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养成一生好习惯

主播:脚下的路01 播放:5313最近更新: 2022-08-04

读曾能够让我有很多内省的东西。他老人家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总结出来立功立言立德的圣人中的半个。一共两个半那半个就是他。另外两个是孔子和王阳明。但是我个人更加欣赏的是曾国藩,因为他真的是浴火重生,原本是资质平平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半个圣人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资质平平的人,通过努力是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王阳明天资过人,这个不是谁都能拥有。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曾国藩更加具有人生激励意义。同时因为他距离我们最近对新中国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无论是政治,经济,人才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当初他对容闳的留学生计划起到了非常当的作用,而那批留学生们,对未来的新中国发展有着无穷大的作用。

    “同治二年(1863年),到安庆谒见曾国藩。同治三年冬,受曾国藩委派,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次年回国。所购100多种机器,成为第一个洋务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曾国藩遂保举容闳以五品候补同知衔,任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译员。容闳先后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同治五年,曾国藩采纳容闳建议,在江南制造总局内设立兵工学校,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同治七年,容闳上书江苏巡抚丁日昌,转呈军机大臣兼总署大臣文祥,提出四条建议。同治九年,容闳又向曾国藩提议派学生官费赴美留学。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后奏报清廷获准,陈兰彬、容闳分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容闳在沪、粤、港共招生120名,从同治十年至十三年4年间,每年派出30名赴美留学。”“组织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同治七年(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同治九年(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获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1871年8月)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9]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位总理唐绍仪,周长龄,中国电报事业奠基人。还有很多北洋水师的军官。

       以上文字来着百度百科,可以看出来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和教育业都是由于曾国藩的大力支持才会有那么多的成就,人才的培养就如同化学反应,一个人可能真的会改变全世界,而因为曾国藩的努力保举,为我们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人才,对于新中国各个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还有的就是当时他对湖南湖北人才的提拔,对中国近代的改革和进步也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难以用数据说话的,但是这些都是如化学反一样,一但产生反应。所产生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我还是非常愿意多读读曾国藩的书籍,对他对自我严格要求和猛火煮,温火炖的修身方式多多研究,然后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同样都是张宏杰先生写的,我看的那个版本是再版的,张宏杰先生主要突出了曾国藩在经济上和官场上的事情,这次这版是比较全面的一个版本。上一次没有读到曾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他比较忌取巧,事事都是踏踏实实的完成。这点是我最需要学习的东西了。这些年学技术基本上都是在取巧。导致功底不扎实。而自己比较推崇的《劝学》里边最经典的莫过于,蚓无爪牙之利,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也就是是坚持。早上跑步的时候还救了一只蚯蚓,它不知道为何要从路的一边爬到另一边去。但是它们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很容易被过往的车压到。所以我把它直接挪到了对面去,也不知道是不是它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以后做事忌急躁,要稳稳当当的学习和生活。凡事都是有个合理的过程,就像《让子弹飞》葛大爷那句经典台词,步子不能迈的太大,太大容易扯到蛋。所以从此以后不要自以为是,凡事用都要踏踏实实的去做。还有就是老曾的对待自己欣赏人的态度,左忠堂和李鸿章一生和老曾摩擦不断,但是老曾从来没有出手去整治过他们两个,尤其是左忠堂不断的给曾国藩下绊子,其实左忠堂能够成为最后的那个左忠堂,老曾功不可没,但是左很多事情上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因为所谓的瑜亮情结而给老曾难看。但是老曾真的做到了宰相肚里好撑船,凡事以大局为重,私人上的事情可以相忘于江湖,但是公事上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在左宗棠西征的时候,老曾给粮给钱并把自己最有利的战将都给予了左,足以说明了曾文正公称号中的正字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