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什么真正塑造了中国并影响至今?

2018-06-08 13:21:05赵冬梅老师10:37 66.7万
声音简介

发刊词-什么真正塑造了中国并影响至今?


各位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赵冬梅。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我和我的同学们入学30周年。从1988年进北大,到1998年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我在未名湖边已经绕了30年,学历史也学了30年了。


我来做这个节目,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给我的同学们一个交代。基本上,差不多所有的八八级同学跟我初次见面的时候,都会热情洋溢地说:“啊,我可喜欢历史了!”一开始,我觉得这大概是跟历史学者打招呼的套路。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我慢慢地发现,同学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是真诚的,是严肃的。而这种对于过去历史的真诚、严肃的兴趣,其实不止我的同学们有,它在中国各个年龄层当中是广泛存在的。


于是我开始想,人们为什么喜欢历史。然后我就发现:第一,所有关注历史的人,都是真正的聪明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一颗谦卑的心,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会常常停下来回头看,总结自己走过的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历史机遇与个人命运之间的互动。可以说,他们从个人经历当中,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过去的重要性。历史重要,这是他们悟出来的。所以当他们说“我喜欢历史”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


第二,人们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60后、70后、80后,有机会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中国以外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这种接触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交流,比如去国外上学、工作、定居。而这些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是深入骨髓,他们有家国情怀。所以,他们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所有的知识和刺激最终都会指向中国。他们了解世界越多,越是想回过头来看中国,越是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因为我们爱中国,希望中国有更美好的明天。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历史专业的外行朋友对历史的兴趣,其严肃之程度,可能会超过很多靠历史吃饭的专业学者,因为它毫不掺杂功利追求。真诚的严肃的兴趣,应当获得真诚的严肃的回应。这个节目就是我的回应,在节目里,我想跟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探讨。


那么,我们要在一起探讨些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呢?


中国历史各位都不陌生了,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学下来,应当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大致脉络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比如朝代的兴衰更替、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等。再以同样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捋一遍,增加一些细节,你听着辛苦,我讲着心累,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要换个方式,以专题为线索,集中讨论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我们的课程分为三大专题:


第一,我们要探讨中国古代的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看政治得失。


为什么要讲制度?因为与成王败寇的政治兴衰成败相比,制度是更具结构性和根本性的东西。制度是更深刻的政治,制度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规定了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户口制度。1977年我在广东上小学,户口还在河北老家,学校肯要我靠的是邻居吴老师的面子。而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接纳我的时候是有附加条件的——“学习不好就不要了。我为什么学习好呢,就是因为怕人家不要了。制度关系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不同的制度背景之下,我们对于生命的预期、我们实际可能达到的生存状况,是完全不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把制度,放在第一个模块来讲。要透过制度审视政治得失。


第二,我们要探讨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


我们先简单的解释一下历史文化。过去所发生的一切,有的过去就过去了,不留痕迹;有的则不会,事儿虽然过去了,但事儿的影响还在,这种影响会沉淀下来,一事一事累积下来,影响我们的民族的集体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这就是历史文化。


打个比方,历史文化就像是民族的基因,它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基因当然就有好有坏。但是,不管好坏,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们就在那里,而且它们会影响我们。如果我们积极地了解它,客观地认识它,择善而从,趋利避害,善自保养,历史文化就是我们的财富;如果我们忽视它,对它视而不见,那它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梦魇。所以,我们要探讨历史文化,透过历史文化深入我们民族的性格。


第三,我们要探讨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什么?就是你我每天都在过的,但是很少会去想一想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古代的日常生活变化速度很慢很慢,所以,从长时段上看,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里包涵着一种非常顽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超越政治兴衰,甚至跨越制度变迁。


我们要探讨衣食住行的变化原因,也要借鉴思考古人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焦虑,如果你愿意焦虑,简直可以焦虑到底:不要输在起跑线,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985211,到了年龄要结婚、要生娃、要生二胎,年轻人忧心找工作,老年人害怕死亡,中年人更是烦恼一火车了。那么古人呢?


焦虑,说白了都是因为对人生缺乏稳定的内在价值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于生命价值的追问,对于亲情、友情、美好关系的追求,则是古今相通的。如果说历史可以做一面镜子,我希望它也来照一照我们普通人的生命。 


好,这就是我们的三个专题:第一,从制度演变看政治得失,说的是国家的故事;第二,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说的是群体的故事;第三,传统中国的日常生活,说的是普通人的历史,古代的你我他。每一个专题又分为若干小话题,每次讲15分钟左右,有人物,有故事,更重要的是有思考。我不能保证所有的话题都轻松愉快,因为真正喜欢历史的人从不会回避真实,不论美丑。我可以保证的是,我会尽我的专业能力,和你一起认真地直面历史。


去年冬天,我突发奇想,要给一群十来岁的小朋友讲“历史为什么很重要”这么抽象的题目,但是那堂课效果还行。那我是怎么讲的呢?很简单,我让小朋友们做一个“跟过去没有任何联系的自我介绍”,结果谁也做不出来,然后大家就明白了,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也不会有未来。当然,未来会怎样,并不取决于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的认识和理解,过去是历史事实,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是历史知识,其中包含着智慧。


希腊人说“认识你自己!。“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过去做过什么,从而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10-11页。)


来,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开启自我认识之旅吧!在进入专题的讲述之前,我们先用三讲的时间,来谈一谈历史中国的时间、空间和中国人,作为课程总序,谢谢大家。

童年经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的事例

童年经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事例 莫扎特的音乐思想

可塑之才是什么意思啊 可塑之才造句

1、可塑之才意思是可以塑造的人才。指这个人很有潜力,值得培养,将来会是个人才。 2、例句: 我看他是虎头虎脑的,憨厚雄健,将来定是可塑之材 他从内心里感激老人家,如果不是老人在他还一名不文的时候独具慧眼,看出他是一个可塑之材。鼓励他大胆去闯,他怎么会有今天呢。

读书对性格的塑造有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读书对性格塑造的影响并不是最大的,因为我认为一个人他性格塑造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来自于他的家庭读书可能会去影响一点你自己的性格,但是他的家庭是绝对会影响大部分这个孩子的性格了,所以我觉得读书对性格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你认为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性格人格的塑造都是父母的责任吗?为什么?

不都是父母责任,孩子受外界影响很大,需要父母正确引导。

如何塑造人物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肖象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6、工笔细 7、简笔勾勒 8、侧面渲染 (二)语言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码扒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1、只言片语勾轮廓 2、间接描写人景物 3、一样言语多样说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三)行为描写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扰模毁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支伤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边举例谈谈行为描写的一些技法. 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3、运用特写镜头 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6、侧面烘托写人物 (四)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写文章’.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缓备不可思议,真是“不幸”.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闹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技法,希望对学写作的人有所裨益.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2、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4、让环境衬托心理 (五)细节描写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这样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 1、摄取细小动作 2、抓住细微的痕迹 3、勾勒细小的景物 4、描摹个性神态

求声音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红楼梦》 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 这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接待她时,王熙凤出场的情节。也是全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亮相。短短一段文字即详细描写了人物的外表,也概括性的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也使读者马上下意识的接受了这个人物的性格,这即是王熙凤的“先声夺人”,也是作者对我们的“先声夺人”。

声音在影视剧中对人物的塑造

这个哥们儿,声音对人物的塑造那是无法置疑的!你看周星弛的电影,正是有了他的配音石斑鱼才能成功塑造那些经典的形象!

诗歌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区别

可以从心理描写、性格描写、外貌描写等方面来看

<小时代>里哪个人物塑造的最好?

我 觉得 是 顾里 吧 外表很冷酷 。其实她是很脆弱的 。估计看过小时代的人都会很讨厌南湘 但她肯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 小时代2.0会揭开谜底的 。

求声音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红楼梦》 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 这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贾母接待她时,王熙凤出场的情节。也是全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亮相。短短一段文字即详细描写了人物的外表,也概括性的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也使读者马上下意识的接受了这个人物的性格,这即是王熙凤的“先声夺人”,也是作者对我们的“先声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