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南怀瑾

主播:音频大多被系统删了 播放:7465最近更新: 2022-08-04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人,为家中独子,其父对他寄予厚望,自幼督课甚严。南怀瑾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后辈学人影响极大。

      南怀瑾从青年时代起迄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从祖国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他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关心。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学有专长 :

     南怀瑾勤于笔耕和口头讲述,著述甚丰。

      这些著作可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儒学著作。他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其中又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南怀瑾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到的见解。收录这一类中的南怀瑾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等,都是他授课时为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第二类为佛学著作,包括《禅海蠡测》等17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即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冲突融合的过程,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南怀瑾的这一类著作,大致可分为佛经释义、禅学、佛法修证等三部分。佛经释义包括《楞严大义今释》、《楞伽大义今释》、《圆觉经略说》、《金刚经说什么》和《药师经的济世观》5种。由于以往流传的汉文佛经大多是唐代以前所译,文辞古奥,语意晦涩,加之历时千载,其理解阐释古今有所不同。因此,一般读者多感到佛经难讲,常常望而生畏。然而,这些佛经一经南怀瑾讲解,就变得明白易懂,深受各种文化层次读者的欢迎。他讲解佛经的特点是:揉合翻译和解释,一方面在保持原文字句意义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来阐示大义;另一方面用现代的学说及理论来解释佛法精要。 

      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包括《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此外,前述《禅与道概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和《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佛学著作中,也有部分篇章是谈道家学术的。 

      道家学术自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以降,“综罗百代,博大精微”。自两汉后,道家一变而集于道教,因其“综罗百代”之故而不免生“杂生怪庭,支离破碎”之弊。因此,南怀瑾早年钻研道家学术,深得其中三昧,尤其对道家文化颇为推崇。他曾说:在儒、佛、道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虽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张入世,普救众生,但出家修道的人本身还是偏重于出世;而且佛家的学问从心理入手,然后进入形而上道。儒家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归依,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学就更妙了,可以入世,亦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 

      第四类是文史诗词著作,包括《正统谋略学》等5种,内容精蕴,包罗广泛,发挥儒佛道3家的精华。其主要著作《新的一代》,剖析当时的社会问题,诊断青少年问题,文中明指唯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化修养的人,才能提升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同时,南怀瑾对中国传统谋略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编辑了一套《正统谋略学丛书》,认为谋略学对正人君子是立身处世的借鉴,不肖之徒则可用来兴风作浪、为害社会。南怀瑾对诗词有深入的造诣,才情横溢,意境旷远,两本诗集所录诗作,多以方外禅诗韵味,掩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别具一格。《金粟轩纪年诗初集》则更以时间顺序编排,读者可从南怀瑾不同时期的诗作,大致了解南怀瑾的人生磨练及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