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何罪?为什么回不了家

2024-01-18 22:04:22恶霸波62:12 8.6万
声音简介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汉名将李广之孙。
李陵少以擅长骑马射箭和尊敬贤人为世人所称颂。最初担任侍中建章监。汉武帝因其有李广的风范,派他率领800骑兵,深入匈奴地区侦察地形。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率领5000人驻扎在酒泉和张掖,以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年),以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命令他管辖军需物资。李陵不甘心担任这个角色,请求独自率领5000名步兵与李广利分道进击。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汉武帝误信了他教单于备战的谣言,族灭了其母亲、弟弟和妻子。后居匈奴二十多年。

李陵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 李陵的出生年月不详 正史无法考证他18岁时的事情,但是有史料记载李陵在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第二个问题 被俘过程: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攻打匈奴浚稽山之战,想派李陵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李陵坚决辞谢,表示愿率所部直捣单于主力。武帝应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出发,不久匈奴且鞮侯单于以三万骑兵围困李陵军于两山之间。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徙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于是再战。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趣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 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其部几乎全部战死,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最后一个问题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陈步乐自杀,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立功少而归。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后武帝悔李陵无救,说:“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任立政见李陵即说大话:“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

关于李陵的成语

霸陵醉尉 [bà líng zuì wèi] 基本释义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出 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广。

李广和李陵是什么关系

李广是李陵的祖父。

大家怎么看待李陵?

李陵(?-前74年),字少卿,别称李骑都、李都尉,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初为西汉骑都尉,被匈奴俘虏后封右校王,著有《别歌》《答苏武书》《李陵赠苏武诗》。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误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李陵三族,致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

李陵之祸的故事

就是~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到了宫刑之辱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李陵在历史上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陵最后是怎么死的?

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元平元年,李陵病逝于匈奴。

如何看待李陵

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被几十万大军围堵,力战不屈,射伤单于,力尽被俘,坚持不降,直到汉武帝听信谣言,杀他满门,这才投降匈奴,这样的人片面的看待不很妥当,所以也一直没有定论,从守节的方面讲,他最终投降匈奴,但是之前力战不屈,之后又因为满门被杀才投降,又可以原谅,总之矛盾,复杂。

李陵生平事迹

  李陵(?—前7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字少卿,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之父是李广长子李当户,李当户早死,李陵为遗腹子。 李陵成年后,被选拨为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他擅长射箭,十分爱护手下的士兵。汉武帝因李家世代为将,便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李陵曾带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但没有发现敌人。后又被任命为骑都尉,率丹阳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张掖一带教练射术,以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骑兵三万攻打匈奴浚稽山之战,想派李陵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李陵坚决辞谢,表示愿率所部直捣单于主力。武帝应允。李陵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出发,不久匈奴且鞮侯单于以三万骑兵围困李陵军于两山之间。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阵于营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后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见汉军人少,便向汉军进攻,结果遭到汉军千弩急射,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急调左右部八万余骑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士兵伤重者卧于车上,伤轻者推车,再轻者持兵器搏战。李陵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汉书·李广苏建传》)原来刚出征时,一些关东盗贼的妻子因迁徒而随军,为士卒妻妇,藏于车中,后被李陵发现,全部处斩。第二日再战,斩首三千余级。   行十余日,抵一大泽中,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汉军亦纵火,预先烧周围的芦草以自救。退至某山,单于派兵攻击,李陵与匈奴兵步战于树林中,斩杀数千人。又发连弩射单于,单于逃走。单于见李陵部卒勇锐,久战不下,又渐近汉塞,便问部下:“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将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于是再战。   当时,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伤杀匈奴二千余人。匈奴见形势对已不利,便想退兵。这时汉军军侯管敢被校尉侮辱,气愤之下投降匈奴,说:“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大喜,于是便派骑兵合攻汉军,并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趣降!”(《汉书·李广苏建传》)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对射,矢如雨下。汉军南撤,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而去。此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以短刀,车辐为武器,退至一峡谷内,被匈奴阻断后路。单于隐藏在汉军身后,在角落里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无法前行。   黄昏后,李陵穿便衣独步出营,良久而还,长叹说:“兵败,死矣!”军吏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李陵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斩尽旌旗,将珍宝埋于地中。李陵慨叹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被匈奴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匈奴招降李陵,李陵曰:“无面目报陛下。”(《史记·李将军列传》)遂降匈奴。其部几乎全部战死,仅有四百余人回到了汉境。   这场战役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   李陵战败后,武帝召见了李陵的妻母,后听说李陵投降,大怒而责,陈步乐自杀,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不久,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要李陵相助,但李陵单于关系很好,结果李广利功少而归。武帝因此迁怒于司马迁,将其腐刑下狱。后武帝悔李陵无救,说: “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汉书·李广苏建传》)于是遣使者慰劳李陵军逃脱的人。   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   其后,汉遣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说:“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李陵说:“乃李绪,非我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绪本为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后降匈奴。李陵痛其家因李绪而被诛,便叫人刺杀了李绪。匈奴大阏氏要杀陵,单于将其藏于北方,大阏氏死才回来。   匈奴单于得到李陵后,因李家世代为将的声望,以及与之交战时李陵英勇的表现,对他非常佩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加似重用,封为右校王。   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二人与李陵交情非常好,便派李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陵。任立政见李陵即说大话:“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汉书·李广苏建传》)想以此言打动李陵。但李陵说:“吾已胡服矣!”“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最后他说:“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决意留在匈奴。   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李陵之败   李陵起先担任的职位是侍中,由于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谦恭地对待贤士,汉武帝认为他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命他带领丹阳和楚地人五千,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汉武帝召见李陵,想命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论力量能够手扼猛虎,论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于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对抗贰师将军的部队。”汉武帝说:“你不愿作别人的部下吗!这次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马匹分配给你。”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   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命路博德在半途中接应李陵。路博德上奏说:“如今正值秋季,匈奴马肥,不宜于此时与匈奴交战,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汉武帝很生气,怀疑是李陵胆怯后悔,不想出征,而让路博德上书,便下诏命路博德率兵赴西河袭击匈奴,同时命李陵于九月自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巡回观察匈奴动静,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休息士卒。正是这番误会,使李陵孤军深入,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深入沙漠北行千余里,行军三十余日,挺进到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单于又召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围攻李陵。   李陵边战边向南退,但最强悍的步兵也摆不脱骑兵的追击。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展开,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李陵且战且走,数日之后,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准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又杀匈奴三千余人。再走四五日,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兵团顺风纵火,李陵亦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再南行,到达山丘区域,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又杀匈奴三四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单于以元首之尊,亲自指挥十六倍于敌人的精兵,追击十余日,不能取胜,简直愤怒得发狂。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   匈奴作战不利,欲撤退。恰李陵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等情况告匈奴单于,单于发现李陵是一支孤军,更紧追不舍,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遮断退路,时李陵军在山谷中南行,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击,箭如雨下,呼喊投降,汉军损失惨重。李陵继续战斗,未至汗山(在浚稽山南,居延以北百余里),50万(一说1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全体徒步前进,士卒斩车辐持手中,军吏持短刀。进入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后退入一狭谷,匈奴兵团堵住谷口,断其退路,并推山上巨石滚下,汉军伤亡极大。夜半,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破裂,不能发声。李陵命向四面八方冲出,一以分散敌人注意,一以希望有人能逃回报信。他与另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亲军十余人,越岭南走。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除短兵器外,没有他物,不能阻挡敌人缩小包围圈。终于,韩延年战死,李陵弹尽粮绝,投降匈奴。自此李陵部全军覆没,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人。

李陵之祸的故事

就是~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到了宫刑之辱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