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17_陶弘景_与谢中书书

2024-04-20 20:45:44白云出岫00:43 4.2万
声音简介

陶山的陶弘景与陶山的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 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屿山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山“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然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收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印的老媪就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所以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把通明寺内的陶公塑像抬出来祈雨。现在陶山河南村边还留有白龙庙,庙右有陶府庙,以志纪念。 陶公在屿山数年,继而迁徙到沙门山,在獐儿岩(或称麻雀岩)结草庐隐居。一个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药篓,汗涔涔地来到十字坑的潭边,只听水声潺潺,见泉水下泻碧潭,如碎玉飞溅。他就坐在潭边树荫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纳凉。这时从山仁来了一个肩挑柴担的小伙子,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刚放下柴担.就“卜通”一声跃入潭里洗澡。陶公见状,大吃一惊,忙喊:“水太凉,快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长叹一声:“不出三日当毙矣。”但樵夫却悠闲自在地边洗澡边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上岸来了,挑柴翻岭而去。陶公深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料数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飞,陶公十分惊异。樵夫说:“我日日如此,实无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自感羞愧。便顺手将所采之药,倾筐倒入飞霞岭边的溪涧中。说来也怪,翌年春天,这里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长满各种药材。附近百姓经常来此采药,人们都称这里为“药齐坑”,坑顶山头也取名“药齐顶”。陶公闻讯,感叹说:“竖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岂医理不灵哉!”师徒继续行医,为民除病。又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然应验得很,百姓平安无事。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陶公,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 陶公在獐儿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坪隐居。由于经常有人来求医求药,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的耳中,萧衍原与陶弘景交情甚笃。陶公挂冠神武门,辞官在句容茅山隐居时,萧衍(此时系雍州刺史)经常遣使问计,陶公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现在,萧衍已即帝位,听说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隐居,就派遣二位将军来征召他还都为相。两将军带着梁武帝所赐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将军说明来意后,陶公却婉言谢绝说:“请将军转奏皇上,言臣归隐山野,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其志已决,求陛下勿怪。皇上馈赠甚丰,无以为报,有诗一首,聊表心意。”并随手写下一首诗,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两位将军无奈,只好下山,可又觉得有负圣意,难以回京缴旨,进退两难,便跳到獐儿岩边的深潭里,以身殉职。黎民百姓哀念这两位将军的忠贞,把这潭改名为:“将军潭”。大家都说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门山改称为“仙门山”。 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号命名。福泉寺外,现尚留陶公修炼道术的遗迹,称 “炼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迹,现在仅知道上联是:“福泉白水山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陶山的陶弘景与陶山的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称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隐居多年,留下了许多遗迹和动人的故事。 一日,忽有一老媪拄杖登门求医,自言是底山(沙门山)青石龙村人。陶公诊脉后,采来三味草药让她带回去煎服。老媪回家,药到病除。数日后前来道谢,报以木质方印一颗,并说以后如遇久旱,可将木印在屿山东北八角桥边红岩上盖三下,底山“头梳脑背”上即有乌云涌起,雨便沛然而至。后遇天旱,试之果然应验。不久,公将此印交地方长老收藏,百姓都说那个求医送印的老媪就是沙门山的白龙娘娘。所以后来一遇天旱,人们就把通明寺内的陶公塑像抬出来祈雨。现在陶山河南村边还留有白龙庙,庙右有陶府庙,以志纪念。陶公在屿山数年,继而迁徙到沙门山,在獐儿岩(或称麻雀岩)结草庐隐居。一个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药篓,汗涔涔地来到十字坑的潭边,只听水声潺潺,见泉水下泻碧潭,如碎玉飞溅。他就坐在潭边树荫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纳凉。这时从山仁来了一个肩挑柴担的小伙子,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刚放下柴担.就“卜通”一声跃入潭里洗澡。陶公见状,大吃一惊,忙喊:“水太凉,快快上来!”陶公的徒弟也长叹一声:“不出三日当毙矣。”但樵夫却悠闲自在地边洗澡边笑着说:“没关系,请放心。”他游了一会,上岸来了,挑柴翻岭而去。陶公深为他的身体担忧。不料数日后,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飞,陶公十分惊异。樵夫说:“我日日如此,实无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过太医令,行医数十年,自以为精通医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间尚有强身防病之术。”自感羞愧。便顺手将所采之药,倾筐倒入飞霞岭边的溪涧中。说来也怪,翌年春天,这里绿草如茵,姹紫嫣红,长满各种药材。附近百姓经常来此采药,人们都称这里为“药齐坑”,坑顶山头也取名“药齐顶”。陶公闻讯,感叹说:“竖子知其一,不知其二,岂医理不灵哉!”师徒继续行医,为民除病。又一年,当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制好的百药和多年炼就的丹药投入溪水中,溪水顺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祷:愿饮到溪水的人太平无事。果然应验得很,百姓平安无事。后来,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陶公,就把这溪水称做“福泉”,把陶公修炼的地方改建称做“福泉寺”了。陶公在獐儿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处十八亩坪隐居。由于经常有人来求医求药,名声愈来愈大,一直传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的耳中,萧衍原与陶弘景交情甚笃。陶公挂冠神武门,辞官在句容茅山隐居时,萧衍(此时系雍州刺史)经常遣使问计,陶公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现在,萧衍已即帝位,听说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隐居,就派遣二位将军来征召他还都为相。两将军带着梁武帝所赐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将军说明来意后,陶公却婉言谢绝说:“请将军转奏皇上,言臣归隐山野,潜心修道,精研医术,其志已决,求陛下勿怪。皇上馈赠甚丰,无以为报,有诗一首,聊表心意。”并随手写下一首诗,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两位将军无奈,只好下山,可又觉得有负圣意,难以回京缴旨,进退两难,便跳到獐儿岩边的深潭里,以身殉职。黎民百姓哀念这两位将军的忠贞,把这潭改名为:“将军潭”。大家都说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门山改称为“仙门山”。陶弘景在屿山、福泉山居住时,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屿山改名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儿岩外绿溪东首建贞白祠。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号命名。福泉寺外,现尚留陶公修炼道术的遗迹,称 “炼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迹,现在仅知道上联是:“福泉白水山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头流传着。

陶弘景在哪

忘了- - 你仔细看看任务说明

陶弘景的介绍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弘景的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谘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江苏镇江人。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 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 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 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

陶弘景作品,简介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谁知道陶弘景的作品

《肘后备急方》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他的文章《答谢中书书》已被收入初中课本。

陶弘景著作有什么

本草经集注,真诰

陶弘景有“ ”之称

人称“山中宰相”。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