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离亭燕 张昪】

2018-05-29 22:44:28每天读诗词13:02 2.2万
声音简介

《离亭燕》
张昪


一代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每次听到这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接上张昪《离亭燕》中的那一句“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一直听着、听着,从睡意来袭的正午,到霞光水色朦朦胧胧的黄昏,到漆黑无人的暗夜,歌声苍凉无助,孤寂萧索。仿古的素笺和笔静置桌面,提笔墨未落,只是一遍一遍不停地流泪。我知道,我又一次提前读懂了一段历史,一种况味。

塞外,黄尘古道,大漠孤烟,金戈铁马,血海硝烟;城内,金碧辉煌,三千佳丽,歌舞升平;郊外,长安古道,十里长街,华灯璀璨,川流不息,所有的繁华,都已随时光淡出历时的舞台,只剩下一些旧城、旧物、旧事,供后人追思,怀念、感叹、落泪。我们都曾固执地为了一些人,无端支付时光。等上了年岁,才觉一分一秒格外珍贵,轻易不敢浪费。而当年的海枯石烂,执手天边,真的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错误,去了就再没能回来。

这首词的作者叫张昪,一个被历史轻描淡写的男人。字杲(gao三声)卿,北宋人。他经历了仁宗盛世时代,此词为他退居期间所作。一生存词极少,笔法冷峻,格调悲凉,最为后人称赞的便是这首《离亭燕》。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一句,让古今多少人看透功贵荣华,从此登山临水,探幽访径,归于沉寂。只是,古人厌倦了官场名利,还有山水田园,茅屋篱舍,柴门犬吠静候佳音,那么我们呢?有一天倦怠了闹市,想要退出市井,还能寻到那一片心中期待已久的桃源吗?

全词以景怀古。金陵一带,山水优雅,江山如画。登上高楼,极目江天,落霞孤鹜,水天交融,荻花蓼草掩映着竹篱茅舍的小渔村。江边有停靠的渔船,岸上有农夫在架子上清理渔网,农妇则坐在门前的木凳上穿针引线,缝补破损的衣裳。百姓寻常,可茅舍篱院边的江水,却曾是浪涛滚滚,奔腾似虎。三百年,人生能有几个三百年?又有几人愿意,用一世光阴,去换取短短三百年的记忆?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六朝古都,尚不敌一把熊熊烈火,又何况是这简短几十载飘萍。所以,在还可以回头的时候,勇敢转身吧,平淡也好,富贵也罢,只要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又有什么可以遗憾的?


不管几时,只要读到:“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一句。”都会滋生一种释然超脱的心境,仿佛只是一次眨眼,就已将一生过尽,烟波过往,荣辱功名,人情虚缈,淼淼市井,与我已无瓜葛。我只是禅门里一个朴素的小僧,扫着四季满地的落叶,读着一样的经文,还是参悟不透命运的玄机。也曾好奇,用简简二十载的光阴看淡漫漫人世会是何等潇洒?后来才知道,芸芸众生心中最大的劫,不是看不透,而是放不下。

不管世人眼里的禅门,如今变得如何功利商业,我心中那间寺院,永远不染污泥,静卧峰林。待我阅尽万水千山,心灵疲倦,一定有那么一扇黄墙黛瓦的院门长年为我开启,只为等待那些如我、如你、如他一般丢失了记忆的人,找到轮回的路、回家的路。


黄昏、轻帆高挂,水天一色,远处的烟霭里酒旗招摇,相迎来往的行客。那一面酒旗,从六朝的荣辱中屹立过来,三百年的故事,它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了如指掌。酒客入酒馆,喝的是陈年佳酿,也是他们一生走过经历的酸甜苦辣咸。都以为酒可以缩短年轮,以为一梦之后,所有的往事就成了行酒时的闲言碎语,可惜看似一瞬的光阴却有千年。总有做不完的梦,喝不完的酒,放不下的人和事。词人望着大好河山由盛转衰,山雨欲来,就好像那默默沉落的夕阳,想要拽住它却无能为力,那种无奈,那种绝望,顿时让他对自己生疑。一身才华又如何,金榜题名又如何,官至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又如何?终究抵不过帝王一夜的红牙檀板,歌舞尽欢啊!


三国卷里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先生这首《临江仙》比张昪的《离亭燕》更显气势磅礴,将三国卷里英雄的豪气干云,飒爽英姿,以及万里河山的波澜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精致无比。

光阴绵长、如长江之水,波涛汹涌,向东逝去,没有归期;似浪花将英雄的事迹冲洗干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渔父的茶语闲话。甚至只有翻开泛黄陈旧的书卷,才能知晓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佳人倚窗守望,紧闭的院门,长年无人叩响。时光就是这般无情,人世就是如此变幻莫测。徐娘老去,青丝白发,仍不见英雄归来,只有一封带血的家书,还在精致的首饰盒里声声泣血。


词的结尾是词人心情的显露,夕阳沉落,他无力挽留,顿感人之渺小。曾经马上相逢,刀剑春秋,打下如画江山,以为四时尽握,随手便可拨云弄雨,殊不知到了回首的时候,纵是掌管天下的君王,也唯有听从天命。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是否,过了童年,失了青春,就都会深谙世事苍凉?都说世人各有各的缘法和宿命,可总有一些悲喜形同神似,初见若重逢,那熟悉的味道,让我们得以在大千世界里,遇到志趣相投的人。

六朝旧事,距我千年。如今,硝烟散尽,漫漫边疆长起了青青碧草,在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英雄归去,月圆花好,红袖添香,幸福美满,天伦共享。他们牵手漫步江边,他给她讲述战场上的血雨腥风,她听得心惊胆战。他搂着她说:"别怕,有我在。"她如释重负,终于放下了漫长的等待。夕阳西下,他们依偎在江边老树下的秋千上,荡啊!荡啊!谁知道会不会又从今朝荡到遥远的宋朝?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成语是怎么得来的,典故故事是什么?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明·庄元臣) 释:要到山上去,就要向樵夫了解山上的情况;要到水里去,就要向渔民了解水里的情况。 根据这个解释,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到山上去不能请教渔民,到水里去不能请教樵夫,要入乡随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一道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题目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的。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②从实际出发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樵渔是什么意思

“樵”和“渔”都是动词。“樵”指“打柴”,“渔”指“捕鱼”。“樵渔”就是“一边砍柴一边打鱼”。 古文中常把两个动词连在一起表示“又做这又做那”,另如:樵汲 (打柴汲水)、樵牧 (打柴放牧);渔樵 (打鱼砍柴)、渔采 (捕捞采集)。

有关渔樵的画作

陆俨少的     傅斯年题跋的

渔樵记的介绍

《渔樵记》,元代杂剧作品。全名《朱太守风雪渔樵记》,见《元曲选》。不题作者姓名。元初庾吉甫作有《会稽山买臣负薪》,已佚。《渔樵记》取材于《汉书·朱买臣传》和有关民间传说。

渔人樵夫故事

从前,有个樵夫。一天,他到森林里去砍一棵树。这棵树就长在一条祭礼麦库尔神的河边。砍树时,这个人一不小心,将斧头掉进水里,再也没法捞上来了。他非常伤心,绝望地坐在河边,不禁难过地哭起来了。这位穷人的眼泪感动了麦库尔神。他突然出现在樵夫的面前,亲切地问道:“你为什么哭泣?”樵夫答道:“我的斧子掉进河里去了,我再也找不到它啦。”这时,麦库尔神从怀里取出一把金斧子问道:“你丢失的是这把斧子么?”这个穷人答道:“不,不是这一把。”说着,麦库尔神又取出一把银斧头:“这把斧子是你的么?”诚实的樵夫仍然摇摇头说:“不,不是的。”最后,麦库尔神拿出一把铁斧子给他看,樵夫马上喊道:“对,这把正是我的斧子。”麦库尔神见这位贫穷的樵夫如此正直诚朴,便将这三把斧子统统送给他了。

风雪渔樵剧情简介

写秀才朱买臣应考落第,颓丧成隐。其老丈人刘二公逼闺女玉仙与之分离出来。在朱买臣狂醉中,刘二公气极猝逝。玉仙为激夫经典励志,作出洒水无情,逼朱写出离婚书。随后又将爸爸遗银、玉镯子,以邻里王安道为名转送朱买臣,助其苦学,并承受了流言蜚语的指责,终使朱革职当官,夫妇摒弃前嫌。 上海越剧院于1998年1月23日首映于逸夫舞台。童薇薇电影导演,朱立熹编曲分配器,陈钧唱法设计方案,徐海珊舞台美术设计,刘明照明设计,孙耀生服装造型设计方案,刘永珍技导。章瑞虹饰朱买臣,华怡青饰刘玉仙,郑国凤饰杨孝天,章海灵饰王安道,金红饰刘二公。 在历史猛老迟上确实有朱买臣此人,他存活汉朝年里,是乌程吴县人。那时含燃候的乌程郡枝李非常大,郡 所建在今江苏省的苏州市,今日而言是江苏省吴县人。朱买臣自小贫困,靠砍柴过日子。但他十分的喜欢读书,夫妻二人在街上卖柴,朱一直诗离不了口、边走边唱着诗文。

渔樵问答背后的典故

  《渔樵问答》背后的典故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父做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   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渔樵耕读典故?

渔樵耕读典故的原形代表人物是: 渔夫是汉代时期的严子陵,他才高八斗,但一生不愿为官,曾多次拒绝其同学、汉光武帝刘秀入朝为官的邀请,执意隐居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樵夫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班固的《汉书》记载:朱买臣出身贫寒,以砍柴为生,然而他读书却十分用功。其妻因不堪贫穷而改嫁他人,但朱买臣在逆境中仍自强不息,刻苦读书,后由严助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 耕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文中的'陶',相传就是从舜时期开始制作的陶器,因而民间有舜是陶瓷的始祖一说。 读指的是苏秦刺股埋头苦读的故事。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曾在齐国受业于鬼谷子先生。他为了博取功名而发愤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每当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来刺下大腿提神,后来苏秦成了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渔樵 耕读的典故,既表现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现实状况,也通过这个典故提醒后世要以耕读作为立家之本,只有自已的勤奋努力,才能有出头之日。因此,耕读这一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才得以代代相传、永恒不变。

渔樵耕读是什么意思

渔樵耕读的意思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 渔即打渔,樵即砍柴,耕即耕田,读即读书。这四个职业都与农耕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渔樵耕读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 渔樵耕读这四个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古代,渔樵耕读被视为农民的本分和责任,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 渔樵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它们不仅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关系的重要体现。 渔樵耕读所代表的四种职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这四种职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渔樵耕读的应用领域: 1、文化旅游:渔樵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游客来说,参观具有渔樵耕读元素的文化景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例如,在江南水乡可以体验渔民的生活方式,在山林中可以感受樵夫的艰辛和乐趣,在乡村中可以了解农民的耕种文化和季节性变化。 2、农村振兴: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和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渔樵耕读代表着一种自然、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可以为农村振兴提供思路和支持。例如,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将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3、教育领域:渔樵耕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可以应用于现代教育中。例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可以通过讲解渔樵耕读的故事和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化教育方面,可以通过开设渔樵耕读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渔樵耕读图的典故

典故的原形代表是: 渔夫是东汉严子陵,才高八斗,但一生不愿为官,多次拒绝曾经是同学的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东汉王告隐朝的开国皇帝)的邀请,隐居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樵夫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班固《汉书》记载朱买臣原出身贫寒,以上山砍柴为生,热爱读书。妻子不堪贫穷改嫁他人,州贺他仍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后由严助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耕历山的典故,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袜迹厅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相传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瓷器上常见的访贤图,其中舜的身边都有一头大象。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