行为,通过比较部门经理、这两名员工的不同渠道的报告,可较准确掌握情况,分别对此三人指出问题,即起到了对此三人相互监督之作用。 二是制度的监督。通过对制度遵守情况的捡查,即实现了对人的监督。 三是材料的监督。通过对各种报表、报告等文书的制订、捡查,实现监督。 监督须三者并用方能有好效果。

有关监督的成语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万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出处:《礼记·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形容监督的典故

1、中国古代的监督思想极为丰富,百家争鸣,以儒家、法家、道家为代表。 2、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法,纤岁迅最后提出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管理目标。 3、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恶的基本假设,进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要达到崇君权和富国强兵毁此的管理目标。 4、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张,进而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后指出要实现的管雀源理目标是至德之世。

形容监督的成语?

1.十目所视[shímùsuǒshì]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2. 万目睽睽[wànmùkuíkuí]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形容监督的成语

形容监督的成语有以下三个: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裤祥万目睽睽:御歼指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十目十手:十个人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镇纯冲,离不开众人的监督。

小人监督 是什么意思?

小人指那些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人,这样的人和你在一起,必定时时提醒你的不对,对你的成长会有帮助

形容监督的成语

形容监督的成语有以下三个: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万目睽睽:指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十目十手:十个人看着你,十只手指着你。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离不开众人的监督。

家长如何监督孩子

1、时间管理上 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很多时候是不会对自己进行时间管理的,很多事情都是拖到最后才完成,针对这一个情况,父母一定要先陪孩子把时间管理做好。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呢?首先是对假期做出初步的规划,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过年期间比较忙,可以适当放松,年前一定要抓住主要的时间提升孩子。其次就是要分清轻重缓急,什么事情是第一位的,什么事情可以缓缓的,父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帮助孩子安排管理。 2、学习上 孩子的学习是父母心心念念的,到了寒假,孩子免不了会放纵自己,对学习肯定是马马虎虎、不上心。孩子不上心自己的学习,父母就要多费心了,可以从作业质量、复习功课和阅读这三方面来着手。 ①提升作业质量 不管以往孩子是怎样做作业的,现在孩子既然已经对时间做出了规划,那么在某个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作业是必须要做到的,同时还要保证孩子的质量,父母不必要每天盯着看,但有时间就要抽查,这样孩子有压力才能更好的完成作业。 ②复习功课 除了完成作业,孩子的功课也是不能落下的,为了开学会能够融汇贯通,也是为第二年打下更好的基础。复习也要根据时间来安排进度,父母要保证孩子每天写作业的时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抽查作业的时候可以一同抽查复习进度。 ③阅读 很多孩子一到假期就爱玩手机,阅读的习惯就很难培养起来,父母可以在假期给孩子列一个书单,让孩子选择其中几本作为假期的读物,每本书看完之后可以写一个读后感,会让孩子的阅读更近一个台阶哦。

监督字开头的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 平原督邮 [píng yuán dū yóu]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出 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百科释义

形容监督 成语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万目睽睽 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