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瘟疫邪气

2015-08-13 17:24:15中医课堂01:11 9.4万
声音简介

瘟疫论的作者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瘟疫论的内容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疫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一些,即所谓邪毒犯胃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瘟疫医生主角怎么死的

瘟疫医生主角是因为自己却患上重病不治而亡。 长篇小说,小说的一种样式。是篇幅长,容量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结构宏伟的一类小说。适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成长历程,并能反映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历史面貌。 一般在十万字以上,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 基本介绍 优秀的长篇小说常常被称为“时代的百科全书。”长篇小说的特点:1.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2.多方面地描写人物性格。3.有复杂的情节和结构。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将长篇小说称为“胸中的大气象,艺术的大营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中医基础理论你们的老师怎么讲

进修辽宁中医呀

《中医学基础》和《中医基础理论》

我在上中医基础理论,读一下更能体会中医吧~ 我们的版本比较老

中医学基础理论 跟中医学基础 有什么区别 先看那个

东安465发动机,

中医基础理论是什么呢?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阴阳知识,五行知识,《周易》六壬知识,医古文知识(文言文),《黄帝内经》三部,《千金要方》孙思邈,《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肘后备急方》葛洪,主要要体会那种古代医术的精神,灵活变通,先要会辩证,再则懂药性用法。

中医的基础理论?

中医主要是讲究望闻问切 四诊八纲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讲些什么东西呢?自学难吗?

先学黄帝内经开始。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