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南怀瑾主讲原声

主播:Hi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播放:4373最近更新: 2020-06-19

作者:南怀瑾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为南怀瑾先生2007年在太湖大学堂讲授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讲座集成,重点阐释《内经》的精神及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为研究起步。南怀瑾先生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并引用大量生活实例,将《内经》的微言大义、诘聱难懂的意旨讲解得生动清晰。精妙迭出、直指人心,使《黄帝内经》这本蕴涵了现代中医学源头和中国生命哲学宗旨的思想著作真正走入普通读者大众之中,成为人人都能触摸践行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人真正的养心、养性、养生的“圣经”。


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经以后,大学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话不要扯了,简单的回转来讲,《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南怀瑾 二○○八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