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子曰》010 亚里士多德比孔子更智慧

2024-02-08 17:30:57海林_声声不息04:38 3530
声音简介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小故事

有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跟老子一样古老。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说明孔子是个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人 公元前320多上前的雅典城郊外,常常可以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跟随着十 多位青年,他们或是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漫步交谈,或是坐在山谷溪旁的大石块上,热烈地 讨论着。 “老师,您再讲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老人捋了捋胡须,缓缓地说到:“我们希腊人有个很有趣的谚语: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 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不正是一个非常完 整的‘三段论’吗”…… 雅典人都知道,那是亚里士多德正在给他吕克昂学园高级班的学生上课呢。 亚里士多德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医生。亚里士多德1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当时 著名的柏拉图学园,在那里他学习了20年。由于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很受老师柏拉图 看重。可是,柏拉图又说:“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意思说,亚里士多德非常聪明, 思想敏捷,不同于一般人;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柏拉图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他 的老师,但是,在很多问题上,他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爱我的老师,但是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最高的智慧是什么,它和第二哲学有什么区别?

这种智慧就是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它的对象不是特殊的存在物,而是存在本身或“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一哲学与第二哲学(即物理学或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后者研究特殊的存在物,前者则研究存在本身。

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什么

是指“仁”和“德治”

孔子的智慧有什么?

学习态度方法,修身做人

道德经的智慧的内容简介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腔陵 《道如租德经》是一部哲学经典,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 《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群经之首,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如今几乎渣圆兆每年都有几种新的译本问世,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道德经,足可见此书的珍贵。老子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之一,深深地影响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哲学巨匠,西方的逻辑严密的辩证法正是在老子的思想启发下诞生的。

孔子认为 智慧就是什么 ?

孔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就是大智若愚,不是耍小聪明

孔子的智慧是指什么

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两小儿辩日》中可以看出

孔子的智慧指什么?(选择题)

是指“仁”和“德治”

谈谈你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人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而不是为了实用。” 这句话的看法

不,我觉得人的思想是不断提高的!!!但,不会因为客观的因素而改变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就是人对追求智慧实质和初衷时不变!!! ............

道德经的智慧的目录

第一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上) 第二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中) 第三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下) 第四讲 学习《道德经》的德观 第五讲 学习《道德经》的处世观(上) 第五讲 学习《道德经》的处世观(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