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创新发展: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闭幕

2023-10-16 20:37:14红星新闻08:26 243
声音简介

今日,以“共享履约实践 深化文明互鉴”为主题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落下帷幕。

为期5天的非遗盛宴举办了五洲非遗、神州非遗、巴蜀非遗、云上非遗四大板块35项特色鲜明的重要节会活动、579项子活动,来自国内和47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个非遗项目、6000余名代表和非遗传承人相聚成都,交流互鉴,共襄促进人类非遗保护事业的盛会。

数据显示,第八届非遗节现场参与38万余人次;产品销售额1273余万元;意向授权金额8200余万元。相关活动直播观看量235万人次,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7658余万人次。

促中外文明交流

多元体验全球风情

绚丽多彩的天府大巡游,交流互鉴的非遗成都论坛,琳琅满目的国际手工艺展……作为今年继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之后的又一场国际盛会,第八届非遗节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20周年,国内外嘉宾云集,上演了一场有颜值、有深度、有影响的国际性文化盛会。

“非遗节给予全世界观众探索不同于本国的文化元素的机会,也对外展示了成都这座城市独有的色彩和魅力。”兼具国际性、规模性、民族性的天府大巡游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丽妮娜·弗提塔恩感到震撼。

数据显示,非遗节期间,天府大巡游在国际非遗博览园共计吸引了4万多名观众沿途观看,部分参演队伍还深入在青羊、双流、武侯、新都、郫都、崇州、邛崃、大邑、都江堰等9个地点进行演出,观演人数超过2万人。

非遗节不仅是链接中国与世界的国际化展示平台,更是对话与交流平台。作为成都国际非遗节学术活动品牌的非遗成都论坛,吸引来自21个国家的218名国内外非遗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国际社会履约实践,深化非遗保护交流互鉴。

“自2004年获准加入《公约》以来,近20年间,中国的非遗保护一直遵循《公约》的精神与旨向,创造了诸多倍受缔约国称赞的中国模式与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表示,回首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所形成的《成都宣言》《成都倡议》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公约》通过20周年之际,中国非遗保护正由保护行动的“实践”向学科学术的“理论”转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时机已经来临。

从塞尔维亚的银器,到波兰的柳编,再到尼泊尔的手工毯,第八届非遗节还汇聚了法国、波兰、意大利、塞尔维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手工艺作品,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的国际交流与跨界合作。

备受关注的中法传统手工艺合作项目《新山海经》呈现了包括法国刺绣、吹制玻璃,中国银花丝、剪纸等在内的多件跨越国界的非遗创新品。韩国国际文化交流振兴院特派员韩畯旭和中国纤维艺术家刁娟共同打造的蜀绣展览《赤色晚秋》用蜀绣呈现朱竹,在全息投影技术的光影效果下,红色、绿色的蜀绣竹子生动醒目,搭配阵阵音乐,营造出一派竹林悠悠的意境,让人眼前一亮。

赏华夏文明魅力

展中国非遗传承新活力

非遗节体现了中国政府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宣传非遗保护成果、交流非遗保护经验的国际盛会,同时也是展示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以“融入现代生活,共享多彩非遗”为主题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验展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非遗创新赋能的路径:南路边茶等6个茶类的制茶技艺、潮州工夫茶艺等3个茶道习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等4个茶器制作技艺同台呈现,展示茶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所发挥的连接作用;今年9月17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广东茶山、贵州丹寨、江西婺源、成都东门市井、浙江东沙、四川甘孜等6个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案例充分展示着各地对非遗资源活化理念的践行和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探索成果。

为着力展现传统医药在全民健康事业中的独特作用,第八届非遗节首次举办传统医药大会。多名传统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传统医药专家免费为中外来宾和游客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解读传统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坐诊现场一号难求,人满为患。

“传统医药非遗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在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论坛上表示,论坛汇集了中医药的权威专家和知名学者,凝聚共识、交流思想、贡献智慧,能够很好地促进传统医药非遗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还启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术经验传承、《国家级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录》编撰、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推荐目录》编制4项专项工作。

展演活动遍地开花。围绕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周年的成都国际古琴艺术节共举办展览、论坛、音乐会等活动82场,来自国内和6个国家的1500余名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共演奏了1200余首琴曲,现场观众3万余名、线上听众40余万名,创历届琴会之最。同期举办的成渝苏曲艺专场交流演出和南北荟萃曲艺专场演出,也让蓉城市民一睹成都、重庆、苏州三地曲艺风采,共赏华夏曲艺多彩魅力。

2023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3周年。紧扣国家战略,第八届非遗节结合在地非遗资源,在成渝两地开展成渝双城同根同源竞技展、巴蜀国际非遗美食周、重庆荣昌分会场等活动。成都全市区县也同步围绕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及品牌,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及分会场活动。截至10月15日,全市23个区县共计开展309场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吸引到120多家境内外买家团参与的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精心设置了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前培训、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会议、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分享会暨专题推介会等在内的7大主题活动。最终促成意向授权金额820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非遗的创新发展和市场活力。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发展、传承?

又是复制过来的

说明文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查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作文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题记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   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   不难发现,国画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早被鼠标排挤到书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渐失落:它们却在异域文化里日渐兴起,蓬勃发展。原来是我们的淡忘让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不难了解,一排满载美食的摇船,满足了游人们的舌头,却破坏了满载诗情画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丽;如日中天的旅游热,将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却给丽江古城的宁谧漆上了无法退却的乌黑……原来是我们的过度开发让你“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外来的敌人再强大也不曾将你击倒,你悉心呵护的儿女却轻易的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你赐予了我们文明后裔的光环,我们却在无知迷茫的脚步里将之粉碎。伟大的传统文化,请等等怀着无尽歉意的十三亿中华儿女吧!时间换得了科技的发展却唤不回消逝的文明,金钱弥补得了物质的匮乏却丰富不了虚空的精神。你已给我们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放慢追逐科技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们难道不应该淡却金钱至上的观点,去治愈你那血淋淋的创伤么?现在,我们怀着让你在未来的五千年、五万年乃至五亿年的时间里依然君临天下的决心去弥补我们的过错,这样,你会停止呻吟,重舒眉头,展露笑颜,永远相随在我们的左右吗?   所以,请等等我们吧,不要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把根扎下,心灵之花会璨然绽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树会枝繁叶茂。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即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在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文化部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悉,文化部将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遗”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党十七大报告也特别提到,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鉴于广大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特设置作文训练题目,兼以审题指导,同时附录学生习作及简要评点,以期引起中学师生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态尘洞、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帆枯变。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2、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4、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西安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兄裤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61。  

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盐官的潮文化、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生产过程、斜桥的剪纸、许村的音乐节目《敲鼓亭》、粉塑、元帅庙会、蚕花马灯舞、袁花的宗教舞蹈《五梅花》、丁桥的曲艺节目《滩簧》、海宁皮影戏、硖石彩灯。

非文化物质遗产作文怎么写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回遗产代表作答名录” 去查些古琴的资料,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阐述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担忧。提些意见,举些国外文化保护优秀的例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诗?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文化品质在不断消解,功利性目的越来越突出,甚至“非遗”的留存、申报乃至保护,都有着强烈的利益驱动,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还有当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遗工作变成了本地的广告、旅游的宣传、增值的途径。更有甚者,“非遗”的申报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商品化的过程、去神圣化的过程、从文化常态中剥离的过程。没有经济利益的冲动,有多少人会从文化本位上关注“非遗”?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特别是现代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中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昆曲、古琴艺术、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云锦织造、桑蚕丝织、青瓷烧制、宣纸制作、粤剧、活字印刷、中医针灸、京剧、皮影戏、木偶戏、中国珠算。 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刘三姐歌谣、八达岭长城传说、王昭君传说、陕北民歌、赵氏孤儿传说、庄子传说、黑暗传、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宁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宁海平调耍牙、宁海十里红妆、宁波泥金彩漆、宁海前童元宵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