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案纪实:毒妇弑夫杀子案-2

2023-10-13 17:05:00铭雪颜05:53 1.2万
声音简介

弑母案多起,说明了什么?

人性的泯灭,法律的淡漠,教育的失败,暴力的崇拜,社会的悲哀!

弑兄奇案的介绍

《弑兄奇案》是钱文锜执导,张家辉等主演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晚夜深时份,梁志迪把他睡梦中的哥哥杀死的故事。

真的有七女毒杀案吗?

是真的,1998年12月发生的,在静海一中

为什么说"最毒妇人心",又说"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的典故出自哪里?

恩女人心海底针

求几部大案要案纪实的电视剧

90年代拍摄的纪实电视剧: 《燕赵刑警》、《中国刑警》、《末路》、《12.1枪杀大案》、《命案十三宗》

大案要案纪实片

关于东北大案的纪实片有以下:《绝不放过你》,根据98年长春黑老大梁旭东的案子改编,号称“98打黑第一案”。《大潮中的枪声》,根据闻名全国的哈尔滨黑

杜润琼投毒案纪实:农妇求签问卜后,一夜之间疯狂毒杀18人,后来怎样了?

后来被警方逮捕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被判处了死刑。

黑龙江“孕妇为夫猎艳杀人案”纪实:自私的女人何其可怕,后来怎样?

自私的女人当然非常的可怕,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最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被抓住。

南宁教授夫妇被杀一案中,凶手性格是怎样的?

南宁教授夫妇被杀一案中,凶手性格是怎样的?   在南宁发生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十分气氛的案件。那就是广西南宁有一对夫妇,他们是大学教授,花费百万元培养自己的儿子出国留学,但是他们精心培养的儿子,最后却成了杀害他们的凶手。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杀害父母的凶手黄某是因为染上了毒瘾,需要大量的钱财,最后和父母协商未果造成了惨案,也有人说是因为男孩不想继续留学和父母发生了争执所以导致这样的后果。具体是什么原因还并不知晓。   案件当天,有人举报在大学宿舍中有两具尸体,警方连忙赶到现场,发现死去的是这对教授夫妻,两个人已经遇害好几天了才被人发现,已经联系不到儿子黄某,经过警方调查黄某也是嫌疑最大的人,经过几天的抓捕,最终是在东南亚将他捉拿归案。 不得不说,这样的儿子,花费了两个教授一生的心血和金钱,却换来这样的结果,真的是让人十分惋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说,导致孩子这样的性格,确实也和家庭教育还有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是因为父母平时对他没有进行很合适的教育,才导致今天这个结果。   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作用是巨大的。人性本善,孩子刚刚生下来就是一片白纸,他们第一个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而父母的教育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这个黄某就是娇生惯养,习惯了花钱大手大脚,又因为出国可能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因此染上了毒瘾,最终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使用物质奖励,比如如果学习好了,就满足一个愿望,如果做了家务就奖励金钱,但是这样做其实不是完全正确的。   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确实是正确的,但是很容易让孩子认为物质和金钱就是万能的,而且会缺失了做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可以说作为教授,这一对夫妇都是学科里的顶尖人物,肯定平时也会忙于工作,不能够经常陪孩子学习和生活,所以只能用金钱去进行补偿,这样的孩子是不会感觉到被爱的,也不会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很容易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平时情绪也不容易稳定。   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能够好好教育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三观,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也会比较的自私自利,一旦发生了不好的后果,一切也都无法挽回。

投毒杀妻案例分析

我先不回答楼主的问题,先问问楼上的,“杀妻是加重情节”,你是从哪儿看到的,哪个法条上写的,拜托有点职业道德,不知道的就别主观臆断,误导他人。 本案是偷毒杀妻,侦查方面的就不分析了,单单分析成立的情况下: 1、主观上:是否有直接的或间接的杀人故意,若为直接或间接故意则涉嫌故意杀人;若为过失则涉嫌过失至人死亡;若为意外,则不承担刑事责任。 2、主观方面:该投毒行为是不是该男所做的(这点不需多加解释)。 3、客观上:有没有实施投毒的行为。 4、客观方面:有没有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 确定了上诉犯罪构成,就可按照《刑法》232、233条定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对于投毒的行为,因为是作为杀人的手段,属于牵连犯,即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而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其他罪名的情况。处理原则是从一重罪处罚,故意杀人是重罪,所以仍以故意杀人定罪。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