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姓氏混杂与谱牒

2018-06-24 21:08:15尚品读书08:55 1.1万
声音简介

你好,我姓牒(die),叫牒柯,为什么百家姓里没有我的姓氏啊?

百家姓是百家大姓有的姓氏很少见所以就没有。比如说:轩辕这个姓、全中国就只有一家姓轩辕的、人家这是独一无二。

郝姓家谱的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 河北定州郝氏家谱一颤友卷。 河北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辩凯、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县郝氏族谱不分卷。 山东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郝氏历代家谱一卷。 河南商丘梁园郝氏茄灶槐家谱一卷。 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山东省诸城市吕标高家屯郝氏族谱四卷。

郝氏家族的家乘谱牒

河北:藳城郝氏族谱四卷、定县定州郝氏家谱一卷、三河临河郝氏族谱不分卷 邯郸临漳郝氏家谱一卷 山西:代县郝氏族谱四卷 原平东社镇上社村现存族谱数卷 江苏;沛县沛邑郝氏族谱不分卷、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湖南;常德郝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山东:滕州郝氏族谱不分卷、栖霞郝氏丽书堂支谱一卷 其他;郝氏历代家谱一卷、郝氏家乘(卷数不清)

百家姓氏家谱

这你就得找专业的了。 有专门研究并帮忙修家谱的百姓通谱吗不是。

关于姓氏:先氏的来源。 家谱!

  先姓发源很早。周大夫杜伯的儿子在晋国作官,被封在先邑,他的子孙于是有以邑为姓,称为先姓。   春秋时,晋国有先丹木、先文为将军。先丹木之子先轸为中军元帅,居蒲城,字子载。《辞海》条目云:“先轸(?-公元前627年)春秋晋国执政,采邑在原(今河南济原西北),也称原轸。初为下军之佐,后升中军元帅,职掌国政。先轸曾经率领晋军在崤山一带打败秦军,他的儿子先且居后来继位中军元帅,在彭衙再一次打败秦军。且居有子曰克、孙彀等,相继辅佐晋襄、灵、成、景诸君。后因故遭灭族,其后各有流散,今甘肃正宁、四川合江等地有后,亦有以且居名字中的“居”字作为姓氏的,称为居氏,世代相传。   附居姓得姓源由先先姓:先且居。居氏源出于先氏。春秋时期,晋国的先轸和先且居父子曾先后担任晋国的中军元帅。分别在崤山和彭衙打败了奏军。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先且居的子孙因祖上的业绩而感荣耀,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居氏。故居氏的得姓始祖就是先且居。

有谁知道“荆”姓的家谱?还有姓氏的来源?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商书谊伯仲伯作典宝,古今人表作义伯,义姓始此,望出平原、河东。 郡望堂号:平原郡, 河东郡 姓氏家谱:荆田义氏族谱 历史名人:义有仅, 义嘉诰

郝姓家谱的姓氏起源

起源 一说郝乡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史称郝氏正宗。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前11世纪)之后。按当时的习惯,子期的后裔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史称商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 出自复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有称郝骨氏者,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郝、杨、刘三姓。 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混淆起来。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黄帝,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未立而卒) 16世 ………………………………… 帝太甲 17世………………………………………帝太庚 18世…………………………………………帝太戊 19世……………………………………………帝河亶甲 20世………………………………………………帝祖乙 21世………………………………………………帝祖丁 22世………………………………………………帝小乙 23世…………………………………………………帝祖甲 24世……………………………………………………帝庚丁 25世………………………………………………………帝武乙 26世…………………………………………………………帝太丁(文丁) 27世……………………………………………………………帝乙 28世………………………………………………………………子期

俎姓的姓氏族谱

《俎氏宗派》16开本,共84页,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刻本,俎氏二十世裔孙俎成光根据先祖“家之藏书”所撰。俎成光,字映奎,许昌北效俎庄人。该族谱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俎氏家谱序》;第二部分:《俎氏家谱稿本序》;第三部分:一至廿四世的俎氏族谱。 俎氏家谱稿本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俎氏一族其先本祝姓,太上不可考,宋殿前督统制祝靖公娶武穆姑母,生八子……岳遭害后,恐秦谋及亲党,欲改姓避难,因俎而易祝……五子景行迁长社(许昌)……。《俎氏宗派》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许昌俎氏家族是岳飞姑母第五子祝景行之后裔,它是岳飞被害后,其家族残遭株连铁的史证,是研究岳家族繁衍的珍贵史料。《俎氏宗派》复印件现藏许昌魏都区档案馆。原件藏于许昌北郊周庄一农民手中。

种姓 种氏家谱 种姓起源 种姓名人 种姓的来源 种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种(Chóng)源出: 1、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 二、迁徙分布 (缺)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三、历史名人 种 暠:字景伯,河南省洛阳人,仲山甫之后。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种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始为县门下史。 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时与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两人都被举孝廉,致身通显,并号名臣。未几出暠为益州刺史,乔却迁官大大司农,再迁为大鸿胪。是年八月,顺帝不豫,数日即崩,年终三十,在位与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后为皇太后。两龄嗣主,如何亲政?当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临朝。进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越月奉顺帝梓宫,出葬宪陵,庙号敬宗。 种 放:字名逸(?-1015),(《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退士,河南省洛阳人。(《郡斋读书志》作长安人。此亦从宋史)生年不详,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 种师道:字彝叔(1051-1126),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善察形势,沉毅有谋。初以荫补官,历熙州推官、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因被诬入元佑党籍,罢废近十年。后起为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知怀德军。政和六年(1116年),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渭州。宣和元年(1119年)初,奉徽宗命率军修筑席苇平城(后改为静夏城,今甘肃平凉境),城未就而夏军骤至,乃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畔,佯欲决战,暗遣军出夏军后,扬言宋援军至,乘其犹疑之机,前后夹击,大败夏军。六月,再破夏军于藏底城(今陕西志丹北),升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四年,从童贯攻辽,因建议被拒,兵败雄州(今河北雄县)。六年,建议联辽抗金,遭拒被劾致仕。次年十月,金军大举攻宋,起为京畿、河北制置使。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率1.5万兵救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进至洛阳,闻金军已临城下,遂虚张声势,沿路张榜,号称百万,张旗击鼓而进。金军不知虚实,移师增垒自卫。至京,授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因反对割地议和,建议乘金军回师时半渡而击,被钦宗罢为中太一宫使。不久复为河北、河东宣抚使,出屯滑州(今滑县东)。八月,金军复大举攻宋,请钦宗暂避长安(今西安),朝廷召其还朝。十月病卒。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云:种氏望出河南郡。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缺) ============================================================ 【种姓宗祠通用对联】 〖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 制置河北,宿将善谋。 ——佚名撰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下联典指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步啊!”

以前每个姓氏都有家谱吗?为什么?

以前应该是都有,但是现在慢慢的就失传了,其实家谱应该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的守护她,可是现在已经没有了。

接下来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