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压力大损伤血管内皮!心血管新增3个病源

2024-02-29 01:40:13生命时报08:11 1192
声音简介

说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传统因素”。

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发一项研究显示,社会压力、环境污染、感染性疾病这三大“污染”,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使血栓形成,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威胁心血管健康。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解读心血管病的“非传统因素”,并教你科学应对。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李剑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李珍玉

本文编辑 | 卞磊

“非传统因素”不容忽视

当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亿人,且发病率不断上升。

据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和肥胖等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

但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传统危险因素。2021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纳入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

近几十年,多国科学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因素展开研究。

2003年“非典”暴发,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染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可直接攻击心肌细胞。

2010年前后,世界多国开展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研究。《柳叶刀》杂志曾刊文显示,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可导致心脏骤停、心律失常或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心梗。

上述提到的《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社会压力、环境污染、感染性疾病是冠心病三大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的综合暴露及相互作用,会使人体产生有害代谢变化,增加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相互作用,加剧伤害

“从表面看,这三大因素似乎都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但在临床中,它们可能就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李剑表示,如果患者的病因在传统风险因素中找不到,可考虑这三者。

长期压力过大损害身心

“近些年在临床中,我遇到过不少四十岁左右的患者,没有‘三高’等传统风险因素,突然就心梗了。”

张海澄表示,这些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的血管内皮就会受到损害,促使动脉硬化早发,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若再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不良结局。

2023年《柳叶刀》曾刊发研究显示,社会压力、孤独和社会隔离等“情绪污染”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新冠疫情后,该问题在全球更加显著。

另一项纳入52个国家心血管患者数据的研究显示,慢性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翻倍有关。

多种感染增加患病风险

“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可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李剑表示,呼吸道感染、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美国《循环》杂志曾刊发研究表示,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因为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成为细菌产物和炎症介质的储存库,并将其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诱发甚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感染者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原因是患者在感染病毒后,身体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机制改变,造成斑块不稳定,血栓风险大幅增加;同时,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风险。

环境污染因素日益加剧

新研究提到,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

其中,空气污染已成全球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

此前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造成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0%~8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心血管的伤害在近些年备受医学界关注。

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研究称,高浓度的PM2.5会使血压升高,引发冠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心肌组织改变。

另外,随着全球变暖持续,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或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

李剑补充说,光污染、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脏猝死”。

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饮用水,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

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

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交孤立和消极行为共存,形成恶性循环。

//

“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和感染性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会通过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加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欧洲心脏杂志》刊发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引起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紊乱;声光污染和社会压力会使应激激素失衡、破坏昼夜节律,加剧睡眠剥夺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

内外兼修防心血管病

两位专家指出,“三大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觑,所有人都需防范,特别是承受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和学生、体弱多病且独居的老人要重点关注。

学会给自己减压

如果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容易急躁,要及时调整。如果一直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或是睡眠质量较差,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平时坚持规律运动、规律作息,压力大时可练习冥想,闲暇时常听轻音乐,多外出亲近大自然。

对于赋闲在家的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平时要多与亲朋好友联络,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老年学习班。

此外,建议进一步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理念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感染性疾病应防尽防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口腔健康,不吃发霉变质食物,多人进餐尽量使用公筷;若有牙周红肿发炎、龋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提前注射疫苗。

此外,体质虚弱、有基础疾病和卧床老人要注意保暖,按时服药,同时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吃饭细嚼慢咽,积极防范感染性疾病。

主动远离环境污染

相关管理部门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打造更多公共绿地,推动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化。

推动实施“黑暗天空”政策,晚上10点后要求购物中心、娱乐广场等关闭耀眼彩灯。

在居住区域采取限制车流量、鸣笛等措施,做好噪声污染防治。

个人

如果空气质量不佳,可使用空气净化器,外出可戴口罩,并在回家后立刻洗脸、洗手。

居家做饭时,打开抽油烟机,少用煎炒烹炸等烹调方式,必要时可戴口罩炒菜。

人的血管有_____血管、______血管、______血管。

动脉,静脉,毛细

人的血管有什么血管,什么血管,什么血管

从组织学上,可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有什么区别?

最主要的区别是,一个是脑部血管问题,一个是心血管问题

血管瘤是什么病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血管瘤是什么病

血管瘤是指发生于血管组织的一种肿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极少数中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为恶性肿瘤,约占5%左右。血管瘤还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占75%,即先天胎生性,是由于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异常增生而形成,出生时有;继多发生数在婴儿期出现,病因尚不清楚。

血管瘤是什么病?

血管瘤是指发生于血管组织的一种肿瘤,是由于血管组织的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极少数中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为恶性肿瘤,约占5%左右。血管瘤还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占75%,即先天胎生性,是由于人体胚胎期血管网异常增生而形成,出生时有;继多发生数在婴儿期出现,病因尚不清楚。

心脑血管病

动脉硬化容易使动脉血管管腔变窄,造成脑供血不足,如果有高血压的话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要改善头晕、头痛的症状,就要针对动脉硬化进行治疗,建议检查一下血脂,血脂高的话可以服用他汀类药物,比如阿托伐他汀,最好是服用瑞舒伐他汀,降脂并减缓动脉斑块形成。平时饮食注意不要进食油腻食物,多做餐后运动。脑萎缩没有太好的治疗手段,可以服用B族维生素、胞磷胆碱胶囊,另外就是要多活动手部,也可以读书看报。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小笑话

 老婆躺在老公怀里撒娇道:“老公,那么多相亲对象都看不上我,就你不嫌弃我哈!”   本以为他会说,我气质特别之类,夸我的话。   结果这货抬头就说:“我也是没人要的啊!”

心脑血管病

您好,没有,建议您去正规医院体检,多素少荤,坚持每天锻炼身体

心脑血管病

指导意见:上述病为常见病,在急性发作时可以输液,包括中药制剂。。中药也是一种方法,但必须在西药治疗为主如降压降脂抗血小扳。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