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海南广播声音志

主播:听友23298833 播放:3980最近更新: 2021-11-24

海南诗人李少君的小诗《夜深时》,纸短情长,言少意深,以其强烈的不和谐的景、情氛围和隐含的哲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诗的共鸣。


诗题命为“夜深时”,是有象征意味的。主要是“夜”、“深”这两个关键词。大多数时候“夜”是 “黑”色的,给人的感觉是黯淡的;“夜深”,也就是深夜,更是“黑”得不见五指。然而,少君这首诗歌中的“夜”的颜色是“鲜亮”的,情调是温馨的,因为不仅有“明月”,还有“清风”啊。正是这“鲜亮”的颜色给全诗奠定了不协调、不和谐的情景基调。


全诗分两节,第一节着重述不和谐之景。首先对自然之景进行描述:“肥大的叶子落在地上,触目惊心/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耀眼眩目”,两句的描写很有特点,将客观实在之景和诗人主观之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肥大的叶落在地上,洁白的玉兰花落在地上,本为平常的自然之景象,当诗人加上“触目惊心”、“耀眼眩目”等富有情感质地的字眼后,它们的“落在地上”,就不是无缘无故的了,而是为“情”而落了,如此,诗中的“景”语也就变成了“情”语,“情”语也就变成了“景”语。接着,对社会之景(人的行为)进行描述:“这些夜晚遗失的物件/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每个人”的反应和诗人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花叶皆是无情物,在“每个人”的眼里,它们落地,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而在诗人李少君那里,这“叶”,这“花”却是很珍贵的,是“自然的珍稀之物”。如此写来,景与情极不和谐,为下一节的抒不和谐之情作了铺垫。


第二节着重表达不和谐之情和某种哲思。“这是谁遗失的珍藏?/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这样遗失在路上/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诗人将掉落的“肥大的叶子”、“洁白的玉兰花”喻为一种“珍藏”,用一个设问句,回答了应该视这些为“珍藏”的主体——大自然,诗人。然而,大自然并不认为它们是“珍稀之物”而值得“珍藏”,因为“清风明月”不来认领,因为“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事实上,“清风明月”、“大地天空”都是花叶的哺育者,花叶应该被它们认为是“珍稀之物”而加以“珍藏”。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遗失的落“叶”、落“花”,只有在诗人心中才值得“珍藏”。诗人对“每个人”以及“清风明月”、“大地天空”的冷漠和熟视无睹,表现出了极大的无奈,这是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某种普遍的偏颇的认知及评价心理的委婉批评。这几句诗的色彩,是黯淡的,诗人的情绪是低落的、无奈的。也恰巧照应诗的题目,形成了整体的不协调、不和谐的景与情,正因为如此,才让读者陷入沉沉的思考境地:如何认定自然的和社会的“珍稀之物”?如何珍藏自然的和社会的“珍稀之物”?为什么世间很多珍品被人忽视?对“珍稀之物”的“珍藏”之心是如何遗失的?这首诗,对诗人而言,是感叹?还是无奈?似乎二者兼有。这既是诗人对某种现实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有力质问。


落叶、落花之类的题材,早被前人写烂了,今人是很难写出新意的。然而诗人李少君匠心独具,别出心裁,于不和谐之中求得了让人耳目一新的诗意。


一是于不和谐之中求得诗意的高远。大千世界,花开花谢,珍藏或遗失,本是自然法则,就一般人而言,不足为奇。但在诗人看来,这就奇中寓奇了,他的看法与情感和“一般人”极不协调。正是这种的“极不协调”,引发诗人得出了——这一切不仅是一种自然法则,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法则。因此《夜深时》这首诗歌,已不是诗人一个偶尔的心灵感触,一种肤浅的情感道白,而是诗人一个良知的发现,一种社会思想的提升。如此,可以说少君的这首诗,获得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是于不和谐之中求得诗意的浓郁。按照常规,凡美好的东西,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遗失了,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去找回。然而诗人看到的现实是,如此珍贵的“自然的珍稀之物”——“每个人走过,都熟视无睹”、“竟然无人认领,清风明月不来认领/大地天空也不来认领”。在这里,夜晚遗失的物件,就在人们的眼前,就在人们的足旁,但没有人正视它们,大家好象都没有看见一样;若是“遗失”得很远,那人们更不可能去费尽心思,千辛万苦地找回来。“竟然”一语,将这种不和谐抒写得淋漓尽致,起到了扩大诗性空间、浓郁诗意的作用。可以说,这里的“每个人”、“清风明月”、“大地天空”已经麻木了,他(它)们的审美标准已经被一定的社会因素扭曲了。整首小诗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让人思考良久、回味无穷。


总之,在景与情的极不和谐之中,诗人李少君巧妙地完成了情感的抒发和哲思的表达,使诗歌获得了相当高的存在与流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