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人格世界

主播:普賢長生 播放:1.7万最近更新: 2021-11-24

[這篇文章最後由海南田桂俍在 2015/01/01 10:49am 第 3 次編輯]

新年代发:

【不一樣的禮物】

   2014年伊始,经过前期的准备,「牟宗三哲学有声书」入门系列开始录制,小组邀请到了香港严力耕先生和成都陈岳先生来共同演绎。经过前后一年时间,两位先生和小组同道们的分工协作,我们为「牟宗三哲学有声书」入门系列画上了一个句号。该系列有声书在2015年元旦之际,全部上传至网络平台,如约履行小组募款之初与大家的承诺——“小组统筹,大家集资,资源共享,人人受益”,此有声书将成为当代新儒家对现代社会贡献的一份社会文化公共资源,供社会大众学习、传播和共享。

   一年来,小组共录制牟宗三(离中)先生哲学论著7部,唐君毅先生作品1部,王财贵(季谦)先生著作1部(该部由陈岳先生免费录音,并个人赞助录音棚使用费),诗礼传家篇30篇(一名导读篇,人文关怀类文章)。意外的收获是小组得到香港严力耕先生授权,他早年录制的一部唐君毅先生《人生之体验》有声书,可供小组在国内公益推广使用。该系列有声书采用版本信息见附件,以供大家使用有声书时查找文本。

   目前,「牟宗三哲学有声书」入门系列在做后期制作工作,小组原定2015年春暖花开之际将推出整体套装限量典藏版,谨以此纪念一代哲儒 牟宗三(离中)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大师未远,大放光辉;继志述事,人文重光。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继「牟宗三哲学有声书」入门系列收官之际,小组发起有声书制作的公益新项目——「相约经典」系列有声书之“宋明儒学篇”,计划一年时间(预计2015年年底收官),完成宋明儒学经典作品——《近思录》(南宋 朱熹 吕祖谦 合辑)、《象山语录》(陆九渊)和《传习录》(王阳明)三部,每部著作将附录若干宋明儒代表性单篇作品,由王财贵(季谦)先生选定篇目。该系列有声书邀请成都电视台陈岳先生朗读。

   2015,小组将陆续推出《光昭日月,儒聖光辉--牟宗三哲学有声书入门系列》(典藏套装版)、《诗礼传家》、《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纪念专辑》、《儒心德音》、《中国文化七书》等人文关怀主题影音资料汇编,敬请期待。

   2015,我们在路上,愿你我同行,助就人文经典,现代传播,全球弘传——

   东方西方,心同理同;经典留声,留声经典。

   一念初心,一份坚守;人文世界,共建共享。

孔子與人格世界

唐君毅

一﹑前言
二﹑古人了解孔子之道
三﹑本文了解孔子之道
四﹑(甲)学者与事业家
五﹑(乙)天才型
六﹑(丙)英雄型
七﹑(丁)豪杰型
八﹑(戊)超越的圣贤型 - 穆罕默德﹑释迦﹑甘地﹑耶穌﹑武训
九﹑(己)完满的圣贤型  孔子

(
三十九年九月「民主评论」第二卷第五期)

 

 

一﹑前言

  去年孔子二千五百年圣诞,当时我曾写二文纪念孔子,自己看了非常不满意,转瞬為孔子二千五百零一年圣诞。朋友们又要我写一文。我总不敢下笔。我反省我何以觉如此其难。何以对许多人讲孔子之文,我看了亦少能满意。我于是了解:我之所以觉得难,是由于想特提出几点孔子学术思想,或孔子对中国社会歷程文化之贡献来讲。我对他人所讲孔子之不满意,亦由于一般人亦常是要以其几点对孔子的意见以包括整个孔子。这不仅由于孔子思想与对中国社会文化歷史之贡献之伟大,使我们难以抽象的几点意见包括之,而已我们先自孔子之对社会歷史文化贡献与学术思想去了解孔子,亦本非最妥当的办法。

  这一种专自孔子对中国社会歷史文化之贡献与其学术思想,去了解孔子之态度,尤為数十年之一风气。清末康南海廖季平与以后之陈焕章诸先生,以孔子為一预言家,世界大同之设计者,一宗教之教主,此说乃远原於纬书及今文学家之孔子观。章太炎先生则反对之,而只以孔子為整理古代典籍之学者,而比之於刘歆。孔子之功绩,依章太炎所言则在佈文籍於社会,与平社会之阶级等。依康氏廖氏之言孔子之大贡献,在预言未来文化。依章氏之言,孔子之贡献,只在传播古代文化。他们当然亦讨论孔子之思想。在康氏廖氏论孔子之思想,是增益其意义,而加以夸大。章氏之论孔子与儒家思想,则是持之与佛老及西方思想比较,而加以评论而恒归到减损贬抑孔子思想之地位之目的。

  民国以来西方思想渐输入,更使许多人专从孔子之学术思想,孔子对过去中国社会歷史文化之影响效用以论孔子。从学术思想以论孔子者,常提出关於孔子思想之数观念。此数观念,或由归纳孔子之遗教之许多话而得,或姑且假立之,凭之以演绎出孔子之全部思想。如近来治中国思想史者,自五四以来,即多是如此。而从对过去之中国社会之影响效用以论孔子者,则莫盛于民国十六七年之人以近代社会史之眼光,分析孔子与中国社会之构造与关係者。由是而有着重分析孔子之社会地位,阶级背景者。但是我现在才真正知道,这二种流行之论孔子之方式,尚非正面之接触孔子。孔子个人之社会地位,如何出身,阶级如何,固与孔子之真价值所在不相干。孔子对中国社会歷史文化之贡献,亦只是孔子之影响上的价值。而孔子之思想,如当作一西方哲学思想来看并用由归纳而得,或据以演绎之几个观念,来了解孔子,都只是一种架空凌虚,而不必相应之了解方式。我们真要了解孔子之真价值,当直接由对其人格之崇敬入手。唯透过对其人格之崇敬,乃能真与作為其人格流露之思想,与作為其精神之表现之对中国社会歷史文化之贡献,逐渐有相应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