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弹词:珍珠塔长篇唱腔合辑(朱、陈、薛)

主播:哈缠缠 播放:7.3万最近更新: 2024-04-22

专辑收录朱雪琴、陈希安、薛惠君三位老师的长篇弹词珍珠塔唱段

朱雪琴唱段选自电台30回录音

陈希安唱段选自电视台录像

薛惠君唱段选自电台30回录音、电视台录像


朱雪琴,女,江苏常熟人。系弹词艺人朱蓉舫之养女,幼时随父习艺,未满10岁即上台唱开篇。苏州弹词女演员。弹词唱调“琴调”创始人。江苏常熟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七岁从养父朱蓉舫习艺,学说“双金锭”,九岁就开始登台插边花唱开篇,十一岁起与叔父朱云天拼双档在江浙一带演唱弹词《白蛇传》《玉蜻蜓》《双金锭》《描金凤》《珍珠塔》等节目,其父常常告诫她说:“一个艺人不能光学人家,学人家只是象别人,要自己独创一格,包括弹奏乐器,也是这样”。建国后,任上海评弹团演员。一九五一年起与郭彬卿拼双档演唱《珍珠塔》《琵琶记》《梁祝》,一九五六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今上海评弹团),她的唱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花哨走向质朴、显露走向深沉,琴调的明快流畅更有发展,更善于表达奔放激动的情绪,她所演唱的现代题材的开篇和选段《岳母刺字》《南泥湾》《好八连》《游水出冲山》等,深受欢迎,影响颇广。她从小就致力于评弹,倾心于艺术,不仅在乐器上苦下功夫,特别在唱腔上认真探索。长期实践中,她在“马”、“沈”、“薛”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了许多,其它的评弹流派如俞调、夏调等个别旋律,且吸收了京剧的某些唱腔,发展了弹词唱调中吟诵体的特色,高低、缓疾、顿挫、抑扬,变化多端,气势磅礴,如泼墨大写,再加上她天赋音域较宽,嗓音浑厚,有着男性的某些音色,唱起来神态弈弈,通过面风、手势的配合和强烈、跳跃的节奏,常常十几句叠句一气呵成,紧紧抓住听众,琴调最初出现时,某些人嗤之为“怪腔怪调”,后来逐渐被广大听众肯定。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说表流畅亲切、台风稳重大方、眼神运用恰到好处、手面动作干净漂亮,故在书台上真正做到心到、手到、眼到而特别传神。唱腔上则在“马调”、“沈薛调”的基础上,创造了气势磅礴、爽利轻快、旋律大起大伏、叠句一气呵成的“琴调”流派,并在三弦的演奏上创造了大量的“花过门”,配之以郭彬卿的琵琶伴奏,真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煞是好听,深受广大评弹爱好者的喜爱和欢迎。


陈希安,男,江苏常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评弹团主要创建者之一,曾任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上世纪50年代以来演出的长篇评弹有《荆钗记》《陈圆圆》等,中篇评弹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等。其说表清晰,口齿伶俐,擅长弹唱,工“薛调”。代表性唱段有《十八因何》《七十二个他》《痛责》《见娘》等。在演唱《王孝和》选段《党的叮咛》时,将“蒋调”旋律溶于“薛调”唱法之中,别具新意。任上手后,唱法有所变化,多以“沈调“为主,兼容“薛调”唱腔、更见深沉。


薛惠君,弹词女弹员。江苏苏州人。薛筱卿之女。1951年起从父习《珍珠塔》。1952年与薛筱卿、沈俭安拼挡演出《花木兰》。1954年进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1957年起说唱《珍珠塔》,先任薛筱卿下手,后分别与郭彬卿、朱雪琴、陈希安拼档。又曾与陆雁华拼档弹唱《双珠凤》。还参加过《唐知县审诰命》、《点秋香》、《春草闯堂》、《钱笃笅》、《春梦》等中篇演出。1962年后曾多次随团赴香港演出。说表蕴贴,台风端庄,弹唱“薛调”得乃父真传,琵琶功底尤为深厚。

节目列表
正序 | 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