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往事》作者:柴京云

主播:无价活宝 播放:4397最近更新: 2024-06-22

大院往事

作者:柴京云 


无忧无虑的童年

       小时候,我家住在北门外操场城的一个大杂院里。前后共有七排平房,房子不是一个时间盖的,有新有旧,有灰有白,七长八短,高低不一。大部分住户为粮食系统家属,有市局、有专局、也有县局的。孩子们绝大多数在十九校和四中上学。那时候没听过有择校这一说,也没见过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大家都是一群一伙儿自行搭伴儿去学校,连玩儿带耍、风雨不惧。家庭作业也不多,很少有补课,课余时间大家基本都在玩儿。尤其回到大院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要是没人喊吃饭,肯定玩儿不散。什么弹珠、打抬、背杏核儿,踢毛儿、跳绳、抽动牛儿,骑驴、打缸、丁拐拐,踢球、传电、藏老猫,好像没有什么不能玩的。现在看来大都是些健体强身、历练胆魄的游戏活动,真是练手练眼又练协调能力,省钱还热闹,比电子游戏强多了。院里有个姐姐,玩骨头码儿玩的最玄,翻过来、调过去,按倒这个,立起那个,折腾半个小时不带坏的。她自己也十分得意,在作文里还把自己比喻成“玩骨头码儿的球迷“,差点把老师和同学们笑喷!我小时候最爱玩藏老猫,只要有个缝儿我就敢往里钻,一次钻到邻居家小房的一个大木箱后面,大家找了两个小时都没找着,我倒是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醒来一睁眼,隐隐看到黑暗的小房里有一只腿吊在上面,用手碰了一下,还前后晃悠,以为见着鬼了,差点没把我吓死!后来才知道,那是院西头“管拐子”叔叔替下的一条假肢。

 

互帮互助的邻居

     大院里很安全。短时间出来一般不锁门,即便锁门也不装钥匙,往门头上一放,谁回来谁取。来个陌生人院里总会有人问“你找谁”?并且告诉他要找的人在不在。邻居们经常串门儿,各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家有点稀罕吃的全给大伙分,有些家具都能互相借着用。什么饸饹床,打气筒,花椒钵子、熬药罐儿,只要院子里一家有,大家就都不用买了。一到饭点儿全院老小都端着碗出来,你从我碗里夹一筷子,我从你碗里舀一勺,谁都不嫌谁。邻居高姨特喜欢我,一次,她从碗里夹出一小点黏糊糊的东西给我抹在窝头上说:“尝尝,可香了,特下饭!”可我嘴还没张就闻到一股子小孩儿粑粑味儿,差点儿吐出来!后来才知道是臭豆腐!

 

        院子里的邻居相互都很关照,要是听到谁家夫妻吵架或打骂孩子,总有热心的阿姨去劝架。我们家孩子多,出事率也高,母亲基本采用的是“棍棒教育”,兄弟姐妹如有一个犯错,大家都会受到株连。因此,我们见了院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特别礼貌,以便挨打时用得着。我最害怕的就是妈妈用葵花杆做的那根“刑具”,看起来着实吓人。不过母亲打人很有技巧,动作虽大,力度却一般,葵花杆打在身上嘎嘎作响,真像骨头被打断了似的,只有知错改错了!看来,母亲对我们保持的高压态势,确实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居然打出了一群孝子、一窝儿艺术家,还打出了一个国家级美好家庭!

 

清脆流动的叫卖声

     大院里经常能听到叫卖声,有磨剪子戗菜刀的,有弹棉花、卖小鸡儿的,有修车、钉鞋、收破烂儿的,还有钉盆子钉碗、修理钢种锅、焊洗脸盆的。爆玉米花的不用吆喝,“砰”的一声,大家就都知道了。我当时最爱学他们的叫卖声,无论什么声调一听就会,一学准像。有时还假装他们的声音在院子里面喊,害的好多人拿着盆子抱着碗的白出来一趟。有一次,一个要饭的让我产生了极大兴趣,这老汉说着大同方言,打着快板,边走边唱,什么“.........”……,每到一家,要饭的老汉都换段新词儿,内容既有反映时代热门话题的,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更多的是赞美东家的,我跟着他屁股后面转了一天,学会了四五段儿。究竟这老汉打算以什么形式。。。。。道路咱不必多想,可大同数来宝这一新曲种的形成绝对与这老汉有关!

 

大院儿欢歌

     大杂院里有很多喜欢吹拉弹唱的孩子,在这方面我们兄弟姐妹最为出色。大姐能歌善舞、二姐能说会道,大哥画画儿,捏泥人,还会拉手风琴、拉二胡,妹妹四岁就登台演样板戏,弟弟京海更是个鬼才,看我们干啥他干啥,画画、剪纸、唱歌、说快板儿无所不能。我是大院里有名的“洋相鬼”,模仿能力超强,曾因在班里学老师说话并在黑板上给老师画漫画儿,差点被开除了。对音乐也极有感悟,凡是有弦的就能拉出音儿,有眼儿的就能吹出调儿。那时候我们家很苦,爸爸蹲“牛棚”,妈妈挤出了仅有的一点生活费给我们买来了纸笔墨砚,还有口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让我们学点“要饭的本事”。家里的锅圈、炉盖、挖灰勺子、洗脸盆都是我们的打击乐,院里凡是有水泥的地方都是我们兄弟三个的画板。我们天生都有一副好嗓子,属于无师自通型,只要全家人凑在一起就是一台戏。每天我家都围坐着很多人,听我们拉琴、唱歌,看我们写字、画画儿,人越多我们表现的越来劲。后来院里很多喜欢文艺的大人小孩儿也来我家凑热闹,高姨、曹大个、爱玲、兰芳、巧玲、红月,金明、乃平、四华、迎春……越聚越多,你唱一段,我来一曲,你讲个故事,我出个洋像,要碰上停电,大家都回家拿上蜡,点上电石灯,效果更好,像烛光晚会。我们还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一起排练节目,到处给人演出。大院里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很多事想起来记忆犹新,就像昨天才发生过的。

 

往事如烟,往事如歌,大杂院里的往事像一个美丽的梦,醒来又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