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被军阀部队逮捕,一个士兵重重按他的背,彭德怀会意

2023-12-15 17:44:40馆长史局11:21 4462
声音简介

1921年,彭德怀率领着连队正准备从湖南注滋口转移时,却突然被军阀逮捕,而逮捕彭德怀的理由是:他杀了欧盛钦全家。

彭德怀虽然性子耿直、嫉恶如仇,但是对群众却是一直都十分友好。

驻扎在注滋口的时候,他还经常帮助当地群众解决问题,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残暴的人,这又怎么会杀欧盛钦全家呢?

可事实的真相却是,欧盛钦的确是为彭德怀所杀,并且还是彭德怀有计划的将欧盛钦从家中引出后并将其击毙。

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欧盛钦?被军阀逮捕可不是脱层皮这么简单的事,十有八九是会没命的,彭德怀又要如何从军阀的手中逃脱?

事实上,就在彭德怀被敌人围困时,一位无名士兵作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

惩治恶霸

注滋口是一个小集镇,不仅交通十分方便,就连物种也十分丰富,是不少军阀都喜欢光顾的地方。

1921年秋天,彭德怀带领着湖南陆军第二师六团三营十一连抵达了这里。当时战乱之下,许多地方都是贫困不已,而彭德怀到了这里后却是大吃一惊。

原因无他,这个在晚清时期就形成的集镇,在有着交通方便与物资充沛的基础上,街道两旁都是一片热闹景象,不仅镇上商铺林立,就连水边的小船都格外的多。

要说唯一的缺点,那就是彭德怀一带着连队进到镇上,镇上的人全都小心翼翼,对彭德怀唯恐避之不及,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拉去做壮丁、或者是被征收家中那一点点可怜的钱财。

这其实也怪不得当地的群众,因为当时的注滋口每到军阀一来,那绝对是要挨上一波心不甘情不愿的扫荡。

这要是放在平时,他们也倒是愿意捐出去一些,可问题是注滋口的群众不仅要面对军阀的征收,还要面对湖匪的抢夺,以及高额的税收,时间一久,连自家的口粮都难以保证,又哪来捐献的钱呢?

彭德怀在注滋口呆了几日后,也大抵清楚了当地的群众为什么会如此排斥自己,于是也对着下面的兵再次强调了一遍,一定不能做欺压群众的事情。

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在彭德怀到了几天后,便也都知道,这个连队与其他的军阀不一样。于是,彭德怀驻扎了没多久,有一些胆子大的人在受到欺压时,就找上了彭德怀帮忙。其中,就有一名叫做姜子清的农民。

姜子清是注子口本地人,家中原本有着水田、苇地,靠着种粮食,养活一家人不成问题。

可奈何地主欧盛钦在不久前,却突然带人把家里仅有的田产给强行夺走,导致姜子清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

那欧盛钦的哥哥在省里做少将,而欧盛钦本人则是不仅拿下了税务局局长的位子,就连堤工局也在他的管辖中。

平日里,欧盛钦禁止农民下河捕鱼、砍芦苇,还强占贫苦农民的田地、胡乱收税。

他在当地已经达到了让百姓谈之色变的程度。而姜子清找上彭德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彭德怀能够帮老百姓想个办法,惩治恶霸。

彭德怀听完姜子清的话后,心中自是十分气愤,于是就与姜子清计划了一番,让姜子清找人把欧盛钦给引出来,之后的事就由彭德怀来做。

当天晚上,姜子清回去后就召集了三个人,按照彭德怀所说的,建立一个专门支持贫苦农民的“救贫会”,并趁着夜色潜入了欧盛钦的家中......

第二天一大早,镇上就贴出了告示,告示中罗列出了欧盛钦的种种罪行,以及被处决的消息。一时间,百姓们欢喜雀跃,无不拍手称快。

只是,这样的景象却并未持续多久,新的剥削者就又来了。

被捕后“巧妙逃脱”

在彭德怀处决掉欧盛钦之后,又来了新的一任局长,而新的这一人与欧盛钦大同小异。

这时候彭德怀意识到,欧盛钦虽然已被处决,可说到底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要想真正改变恶霸横行的现状,还需要从长计议。

而正在这时,他收到上级让他转移的消息,他不得不暂且放下注滋口的事情,按照命令进行转移。

可正在他准备转移时,排长徐某却突然找到了彭德怀,说是路线改变了,让他转移到长沙团部。

彭德怀也没想那么多,既让团长想让自己去长沙,那么自己照着做就得了。可谁知,这其实是专门针对彭德怀的一个圈套!

原来,在彭德怀处决欧盛钦之后,他那省里的哥哥就知道了消息,最后查到了彭德怀的头上,而这一次徐某找到彭德怀,为的就是将他逮捕。

等到一行人走了差不多有5公里的时候,埋伏在暗处的人就突然间窜了出来,压住了彭德怀。一人难敌四手,没一会,彭德怀就被这与徐某串通好的一行人给押上了船。

上船后,徐某对着彭德怀说:“我也是听上面的指令,你把欧盛钦全家都杀了,欧盛钦的哥哥能放过你?他把你告到了赵督军那里,抓捕你就是赵督军下的命令。”

彭德怀一听这话,疑惑的说道:“我是叫人去杀了欧盛钦,可他的家属我没让杀!”

彭德怀被一路压着上船本就有些生气,此刻一听是这个缘由,心里也不禁有些疑惑。

但不管如何,如果一旦跟着徐某走了,那么可不是脱层皮那么简单的。而且如果自己因为欧盛钦那个恶霸而死,那死得也太不值当了!

于是彭德怀对着徐某说道:“ 这一去,我怕是难以活着出来了,这样,我口袋里还有几十块钱,你拿去跟弟兄们喝酒吧。”

徐某一听这话,瞬间眼前一亮,还真的将手伸向了彭德怀的衣兜。

殊不知,这只是彭德怀想出的一个挣脱的计策,等到徐某专心致志的在彭德怀口袋中掏钱的时候,彭德怀便在本就晃悠的船上轻轻一撞,徐某整个人失去平衡后,便掉进了河水中直扑腾。

彭德怀见状,趁着船还未开,立马跳上了岸,冲着另一头的湘江方向跑去。而后面押送他的普通士兵却是一个也没追,直冲着空中放了两颗子弹后,就没动静了。

士兵们的反应,其实都在彭德怀的预料之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原来,在彭德怀被捕,士兵往他手上系绳子的时候,其中一名士兵就故意给他系了个活扣,并在重重的按了按他的背。那个时候他就知道,逃跑这件事是有希望的。

而且话说回来,士兵们几乎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出来当兵都不容易。

而看到恶霸被惩治,他们的心中也是高兴的,只是当他们接到要抓捕彭德怀的命令时,却也不得不服从。

切身经历

其实,对于惩治恶霸这件事,彭德怀除了要为群众伸张正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恶霸的剥削,对于本就贫苦的农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彭德怀很小的时候,他的家境就非常的贫困,甚至在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彭德怀与自己的弟弟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到别人家去乞讨。

当时的彭德怀对乞讨这样的行为很是不认同,哪怕在乞讨的时候只要说句好听话,就可以有饭吃,彭德怀也是哪怕饿肚子,都不愿说违心的话。

可以说,彭德怀性子直率、嫉恶如仇,也是在小的时候就已经有端倪了。

后来彭德怀长大一些的时候,就到了地主家里去帮地主放牛。每天把牛赶下山的时候,彭德怀都要上交三十多斤的草。一旦没达标,打骂、不给饭吃,都是常事。

除了这些,当地主有其他的吩咐时,他也不能拒绝,很多时候一天到晚事情做下来,睡觉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那个年代,地主对贫苦农民的剥削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

后来,湘军招募的时候,彭德怀就报名了。

17岁的彭德怀做二等兵,每个月可以拿5.5元的工资,这5.5元不仅可以让自己吃饱饭,他还能寄到家里,让家里人不用再过乞讨的生活。

这对于当时的彭德怀一家已是非常的难得,尽管,这是建立在随时丢掉性命的基础上。

这是彭德怀仇视恶霸的一个原因,而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未婚妻也是因为地主恶霸的剥削而死的。

投军之前,彭德怀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叫周瑞莲。

虽然说是表妹,但是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于是在彭德怀从军以前,彭德怀的舅舅便为两人定下了婚约,只等着两人再长大一些,就结婚。

彭德怀从军后,每次到了发工资的日子,他总会攒下一些钱来,以作日后结婚用。可奈何在他刚攒够钱,准备回乡娶周瑞莲时,他却收到了一个让他无比震惊的消息。

老家那边的地主为了逼舅舅还债,就提出让周瑞莲抵债,而周瑞莲为了保住自己的贞洁,最后在老财主的逼迫下,跳崖了。

彭德怀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的愤怒与悲伤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可他却并没有选择回去报仇,因为彼时的他已经是一名军人。

也许在一开始当兵是为了能够养活家里人,但是当他从军后,看到了更多百姓的疾苦以及军阀的另类剥削,彭德怀的心中对于拯救贫苦百姓的念头早已占了上风。

于是他选择继续从军,在从军的过程中找出能够让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的办法。但这并不代表他对于恶霸的仇恨就此消失。

而在注滋口的时候,这些情绪也就彻底爆发了出来。但尽管如此,在面对恶霸的家人时,彭德怀依然坚持着:无辜者不能杀。

结语

彭德怀一路逃亡,在即将过湘江的时候,他因为身上没有钱,无法过江。

最终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彭德怀顺利搭上了船。这些善意不仅让彭德怀对于改变底层群众生活的想法愈发的强烈,同时也让他从军的心越发坚定。

正是因为彭老总一直坚定信念,始终爱护关心百姓,懂得当时底层老百姓的困难,他才能更有力的推动革命工作。

也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革命先辈们,我们如今才有这么幸福美满的生活!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彭老总的事迹呢?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彭德怀的小故事

开国将帅彭德怀的故事 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召开了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时为战地记者的张友林走进会议室,想给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拍摄一个镜头。当举起相机对准他时,不料遭到彭老总的拒绝:“我彭德怀有什么好照的?不要突出我个人,你省下胶卷给志愿军战士照嘛!”张友林受到批评,委屈地走出会场。 会议中间休息时,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走过来安慰他,接过相机说:“你别难过,我来帮你照。”彭老总见副司令员给他照相,虽然不好拒绝,但表情很严肃,总是绷着脸,最后也没照成。后来,张友林了解到,不少老摄影记者在给彭老总照相的时候都吃过“闭门羹”。 事隔不久,在志愿军政治部召开的一次党的组织生活会上,有的同志提出:“彭德怀同志是志愿军司令员,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渴望看到他在战场上的形象,中央宣传部门和中央一些报刊也叫我们提供材料和照片。”志愿军副政委甘泗淇将军向彭老总转达了这一意见,彭老总的态度才有所转变。 一天,彭德怀兴致勃勃地来到上甘岭阵地前沿视察,张友林闻讯后立即赶到阵地,见彭老总和战士们谈笑风生,表情轻松,他连忙取出相机准备拍照。彭老总一眼认出了自己批评过的张友林,笑着说:“哦,又是你这个小记者,今天你随便吧!”张友林抓住时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 我与张友林共事多年,他提供了这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底片,现被收藏在军事博物馆内

彭德怀的故事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1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彭德怀的小故事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彭德怀元帅电影演员是谁?

是演员董勇。

彭德怀的感人故事

他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彭德怀元帅有哪些故事?

hug f nasjha w dwrwr

彭德怀的童年故事

记述彭德怀童年经历的文本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斯诺的《西行漫记》,这个文本比较类似于近下盛行的口述史,由彭德怀口述,斯诺记述。另一个就是《彭德怀自述》,这是由彭德怀自己撰写的。然而这两个分别由彭德怀本人口述和笔述的作品之下的彭德怀的童年却是两个不尽相似的童年。 在《西行漫记》中,彭德怀主要是以一个叛逆者的身份出现的,他出身于一个富农家庭,幼年丧母的他对传统、权威、尊长有一种天生的逆反心理。在私塾里,面对老师的责打时,他没有像一般学生那样平静的接受,而是勇于反抗,用一条板凳将老师打跑。在被赶出私塾转入新式学堂后,他又接受了“不孝顺父母”的新思想,被吓坏了家人因此禁止他再度上学。在家中,他又不服从虐待他的继母和专横的祖母,他拒绝为嗜好鸦片的祖母点烟泡,并把烟具摔在地上,因此被祖母控以“不孝”而被族人判以沉塘的处罚。可能是乐于见到这个“逆子”消失,彭德怀的继母热烈赞同族里的决定,父亲也没有反对,而这时他还不满十岁,要不是他的舅舅出面干涉,彭德怀的生命可能就已经过早的结束了,不过他也从此被赶出了家门。在他被赶出门的时候,继母不仅不给他任何的生活必需品,连他身上穿的衣服都要抢走,只是在彭德怀证明这是他母亲留给他的情况下才作罢,仅仅十几岁的彭德怀在只有一套避免赤身裸体的衣服的情况下出外谋生,受尽了千辛万苦。 在《西行漫记》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像中国传统小白菜的故事,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恶继母和恶祖母加起来导致了一个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使彭德怀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而彭德怀的家长在自认为对彭德怀的教育失败的情况下,不但不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反而采用了沉塘的方法,想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传统中丧母少年的故事。 不过在《西行漫记》在记述彭德怀的童年时,用的是一种调侃的笔调,苦难被一次次超出常规的反叛行为所掩盖,人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个蔑视压迫者的青春期少年,而标志着彭德怀的童年结束和人生转折点的也是一场反叛,而且是一场大反叛,那次反叛是因为当地发生饥荒,人们涌向米行希望米行平价出售大米,但遭到米行的拒绝,饥饿的人们群情激愤,本来已经回到家乡准备和表妹结婚,开始自己幸福生活的彭德怀不可思议的参加到这个运动中来,并成为这场运动的先锋,他率先打开了米仓,并因此成了通缉犯,被迫逃离了家乡。 但在彭德怀自己撰写并作为交代材料的《彭德怀自述》中,彭德怀留给读者的印象却于《西行漫记》大相径庭,在这里彭德怀成了一个纯粹的受难者,而灾难产生的原因由自己本身和家庭转变为社会。而且构成彭德怀童年的多种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在家庭成份上,彭德怀出生于一个下中农家庭,而不是富农,并且地少人多。彭德怀的家庭连遭打击,母亡父病,不幸连连,小弟因为没有奶水而饿死,为了还债家产被典当净尽,仅剩几间破房,成为赤贫。彭德怀也因此中断了学业,在自述中,彭德怀给人一种勤奋好学的印象,废学的原因是因为家庭贫困而不是叛逆或思想极端。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一些人和事在自述中消失或根本改变了,上新式学堂和“沉塘“事件未见于记载,继母也消失了,看完自述你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彭父在妻子去世后并未续弦。那个专横、嗜好鸦片、趋炎附势、要把自己孙子沉塘的恶祖母,在自述中人却给人另外一种印象,自述中对祖母主要有下面一段记述:“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带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讨到油麻滩陈姓教书先生家,他问我们是否招财童子,我说,是叫化子,我二弟即答是的,给了他半碗饭、一小片肉。 正月初一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我立在门限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家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飘,她,年过70年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拄着棒子,一步一扭的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彭德怀,1981:2)。从这些记述,你看到的是一个贫苦的、命运悲惨的老人,虽然老迈却不得不充当家庭支柱的老人、为支持这个家不惜抛头露面、低声下气、丧尽尊严的去别人家讨饭的老人。从彭德怀对祖母的记述中,我们读到的是一种无奈、悲凉和无助的感觉,而没有任何的仇恨。彭德怀少小离家的原因为了养家糊口,同时减少一个在家吃饭的人。 无疑,在自述中,彭德怀也表现出对现存世界的反叛,但这更多是一种强烈的自尊心,一种对自我尊严的维护,一种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这种气节在电影《少年彭德怀》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在自述中,彭德怀回忆了个人和家庭的苦难史,描绘了社会的严重不平等和阶级对立,将个人的苦难归结于社会的不公,揭示出一种革命的必然性,在这个自述中,一个“不革命,行吗?“的结论昭然若揭。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我们后来人能阅读到的只能是别人书写的历史,我们不可能回到历史现场去考察,这样说来,弄清彭德怀童年的真实是困难的,当然也是没有必要的,然而这两种不同书写之后的原因,却值得人深思。

陇县社火的形式种类

陇县社火形式多样。有重现古战场的马社火,粗犷剽悍的背社火(挈社火),血腥恐怖的“血社火”,双脚踩蹬、玄妙精彩的高芯社火;多伴有威武雄壮的锣鼓队、传神夸张的社火脸历渣谱及意趣横生的秋千、跷板,形式多样的舞狮舞龙、跑旱船社火表演,传神夸张的疙瘩脸谱社火等旅键。 陇县社火因形式曲雅新颖,艺术种类繁多,已发展成有固定脸谱、服饰、道具和表演时间,深受陇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群众性的汉族民间艺术娱乐活动。 陇县社火肢镇悄的种类:有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二十多个种类。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配唱曲调兼表演外,其它绝大多数是造型艺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神话、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求吉庆,颂政通人和,宣传社会发展等内容。 马社火 :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它最富有传统性和广泛性,清至民国期间,马社火特别盛行。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骡马饲养减少,马社火仅在半山区村还有遗存。大部分乡村已被拖拉机、汽车社火取而代之了。 背社火 :当地称挈社火,表演时由一身体强壮的小火化装成故事人事,将背架绑于肩,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利于所背芯子之上,即形成一组背社火。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据专家介绍,在中国各地社火中,背社火陇县一家独有。 高芯社火 :陇州汉族民间流传的集体表演艺术,用钢筋做成高达 5 至 7 米的转动或固定铁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空表演,千姿百态,玄妙无比。其特点就是给人以惊险、玄妙、优美、健康之感,它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步社火:由于农村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加强,已经很少有农民在家中养马用于犁地等耕作用途,所以每逢春节村里扮演社火都已很难找到足够的马匹用来骑乘表演,骑马游村走户只能换作步行。

2014年 花火 10月B版里有一篇叫《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作者是大熊。谁能找到发出来或者告诉我个

日的田字格写法

日(拼音:rì)是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  。远古时期没有“太阳”这个词,太阳就是“日”。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太阳每天都会东升西落,所以一个昼夜也称为“日”。狭义的“日”为“白昼”,与“夜”相对。后又引申为时候、时代、日子。又因为“日”的唯一性,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所以“日”也用于比喻君主。 用日作意符的字大多与太阳或时间有关,可以分为三类: 有关太阳的名词,如:时、景、晖。 2.有关太阳的形容词,如:晴、明、暗、晦、昭、昧。 3.表示时间的词,如:旦、暮、昏、晓、春、晨。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