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2018-03-29 16:39:21易中天12:42 255万
声音简介

禅·意 

菩提达摩:中国禅宗初祖。


一苇渡江

典故: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一苇渡江》 明代孙克弘画


一苇渡江:形容人武功高轻功好能力强。

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


面壁九年

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原指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静修了九年。后比喻在学习上下得功夫极深。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惆怅洛阳人未来,面壁九年空冷坐。”


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慧可:中国禅宗二祖。


二祖断臂

典故:相传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于达摩,立雪中以利刀断左臂,以示求法之决心。达摩看慧可意志如此坚定,便准请收为弟子,后世遂称为断臂慧可。


禅宗公案  

安心开悟

慧可向达摩祖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回答:“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听了不明其意,追问达摩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大悟。从此得传达摩祖师的衣钵。

——《景德传灯录卷三》



《达摩面壁·神光参问》 南宋著名画家梁楷之作


释义:

慧可说:愿大和尚慈悲,普度众生。
达摩说: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慧可说:我心不安。
达摩说:把心给我,我帮你安。
慧可说:我不知道心在哪里。
达摩说:已经给你安放好了。
慧可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得到真传的慧可成为菩提达摩的衣钵传人——菩提达摩把木绵袈裟和紫金钵盂都给了他,自己服毒死去。于是慧可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宗派系统也就建立起来了。以后我们说到三祖、四祖、五祖、六祖,指的便都是中国禅宗。


《大理国梵像》 南宋 张胜温画 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图示为禅宗六祖:达摩、慧可、森灿、道信、弘忍、惠能


禅·思  

梁武帝问:圣僧,朕即位以来,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无数,呵呵呵呵不好意思,请问有何功德?
菩提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菩提达摩说:因为都是影子。
武帝问:那你说,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说:这个世上求不来。
梁武帝又问:那么,神圣真理的第一条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空寂孤独,没有神圣。
武帝说:什么都没有吗?回答朕问题的又是谁?
达摩说:我不认识。


互动答疑  

欢迎大家在节目下方留言,易中天老师会在4月23日为大家录制一期特别节目,解答大家的疑问。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的名言是什么?

阿弥陀佛!很多啊!比如说: 我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好多啊!可以说句句真言!可见《达摩安心法门》、《达脉血脉论》、《达摩四行关》、《达摩悟性论》、《达摩最上乘论》等等!

达摩名菩提多罗 为佛教禅宗祖师

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师

禅宗奉菩提达摩为初祖。五祖弘忍创建“东山法门”,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A 解析:  

菩提达摩是达摩祖师吗

菩提达摩和达摩祖师是一个人,菩提达摩是达摩祖师的名字

关于达摩祖师和禅宗

所谓西天二十八祖,早已证明是中国人的杜撰,而从达摩祖师开始,就才是真正的禅宗源流,从初祖到五祖还不能称为禅宗,只能称为佛心宗,他们都是以楞迦经立论的一个派别,而六祖惠能才识禅宗真正的创始者,六祖前的,乃至西天二十八祖,都是为了证实禅宗传承有续而已.

中原禅宗初祖是谁?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纯粹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具体的讲,应该从菩提达摩到中原算起: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一苇渡江、面壁十年)这也就有了达摩祖师的称呼!所以选A达摩。相信在下,肯定对

菩提达摩是谁?

菩提达摩(?~536),南印度人,梁普通(520~526)年间白海路抵达广州,再北上金陵。据说他和梁武帝有过一次交谈,其禅法不为梁武帝所理解。达摩继续北上,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并传授“安心”的禅法。

菩提达摩是谁?

菩提达摩(?~536),南印度人,梁普通(520~526)年间白海路抵达广州,再北上金陵。回据说他和梁武帝有过答一次交谈,其禅法不为梁武帝所理解。达摩继续北上,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并传授“安心”的禅法。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详,有一说为公元528年-公元535年),南印度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为中国禅的开创者。梵名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摩(又作「达磨」),意译作「道法」。   达摩一生颇富传奇,难辨其真假,据记载他在世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有关他的最早纪录,见于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此书成于东魏武定丁卯,公元547年)。达摩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逝世年代有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和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或二年等不同的说法。门下弟子除慧可(公元487年-公元593年)外,还有道育(生卒年不详)、僧副(一作道副,公元464年-公元524年)、昙林(生卒年不详)等。留世着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526年)渡海来到中国广州,武帝派遣使者迎至首都建康,进宫入内谒见。另传说达摩祖师于圆寂后,弟子们将之葬于河南熊耳山,过了三年,北魏的使者宋云从西域归来,却在葱岭遇到达摩,看见他手携一只草鞋,翩翩独行,并告诉宋云,说要往西天去。后人不信,便掘开他的坟墓,只见棺内留有草鞋一只,别无他物,于是有了「只履西归」的神迹应化,为达摩祖师传奇的一生划下句点。   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长达九年,修持大乘壁观,被当时的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之后,年届四十的神光禅师,为得大法,宁愿舍弃身命,在大雪纷飞中站立数天,又自断左手臂来表明求法心志,终于得到达摩的「大乘安心」法门,传授心印,改名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中国禅宗的传承,将其推源于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拈花微笑的摩诃迦叶尊者,是故,迦叶为天竺禅宗始祖,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达摩,共计二十八代。中国则以菩提达摩携法东来弘传开始,经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门下,形成开宗立派的「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因此,达摩也被尊为「禅宗东土第一代祖师」或「达摩祖师」。   达摩东渡来华之后,便以四卷本《楞伽经》为主要经典,开始宣讲「二入四行」的禅法,传授弟子,启导中国禅宗;因其参究的方法是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以「传佛心印」为目的,所以,禅宗又称作佛心宗、达摩宗或无门宗。可以说,「二入四行」是达摩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所传授度化世人的禅修实践途径。   达摩的「二入四行」,又被称为「四行观」或「大乘壁观」。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二种具体的修行方法。「理入」之法,即是壁观之法,以「理」为观想内容,主要是「借教悟宗」,即藉由佛典所说的种种教法而彻悟自心佛性的真理,属于对教理的思维,要求舍伪、归真,与道契合,是故,理入又称为「安心」。而为了配合修习壁观安心的禅法,也必须注重「行入」,即依据所悟而修行,基本上有「四法」,又称「四行」:(1)报冤行——修道之人,若遇到痛苦困厄缠身难以消解,应当成此乃宿世以来「冤憎」之情所造成的恶业果报,不是上天或他人所给予,所以必须甘心承受果报而毫无怨尤,就能够「体冤进道」(体认冤欠追讨急迫,而能努力修道),作为修道的助缘,笃实修行,以便跳脱轮回之苦。(2)随缘行——修道者要能体认一切都是由缘而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对于世间富贵贫贱、荣辱毁誉,皆由宿世业因所感,不必欣喜,也无须抱怨,一切得失随缘,无喜无忧,冥顺于道。(3)无所求行——修道之人,深知欲望为痛苦的根本,烦恼的源头,所以,止息贪念妄想,对世间财物无贪无恋,无取无求,自然能安心向道。(4)称法行——修行之人必须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实践,以便与正法或理法(即「性净之理」)相应,才能心无执着,不受物累,达到解脱之境。   由此而观,达摩禅法大乘般若化的特质极为明显,他以「理入」、「行入」并举,正是(禅)定(智)慧双修,一方面要「见道」——悟入谛理(真理),另一方面则要付诸实践——本着悟道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消除无始以来的积习,达到生命究竟圆满的境界。简言之,「行入」属于教法之实践,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依佛教教义践行,且「行入」当以「理入」为基础,并与由壁观所得的「性净之理」相应,而在「理入」的同时,又必须结合「行入」,这正是达摩禅法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义。

菩提达摩

“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本是 南天竺香至王 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南梁大通元年( 公元527年 ),他从海路来到中国南方。 菩提达摩来华以后,以《楞伽经》为依据,提出了“理入”与“行入”的修行方法。《楞伽经》,又叫做《入楞伽经》,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 狮子国(今天的斯里兰卡) 的一座山;“阿跋多罗”,是“入”的意思。据说,释迦牟尼曾进入楞伽山讲说佛法,所以叫做“入楞伽经”。 这部佛经的主旨在于说明: 宇宙万有都是虚假不实的 ,都是 自心所造 、 自心所现 。它是早期“禅宗”的主要经典。  菩提达摩所说的“理入”,指除去人的思维和认识作用,对于客观事物不做分别,不起执心:“行入”则是“理入”的具体化,包括“报怨行”(甘心受苦,遇事不起爱憎之心)、“随缘行"(不计较客观环境与个人遭际,随遇而安)、“无所求行(放弃任何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一切行为符合佛法)等。菩提达摩认为:“涅架”,进入佛境。 菩提达摩所提倡的禅法,重在思想意识的修行,简单易行,经过几代的传承发展,被大批汉地僧人所接受,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佛教宗派之一“禅宗”。 然而,在菩提达摩初入汉土的时候,这种禅法为人们所不齿,颇受冷遇。 敦煌发现的《坛经》抄本里面记载:笃信佛教的 梁武帝 ,曾派人把刚到中国的菩提达摩从 广州 迎至 都城建业 ,但是他们交谈得却很不投机。梁武帝问:自己广建佛寺、普行布施,有多大的功德?菩提达摩认为:为求功德而行善,是虚妄和执心的表现,违背了“理入”与“行入”的要求。于是,他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十分不快。在这种情况下,菩提达摩悄然离开 南梁 ,“叶渡江”,到达北魏。 菩提达摩由于推行“ 理入 ”与“ 行入 ”的修行方法,曾六次被人下毒,最后终因中毒而死。但是,他对汉地佛教的巨大影响,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佛教大师。 “禅宗”尊他为 初祖 ,认为菩提达摩以前的各种禅法,虽然也是如来所说(叫做“如来禅”),却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只有菩提达摩所推行的禅法(叫做“ 祖师禅 ”),才是禅的最高境界。 《五灯会元。初祖菩提达摩大师》里面记载:菩提达摩到了 北魏 以后,在 嵩山的少林寺 里,整日整夜面对一堵石壁坐着,一言不发,号称“壁观婆罗门”。他修行这种功夫长达九年之久,直至去世。据说,少林寺里面至今还存有菩提达摩当年的“面壁石”呢!其实,这种说法是由于对菩提达摩的禅法不够理解而造成的讹传。 善提达摩提倡的“理入”,也叫作“ 壁观 ”,意思是: 人心如同墙壁,把一切客观事物阻隔于外不做任何思维,没有任何认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