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寄养在北京的孩子: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01-27 12:16:22羊城晚报07:08 3701
声音简介

北京80后李京阳长期在鄂伦春族聚居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播——鄂伦春人寄养在北京的孩子

       据中新网报道,李京阳的网名是“少年星期八”,他关于鄂伦春族的视频获得大量网友点赞,其中一组视频就叫《第9169个鄂伦春的孩子》。

  1月19日,微博账号“四川文旅”发布了一条消息,“1月20日至21日,鄂伦春族人空降剑门关,为你送上来自远古的神秘祝福!速来近距离感受鄂伦春族的魅力吧!”这一活动是为了促进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国,而陪伴鄂伦春族人来到剑门关的,是一位北京小伙子,叫李京阳。

  在抖音平台上,李京阳的网名是“少年星期八”,他关于鄂伦春族的视频获得大量网友点赞,其中一组视频就叫《第9169个鄂伦春的孩子》,因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鄂伦春族人口共有9168人。

  “以天为单位”的赛跑

  今年,是李京阳从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第9个年头。他出生于1987年,原本是一个年收入百万的知名摄影师,拍摄内容多偏重商业,曾与国内多名知名艺人和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合作过,在30岁以前,他去过30多个国家,去非洲拍尼罗河,去夏威夷拍火山……

  2015年,李京阳原本计划去非洲徒步,后来因妻子怀孕留在了国内,他接到了一份纪录片的拍摄邀请,为鄂伦春族拍摄非遗纪录片,于是他北上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鄂伦春族历史的:“鄂伦春”是本民族自称,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一种是“山岭上的人”,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历史摇篮。“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樟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

  现在,这样的狩猎生活早已不存在了。在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族响应号召下山定居,1996年,鄂伦春自治旗全面禁猎。这就意味着熟悉过往林海游猎生活的,往往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尽管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鄂伦春族的文化和历史,许多都藏在鄂伦春族老人的记忆中。李京阳的工作,是记录下老人的口述史和独特的手工艺制品,留下历史档案。

  当李京阳投入拍摄时,他发现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以天为单位”。这是因为,老人们有的患了阿尔兹海默症,“前一年还侃侃而谈,第二年已经认不出我了。” 有的则突然离世,有时一门手艺拍摄到一半,朝夕相处的老工匠就去世了。

  既要记录也要传播

  鄂伦春族老人是“活的历史”。老人的离世,意味着他头脑中那部分尚未转换成文字和图像的人文历史记忆,永远消失。而由于鄂伦春族人口较少,一位熟悉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的老人的去世,则可能意味着一种或多种传统文化因子就此消失。

  从最开始每年一两个月,到后来每年超过10个月和鄂伦春人待在一起,在山中走访拍摄,李京阳的工作和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放弃了在北京的业务,扎进了鄂伦春族聚居地。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常说要以史为镜,我们不仅要向前看,还要回头看。”

  李京阳在当地租了房子,还组织了小团队,专门记录鄂伦春老人的生活和鄂伦春的文化。他的爷爷从他小时候就教育他:“这世上有很多比挣钱更重要的事。”

  今年,是李京阳从事鄂伦春文化记录的第9个年份,从最初的短期小住,到现在长期在当地租房居住,他对鄂伦春人的文化和生活,已经从最初的了解、熟悉到如今的逐步融入。在拍摄时,李京阳跟在老人身边,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以及口述历史。有一次,一位老人说自己没去过电影院,李京阳带老人去看了电影,还玩了抓娃娃机,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久而久之,鄂伦春的老人也将他当作自己人,称他是“鄂伦春人寄养在北京的孩子”。

  以手工制作孢皮衣为例,掌握这项工艺的老人,有的已过八旬,虽然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随着时间流逝,最终,人们可能只能在博物馆内看到成品。李京阳觉得,要让更多人看见文化遗产,才能让这些遗产真正“活起来”,而不是仅仅变成博物馆内的冰冷陈设。

  既要做记录者,也要做传播者。有人建议李京阳将视频传到网络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

  与大自然的亲近感

  在抖音平台上,来自鄂伦春旗的内淑梅老人,被网友称为“小花鹿奶奶”。她在录制吟唱森林之音的视频时,郑重地戴上了全部的饰品——13个手镯,6个铃铛和3条项链。她大笑着,说自己快80岁了,像个“小花鹿”。一则高赞评论称,“仿佛看到了这个民族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这种对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感,也让李京阳十分敬佩,曾有老人告诉他:“你在森林里晚上小一点声,因为小草和小树也是要休息的,不要打扰到它们。”

  “天上有太阳、月亮还有星星,在森林里到处都有……”“小花鹿奶奶”高亢圆润、略带颤音的歌声,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有网友评价“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鄂伦春族民歌又称鄂伦春族赞达仁,“赞达仁”即鄂伦春语“山歌”之意,这种音乐弥补了鄂伦春族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遗憾,以艺术形式呈现了鄂伦春族原始狩猎的图景,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京阳的网名叫“少年星期八”,“星期八”意为每周多一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很满意自己现在的情况,通过记录和传播鄂伦春文化,了解与回归自然。他还记得自己刚开始记录时,好奇鄂伦春人过去如何在森林里生活,后来李京阳发现,整个森林都是鄂伦春人的“家”,他们像善待自己的家一样善待森林,在鄂伦春人看来,人类也要遵守森林的规矩。

  视频火了以后,李京阳想给一些非遗传承人开设网络账号,帮助他们拍摄和运营,在他看来,这不仅能让老手艺人们获得更多社会关注,也能吸引更多人选择传承这些手艺。他还希望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了解鄂伦春文化,了解鄂伦春人是如何看待森林,看待自然的,而这,于今天的现代生活,依然有深远的意义。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编审 | 郑宗敏 李毅翔(实习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 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 ,遍及全国。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它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京剧下意识的肯定会想到的就是 《霸王别姬》, 确实也是京剧的代表作之一。 代表人物 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 梅兰芳创立了梅派 谭派艺术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谭派唱腔以委婉古朴而著称。一些著名的京剧艺术流派都是先学习谭派艺术后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谭派现在是六代嫡传,从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如果算上谭鑫培的父亲——老旦演员谭志道,共有七代从事京剧 荀派,荀慧生荀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长庚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名列"三鼎甲"之首。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 石牌是安庆市怀宁县一个古老的集镇, “无石不成班” 的“石”即指这里,也泛指安庆及其所属各县。至清中叶,石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当时的石牌除本地居民外,大都是过往船帮和商户,在生存问题变得比较轻松的时候,他们开始构建自己的市井文化。 《都剧赋》描述:“徽班日失丽,始自石牌”。表明安庆的徽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是这一带的人,因而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 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 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名录体系,四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为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提出:建立国家和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有关保护的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 《公约》第四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板头曲、宛梆、大调曲子、三弦书、镇平玉雕、方城石猴 、盘古神话、西坪民歌、越调、皮影戏、罗卷戏。 中华民族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孕育出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民族性及传承性的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都有哪些?

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剧、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象棋、相声、皮影戏。

说明文作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查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作文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题记   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   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   不难发现,国画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早被鼠标排挤到书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渐失落:它们却在异域文化里日渐兴起,蓬勃发展。原来是我们的淡忘让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不难了解,一排满载美食的摇船,满足了游人们的舌头,却破坏了满载诗情画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丽;如日中天的旅游热,将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却给丽江古城的宁谧漆上了无法退却的乌黑……原来是我们的过度开发让你“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外来的敌人再强大也不曾将你击倒,你悉心呵护的儿女却轻易的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你赐予了我们文明后裔的光环,我们却在无知迷茫的脚步里将之粉碎。伟大的传统文化,请等等怀着无尽歉意的十三亿中华儿女吧!时间换得了科技的发展却唤不回消逝的文明,金钱弥补得了物质的匮乏却丰富不了虚空的精神。你已给我们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放慢追逐科技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们难道不应该淡却金钱至上的观点,去治愈你那血淋淋的创伤么?现在,我们怀着让你在未来的五千年、五万年乃至五亿年的时间里依然君临天下的决心去弥补我们的过错,这样,你会停止呻吟,重舒眉头,展露笑颜,永远相随在我们的左右吗?   所以,请等等我们吧,不要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把根扎下,心灵之花会璨然绽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树会枝繁叶茂。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即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在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文化部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悉,文化部将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遗”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党十七大报告也特别提到,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鉴于广大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特设置作文训练题目,兼以审题指导,同时附录学生习作及简要评点,以期引起中学师生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妈祖信俗是指妈祖信仰习俗,又称神女信俗、灵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妈信俗态尘洞、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等等,这是由于历代民间、朝廷或宗教对妈祖的封号先后不同而嬗帆枯变。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2、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4、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20日,西安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兄裤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61。  

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多少

盐官的潮文化、周王庙镇云龙村的蚕桑生产过程、斜桥的剪纸、许村的音乐节目《敲鼓亭》、粉塑、元帅庙会、蚕花马灯舞、袁花的宗教舞蹈《五梅花》、丁桥的曲艺节目《滩簧》、海宁皮影戏、硖石彩灯。

非文化物质遗产作文怎么写

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回遗产代表作答名录” 去查些古琴的资料,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阐述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担忧。提些意见,举些国外文化保护优秀的例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诗?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