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

主播:知行合一学海无涯 播放:1456最近更新: 2022-08-31

毛主席的诗词特色

一、意境博大

读毛泽东诗词的最鲜明体验就是感觉毛泽东诗词的境界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吞吐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毛泽东在他的作品中,不做历史名人的崇拜者,赞美当代英雄,是因为他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的是最新的唯物史观,这就使他的评古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大"气",这一特点就是帝王诗人曹操和以气魄宏大而著称的苏轼也无法望其项背。


二、气势磅礴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主席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再如,毛泽东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却显示他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非常有气魄。《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更是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他战胜自然的气概。

毛泽东诗词境界和气势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具有转动乾坤、拨动历史,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寰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得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此种气魄比苏轼的"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还有过之。


三、景物明丽

毛泽东诗词在意境的创造和场面的描写上极具特色。它的意境静中寓动。如《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的首句就创造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接着写出词人橘子洲头望江流的情景,三句词写的是静态,却蕴蓄着词人内心的世界的澎湃激荡。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白云淡淡,飞雁渐渐消逝在南天的画面,这是一个空旷,高远的意境,一个"望"字却把词人急切盼望长征胜利革命成功的强烈愿望揭示出来,反映了词人内心世界的不平静。

在毛诗词中,我们决找不到"人闲桂花落"这类纯悠闲的意境。毛泽东诗词描绘的景物也别具一格。


四、富含哲理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五、浪漫主义

毛泽东诗词在内容上是现实主义的,在艺术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加奇特的艺术风格。毛泽东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六、运用典故

毛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这就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

如"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毛诗词的用典非常有特色,他不走贾岛、辛弃疾等 古代作家用典艰深晦涩之路,而是开创了用典故增强生动性、形象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