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太史公论古时给君主臣下论功分五等

2023-10-22 13:57:42河洛女史07:47 414
声音简介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原文: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1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 《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 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 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历史上姓施的名臣功将

施绩: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东吴大将朱然之子,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奇迹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後,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施世伦:施琅之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年仅廿六岁出任江苏泰州知州。施肩吾:睦州分水人(今浙江桐庐西北),唐朝元和十五年进士,并由皇帝钦点为状元。由于无法忍受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数月后辞官归隐,后率族人迁居澎湖。施承志:民前26年生,浙江杭州人,民国第一批将军军衔授予者,著名军事教育家、武学家,古今太极代表人物之一。施肇基:(1877-1958)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外交家。施北衡:1893年出生,浙江缙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

辑录贞观年间的君臣论证的一部史书是

《贞观政要》

中国历史上明君明臣的故事

  魏征与唐太宗   自李唐以降,李世民和魏征这两个人,一个作为能够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明君”形象,一个作为敢于直言的“谏臣”形象,已经被固定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一个样板。 众所周知,在他们君臣之间,有着很多十分感人的“段子”。其最高潮的部分则发生在魏征生前和病逝后的那些岁月。在魏征得病之后,李世民派出去询问病情和送药的人“相望于道”。在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甚至和太子等家眷亲自到魏征府上探望,并且当着魏征的面许诺要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为妻。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命令百官中九品以上者都要去参加吊唁活动,特别准许魏征在昭陵下葬。同时,还亲自给魏征书写了碑文。叙述至此,《资治通鉴》甚至非常煽情地写道:“上思魏征不已。谓群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以镜矣!’” 一个做大臣的竟然能够在其晚年享受到皇帝如此高的礼遇,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有句古语云:“伴君如伴虎”,其含义无非是说君主都是些喜怒无常的家伙,弄不好就会以身饲虎,落得个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下场。但是,看看魏征所享受到的这些隆遇,这“伴君如伴虎”的铁规似乎有打破的可能,但真的如此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被史书所大力宣扬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间的这些“感人”故事,仅仅只是全剧的“上半截”,并不是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也并不是这个故事最富有戏剧性的部分!这个故事最耐心寻味的还在于其“下半截”。 李世民和魏征这个君臣故事的“下半截”发生在魏征死后,其转折点在于魏征生前极力向皇帝推荐的两个人物——侯君集和杜正伦的身上。这两人一武一文,魏征在生前都曾经极力地向李世民推荐过,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应当加以重用云云。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这两个人先后都出了问题:侯君集因为谋反的罪名而被诛杀;杜正伦也因为向太子透露了皇帝要他暗中监督太子的秘密而被李世民赶出了长安。 魏征生前所器重的这两个人先后出了问题,魏征显然要负起“识人不周”的责任。而且,更为要命的是,种种迹象显示:这两个人之间私下里交往十分密切。这就不能不让李世民开始怀疑在世时对他们两人极力推荐的魏征,很可能和他们两人是声气相投的私党。 在中国的专制王朝体制下,任何一个皇帝的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测度上意的小人。即令是英明如唐太宗者,也概莫能外。看到皇帝开始对魏征有了些看法,立刻就有人出来告诉皇帝说:魏征在世时经常把他的一些向皇帝进谏的言辞,给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褚遂良看。事惰也是明摆着的,褚遂良的那些皇帝“起居注”是将来写史书的重要资料,魏征把自己的谏辞给他看,无非是想增加自己在历史上的砝码,而这种行为不免有沽名钓誉和诋毁皇帝的嫌疑。 于是,李世民立刻发动了对死后的魏征的大清算:首先,收回了在魏征死前允诺的要把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叔玉的婚约,然后,亲自跑到魏征的墓前,砸掉了载有他亲自为魏征所写的碑文的石碑。 至此,一段所谓的“谏臣”“明君”的故事才算彻底拉上了大幕。(虽然有人说,后来李世民征辽不如意,想起魏征的种种好处,又竖起那块碑,但我以为丝毫也改变不了事件的性质。这样的一个结果,看似很富有戏剧性,大大地出人意表之外。其实,只要是洞悉人性的弱点和专制独裁体制的特点,就可以知道魏征最后的这个下场,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多少带有一些必然的因素。 从表面上看,魏征自从玄武门之变由旧主子李建成归顺到新主子李世民之后,其做事风格一直是犯颜直谏,很喜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皇帝唱“对台戏”。而皇帝本人呢,好像也很喜欢这样直言不讳的作风,每次都“虚心”接受了这个臣子的意见。 但是,人性的弱点和专制独裁者的本性,决定了皇帝的这种胸怀绝对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而只是被迫地在装装样子而已! 实际上,李世民想对魏征动手也绝对不是一天两天了,譬如,《资治通鉴》就公开透露说:“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上乃悦。” 这段记载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李世民对于“谏臣”魏征,绝对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动手,主要是因为他被长孙皇后这样的身边人,架到了要做“千古明君”的宏伟构想中而不能自拔的缘故。很显然,保留这个“乌鸦嘴”魏征,就是证明自己清明的一面旗帜;而杀死这个魏征,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那些苦心经营了很久的好名声,就有可能扫地以尽。两者孰轻孰重,只要李世民的理性还在发挥着作用,他是很容易就能算清楚这笔账目的。   由李世民最后对待魏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大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在独裁专制的体制下,是根本不可能有善终的直言进谏者存在的。在这种一人说了算的语境下,没有一个独裁者真的喜欢那种经常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他们打心眼里喜欢的注定是那种阳奉阴违、“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的奸佞小人。明乎此,也就可以明白,那些所谓的“谏臣”“明君”的故事,不过就是一些被夸大的神话而已。

东汉开国功臣有哪些

太傅高密侯邓禹————————————————青龙角宿 大司马广平侯吴汉———————————————青龙亢宿 左将军胶东侯贾复———————————————青龙氐宿 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青龙房宿 执金吾雍奴侯寇恂———————————————青龙心宿 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青龙尾宿 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青龙箕宿 建义大将军融侯朱祜——————————————玄武斗宿 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玄武牛宿 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玄武女宿 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玄武虚宿 卫尉安成侯铫期————————————————玄武危宿 东郡太守乐光侯耿纯——————————————玄武室宿 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玄武壁宿 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白虎奎宿 骠骑将军慎侯刘隆———————————————白虎娄宿 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白虎胃宿 河南尹阜成侯王梁———————————————白虎昴宿 琅邪太守祝阿侯陈俊——————————————白虎毕宿 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白虎参宿 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白虎觜宿 左曹合肥侯坚镡————————————————朱雀井宿 上谷太守淮阳侯王霸——————————————朱雀鬼宿 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朱雀柳宿 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朱雀星宿 右将军槐里侯万修———————————————朱雀张宿 太守灵寿侯邳彤————————————————朱雀翼宿 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朱雀轸宿 我推荐你看一下“秀丽江山”这本小说,是在遵照历史的角度上写的,写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如何当上皇帝的,还有他和阴丽华之间的事,也讲了他的28个功臣之间的事。最近CCTV10的百家讲坛就在讲东汉开国,挺好看的。你也可以看看。以上纯属个人意见

大宋开国功臣都是谁

石守信、高怀德等

应姓开国功臣?

周武王灭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姬达,史称应叔,字儒林,号仁寿,即应氏太始祖。

金朝的开国功臣有哪些?

完颜纲,本名元奴,字正甫。金朝中后期大臣、将领,曾率军应对南宋韩侂胄北伐,策反宋名将吴曦。后被金朝权臣胡沙虎所杀。 完颜娄室(1078~1130年),字斡里衍,女真族完颜部人。在灭辽攻宋的战争中。统率大军,从东北战场一直打到西北,驰骋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所向无敌,战功累累,以其大智大勇而名闻天下。成为金朝的开国功臣和开疆拓土的一代名将。 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有胆略,善射。 颜宗翰(1080年—1137年),本名黏没喝,又名粘罕,小名鸟家奴,金朝名将,女真族,国相完颜撒改长子,勇猛有谋。 完颜宗望(?—1127年),本名斡鲁补,又作斡离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次子,金朝宗室,名将。完颜宗望经常跟从金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屡建殊功。宋人称之为“二太子”,是“四太子”兀术之前的金军化身。 完颜宗望一次攻辽,两次攻宋,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战功赫赫。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旻,女真族,是完颜劾里钵和拿懒氏之子,金朝开国皇帝,对灭亡辽朝具有奠基意义。 天庆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辽朝,收国元年(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

汉高祖为什么要灭掉这么多有功之臣?

他们功高震主,没有办法的。

君可不君臣不可不臣出处?

出自《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至于这句: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可能是后人引申出来的,

君是君来臣是臣的典故

君是君来臣是臣的典故: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主要谨守君道,臣子要谨守臣道,父亲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讲得好呀!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粮谷,我能吃得上吗?” 此问答发生的历史背景据《史记》记载,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516年前后,孔子这一年36岁。齐景公于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孔子适齐,正是齐景公纳卫受鲁,奋发图强的阶段。 对于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的虽然简洁,但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得到了齐景公的高度评价。 君臣的相处之道: 君臣之道指君臣之间的相处法则,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在现代,君臣之道可以适用于领导和下属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领导按规矩礼仪对待下属,将下属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下属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最基本的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