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奥书社《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主播:奇奥书社 播放:9474最近更新: 2022-08-16

  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出版使斯密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内容介绍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五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作品思想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对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细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以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学说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同情”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

亚当·斯密指出,他提出的“同情”概念与休谟的“同情”是有所区别的。休谟的“同情”主要是指对社会道德所起到的作用,而并非怜悯;但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同情”包括怜悯,还包括对他人幸福的同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亚当·斯密的“同情”学说是广义的,也是一种更为客观的论述。

在亚当·斯密看来,同情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情感特质,而且每一个人都具备,无论是高洁的圣人或是卑劣的顽徒,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制约着人们对个人财富和名声的过度追求。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具有目的性,它旨在让双方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好感,从而引导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然而,亚当·斯密指出,这样的一种同情也必须建立在一致情感的基础上,只有彼此双方的情感一致,才能发挥同情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悲伤、喜悦时,作为旁观者,能理解他的情感,并表现出与其一致的情感基调,那么他便能从中获得抚慰,从而获得满足。与此同时,自己的目的也达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这一点上说,自己也得到了满足。这便是同情在人类交往中所发挥的一个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还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存有私心的,对自己的爱护必定会多过他人,但他们却都不会将这种自私的态度表露出来,也不会公开以这种态度行事。否则的话,他将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招来敌对的态度。人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下,必定依赖于他人的支持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失去他人的支持,必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为了获得他人的支持,人们必然会压抑自己的私心,使其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而在本质上来讲,即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

以“同情”为基础原理,亚当·斯密还对正义、仁慈、良心等伦理范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全面的构架了自己的伦理体系。

作品影响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被选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63年,任英国财政大臣养子的伴游导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

节目列表
正序 |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