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下册(48首)音乐爱好者必听!

主播:因梦而进 播放:1.4万最近更新: 2022-09-22


【作者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毕达哥拉斯发现,拨琴弦所发出的声音与琴弦的长度有关,音高与弦长成反比,建立了“五度相生律”。巴赫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应用十二平均律音阶,十二平均律音阶在数学上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由巴赫首先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巅峰。

【作品简介】
巴赫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应用十二平均律音阶,十二平均律音阶在数学上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定其一分为半音,二分为全音,这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由巴赫首先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拉摩曾说:“音乐是一种必须掌握一定规律的科学,这些规律必须从明确的原则出发,而这个原则没有数学的帮助就不可能进行。”十二平均律就是音乐中的数学原则之一。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是非标题性音乐,从表面上看不出作曲家想表现的是什么,但是从巴赫的思想特点和完整统一的形象思维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巴赫作品中所蕴藏的丰富内容。由于巴赫所处的复杂时代,受宗教影响极大,所以他常借宗教题材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现人们对英雄的同情、感伤和歌颂,同时巴赫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而非标题音乐则包括了当时社会所不能论的语言,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社会。巴赫的创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世俗音乐同复调音乐的结合,宗教思想与启蒙思想的结合,结构性与旋律性的结合,值得所有人细细揣摩与学习。

第二卷
49.C大调,BWV870,前奏曲:庄重如管风琴曲。
50.C大调,BWV870,赋格曲:三声部,莱曼评述:“无邪的游戏”。
51.C小调,BWV871,前奏曲:宁静、优雅的阿勒曼舞曲。
52.C小调,BWV871,赋格曲:四声部,但大半以三声部展开。
53.升C大调,BWV872,前奏曲:快板部分是准赋格曲(fgato),此曲原是独立的一首前奏曲与小赋格曲。
54.升C大调,BWV872,赋格曲:四声部,原是《6首小前奏曲》的第一首后半部,经改订后,编于此曲。
55.升C小调,BWV873,前奏曲:抒情风格的三重唱。
56.升C小调,BWV873,赋格曲:三声部,类似吉格舞曲。
57.D大调,BWV874,前奏曲:此曲有《管弦乐组曲》的影子,已呈现初期奏鸣曲式构造。
58.D大调,BWV874,赋格曲:四声部。
59.D小调,BWV875,前奏曲:活泼而充满幻想类型。
60.D小调,BWV875,赋格曲:三声部,没有对位旋律,但有主题逆行的紧密法。
61.降E大调,BWV876,前奏曲:类似鲁特琴组曲的第一首。
62.降E大调,BWV876,赋格曲:四声部。
63.升D小调,BWV877,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
64.升D小调,BWV877,赋格曲:四声部,高贵、歌唱性的主题。
65.E大调,BWV878,前奏曲:精致的三声部技法的完美体现,是这部曲集中最美的一首。
66.E大调,BWV878,赋格曲:四声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全曲分为6部分经文歌形式。
67.E小调,BWV879,前奏曲:科莱特舞曲风格的二声部创意曲。
68.E小调,BWV879,赋格曲:三声部,与E大调赋格曲形成强烈的对照。
69.F大调,BWV880,前奏曲:严格的五声部和声进行,风琴音乐风格。
70.F大调,BWV880,赋格曲:三声部,与内省型的前奏曲形成对照。
71.F小调,BWV881,前奏曲:有显著的和声形态,类似意大利作曲家哈斯(Johann Hasse,1699-1783)风格。
72.F小调,BWV881,赋格曲:三声部,间奏部有明显的主调音乐倾向。
73.升F大调,BWV882,前奏曲:巴洛克协奏曲风格。赋格曲:主题从导音开始,间奏部是嘉禾舞曲节奏。
75. 升F小调,BWV883,前奏曲:类似器乐协奏曲慢乐章的小抒情调。
76. 升F小调,BWV883,赋格曲:三声部,3个主题的三重赋格曲。
77.G大调,BWV884,前奏曲:活泼的协奏曲形式。
78.G大调,BWV884,赋格曲:三声部,由轻快的分散和弦组成。
79.G小调BWV885,前奏曲:严格的四声部,最慢板。
80.G小调BWV885,赋格曲:四声部,此曲结构精致,主题和对位旋律的关系,不只是通常的八度关系,采用了能转换为十度、十二度的二重对位技法。
81.降A大调,BWV886,前奏曲:协奏曲形式。
82.降A大调,BWV886,赋格曲:四声部,此曲是使用了少有的、音域超过八度以上的高尚主题。
83.升G小调,BWV887,前奏曲:二声部的创意曲风格。
84.升G小调,BWV887,赋格曲:三声部,摇篮曲般宁静的主题。
85.A大调,BWV888,前奏曲:三声部的创意曲风格。
86.A大调,BWV888,赋格曲:三声部,此曲主题与前奏曲主题相似。
87.A小调,BWV889,前奏曲:第二卷前奏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技法上是创意曲,但其组织却近似舞曲形式的二段体。
88.A小调,BWV889,赋格曲:三声部,强有力的主题和对位旋律快速运行形成紧张感,与前奏曲形成对照。
89.降B大调,BWV890,前奏曲:全曲明确分为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3部分。
90.降B大调,BWV890,赋格曲:三声部,特征是从第二部(第41小节)初次导入了一直环绕主题的两个对位旋律。
91.降B小调,BWV891,前奏曲:严格的三声部创意曲。
92.降B小调,BWV891,赋格曲:四声部,3个主题均具沉重的表情。
93.B大调,BWV892,前奏曲:活泼的托卡塔风格。
94.B大调,BWV892,赋格曲:四声部,高雅的品质体现。
95.B小调,BWV893,前奏曲:协奏曲形式的二声部创意曲。
96.B小调,BWV893,赋格曲:三声部,明朗,富于谐谑的对应与交织。

节目列表
正序 |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