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奥书社《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主播:奇奥书社 播放:2303最近更新: 2022-09-23

内容简介
  书中汇集了拉卡托斯生前发表的关于科学哲学的五篇重要论文,并将作者1973年的一篇广播讲演“科学与伪科学”作为全书的导言。
  “导言”是作者对其科学哲学思想的概要性的描述。作者认为,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问题是一个有“重大的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问题”。但是科学史已表明,科学家的诚实性标准原是一种“乌托邦”。因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同样不可证明的。
在第一章“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作者提出了理论进步、经验进步和启示法进步的三个标准,以进步的和退化的问题转换来评价理论的发展,并由此提出了他的关于理论演替的动态的科学发展模式。第二章题为“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作者探讨、评价了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各种方法论,并提出了以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的历史主义观点和方法。第三章研究了波普科学哲学的两个主要问题:分界与归纳,同时概述作者本人的见解。第四、第五章分别题为“为什么哥白尼的研究纲领取代了托勒密的研究纲领”和“牛顿对科学标准的影响”。作者通过对科学史上这两个典型实例的“案例研究”,指出,科学哲学上的争论应以科学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裁夺。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经历着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在这当中,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和库恩的科学革命学说起着重要的作用。拉卡托斯正是在这段历史时期步入科学哲学领域的,并且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正是波普尔和库恩。他赞赏波普尔的哲学,更推崇它倡导的批判精神。他在宣传波普尔哲学的同时,始终对它进行严格的批判,并在批判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思想。那时,科学合理性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拉卡托斯从波普尔哲学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他试图根据证伪原则建立评价科学合理性的判据时,发现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有着严重的缺陷。这个激进的标准过于朴素,而且明显地不符合科学史。恰在此时,库恩于1962年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科学观,在当时的西方科学哲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拉卡托斯也深受这场世变的影响。虽然在波普尔与库恩的论战中,拉卡托斯站在波普尔一边,但他一方面发展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另一方面也汲取了库恩思想的合理成分,既避免了前者的朴素性,又克服了后者的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因素,从而提出了一种从对科学发展进行理性重构的角度为科学合理性辨护的学说——“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这个学说被称为“精制的证伪主义”或“盘扣的理性主义”,它在西方科学哲学界有着很大的影响。拉卡托斯去世后,这方面的论文和手稿被收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该书1978年首次出版。

后世影响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提出了一种折衷的科学哲学理论和科学发展模式。它既不同于波普尔,也不同于库恩的学说,但又兼收两者之长,在体系上更加完善,在内容上更加合理。因而它一经出现就在西方科学哲学界引起了广泛注意,并且对历史主义取代逻辑实证主义在科学哲学界居于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产生了加速效应。同时,该书所倡导的科学史的理性重构、科学史的“案例研究”方法,以及内部史和外部史的区分得到了认可和采用,对以后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和社会主义的成熟发挥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因此,拉卡托斯成为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并被称为开创科学史研究新时代的人。

作者简介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英籍匈牙利哲学家。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22岁毕业于德布勒森大学后,随即加入了匈牙利共产党并参加了抵抗纳粹的地下运动,亦在卢卡奇门下攻读研究生。战后的1947年,他担任匈牙利教育部高级官员。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留学莫斯科大学。1950年春回国后不久,因政治原因被捕关押3年多。1954年出狱后在匈牙利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1956年爆发“匈牙利事件”,逃往维也纳。在那里,他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前往英国剑桥皇家学院,开始其学术生涯。自1969年起,他在伦敦经济学院任教,并成为波普尔的学生和同事。1972年任该学院科学方法、逻辑和哲学系主任,并兼任《不列颠科学哲学杂志》主编。1974年突然病逝。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是在其死后由他人整理出版的《哲学论文集》,第1卷名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2卷名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


节目列表
正序 |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