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别让“自我设限”扼杀你的梦想

2024-02-22 09:27:25天卷博文05:13 8
6元开会员,免费听
声音简介

扼杀是什么意思?

掐住脖子,使窒息而死。比喻摧残压制发展中事物的积极性

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想要扼杀这个孩子的梦想

因为别人扼杀了他的梦想,然后自甘堕落,变成了那群人,或者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过这也是磨炼突然了自然成真正的大才,失败了就会变成普通如芸芸众生。所以不要恨那些给自己伤害的人,你战胜了他们他们就是你的财富,当然没战胜就会被他们影响,所以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为什么家长总扼杀孩子的天性

因为社会的普遍认知是认为这样就是好孩子

宝宝爱认字会扼杀想象力

当别的家长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千方百计地送孩子进识字班时,家住汉口的周女士却在为两岁的宝宝爱认字而犯愁。周女士担心,“过早爱认字,将来会不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昨日,周女士来电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她告诉记者,孩子刚牙牙学语时,看到周女士买来的幼儿识字图就兴奋不已。于是周女士有意无意教孩子照着图片识汉字。这不,刚满两岁,孩子已经认识了近100个汉字。家里的挂图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兴趣了,周女士于是又买来汉字卡片教孩子,没想到小宝宝喜欢上了“卡片玩具”,时常摆弄着图片。 “才两岁的宝宝适宜认字吗?”周女士表示,自己咨询了身边不少好友,朋友们纷纷称,这个宝宝简直是个天才,并积极鼓励周女士将宝宝的识字课程进行到底,将来一定会赢在“起跑线”上。但周女士担心,过早认字将来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对此,部分幼教专家认为,认字与想象力并无直接关系,宝宝爱认字,家长不妨随他的意,顺其自然,只要是孩子喜欢的就行,但不要急于求成,强迫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那样才真正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家长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兴趣易转移,家长不应过度焦虑。

父母是怎样扼杀孩子天性 作文

方法多了去了,你自己做了父母就明白了。

把什么扼杀在摇篮里的成语?

先把坏的事情扼杀在摇篮中的成语是“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无视"真情实感" 的作文教学扼杀了多少创造力

的航线里延伸延伸……

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吗?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表面意思是,把幼小的生命扼杀在襁褓之中。因为婴儿之类的力量弱,没有反抗力,比较容易干掉。否则等他长大后就会有很大的隐患。 引申意思是,还没等某种事情发生或者某种势力发展起来,就把它消灭掉,使它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就跟斩草要除根的意思大致相同。免得春风吹又生。

扼杀在摇篮里是什么意识

一件事情要发生了 你却马上把这事情制止了

谁在扼杀创造力?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情况,一定曾经在你身上发生过。 在你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做很多的习题。当某道习题的答案应该是A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会选择B。 为什么呢?因为参考答案是B。 就这样,在老师讲评答案的时候,这些学生仍然认定答案是B,但是老师宣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参考答案印错了。 于是,又会有许多学生长叹一口气:“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选A来着。” 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个是中国家庭,另一个则是美国家庭,它们的相同点则是都有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每当中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他总是会拿着自己的画,飞快地跑到父母身边让他们鉴赏,同时会问题:“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每当美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则会向父母提问道:“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在这一字之差中,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迷信标准答案? 在那些选择B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思考,直接抄录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经过了思考,却因为知识掌握不足而错选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况则是——本来选对了,看到答案后则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然而最主要的责任,则应当归结到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当孩子在如此种类繁多又死板教条的规矩、标准下成长时,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导致了他们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质,继而变成无主见、无思想,无灵活性的“小机器人”。 当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时,便不能不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一天,3岁的小女孩朱迪告诉她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听后非常吃惊,于是便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朱迪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克丽丝小姐教的。” 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克丽丝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一切圆形物体,然而当她学会了26个字母之后,朱迪便失去了这种能力。鉴于此,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小女孩克丽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经过审判,法庭得出的结果是起诉成立,判决幼儿园赔偿小朱迪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 在这位母亲因为女儿失去想象力而痛心不已,以至于不惜与幼儿园诉诸公堂的时候,几乎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欣喜交加。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答案很简单,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画作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么可能是粉色的!” 反过来,当美国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为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只粉色的熊,真不错,看上去很新鲜。” 于是在此之后,中国的孩子仍然会继续画画,但是在他的笔下,却再也不会有粉色的小熊诞生了;而受到夸奖的美国孩子,则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继续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蓝色、绿色甚至银色的其他动物来。 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传统为我们缔造了太多的礼仪和规矩,当这些条条框框渗入到家庭中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成为了传承这些条框的手段,几乎每一代孩子都在这些条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被剥夺一空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矩的传承者,于是,调教下一代懂规矩、讲礼仪的过程便再度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 当我们了解到这样的现状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此执迷于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