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晚安】樊星领读 如何延长社群核心骨干的参与度

2020-06-02 22:38:47 29
声音简介

在社群中,人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群中的任何动作离不开人而存在,那怎么建立社群运营团队呢?今天的领读给你解答

 

管理思路

要管好社群,必须在现有社群成员基础上发现人才,建立运营群和小助手而不是直接在社群里进行管理。

如果社群规模不大,不超过200人,基本上大家随机交流都不会有太大压力,一个人多操心,也可以兼职照顾得过来。但要管好几百人几千人的群,就必须建立一个运营小群。

 

案例分析

像知识IP大本营这样的付费社群,规模虽然不大,但要服务好更多的人,靠一个人兼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吃力的,因此需要全职的人员。有了全职的人员就万事大吉了吗?

恰恰不是这样。在很多社群,很多是配置了全职的管理人员、社群小助手或者社群小秘书,他们每天发消息、转文章、推活动、说规矩,也很忙。

但时间长了,大部分群里的人,对小秘书反而视而不见。小秘书也很受伤,久而久之社群管理就变成例行公事,慢慢连例行公事都不想做了。

 

知识IP大本营模式分析

知识IP大本营的模式是在主群之外,成立了很多小组

有一个大脑群有什么重大决策先和核心成员、大咖成员商量后再做决定;

还有一个小助手群,有什么具体事情要做,分工明确后大家一起做。

这样一个好汉三个帮,社群的工作大家在策划环节就有参与感,而不是社群运营者唱独角戏,就更容易把群激活。

如果只是在主群发消息、做活动,没有幕后成员的组织和串联,群是很难运营好的。

 

大家看到社群运营平稳有序,背后都是做了大量的沟通。这就像一个公司,要让公司决策执行下去,就得有管理层会议、中层会议,然后才能保证基层工作执行到位。

 

公司管理 vs 互联网管理

社群的管理方式,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参考了公司组织管理模式,公司管理有3个优势是互联网上没有的: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有固定的办公时间、有固定的岗位职责。

互联网社群是不具备公司制度强约束,所以我们可以把工作会议放在微信小群,大家有空就沟通一下,反而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解决很多决策问题,也不需要做会议记录,记录都在微信小群里,搜一搜就能找到。

社群不是去中心化自组织,是必须有人花费时间组织——只不过,这种组织不需要正式的场合来操作。

很多企业做的社群,其实都没有在各个小群里发展运营团队成员,只是简单在自己公司内部的运营团队里沟通一下,然后在大群发布消息带大家跑,但这样小群缺乏活跃的灵魂人物带头,活跃度很低。所谓社群运营,先要发现大群里的积极分子,然后邀请他们加入我们的运营大脑群,或运营小助手。起来商量如何做工作,才能带动大群。

 

三级运营团队

作者建议社群运营团队分三级。

(1)核心运营团队

也就是社群的发起组织者,和社群发展息息相关的利益方,关于社群的发展核心方向问题,运营模式问题,首先在核心运营团队达成一致,核心运营团队一般是全职,至少也是对社群口碑负全部责任的人。这样的运营团队规模不会太大。

(2)大脑运营团队

里面主要是社群的核心活跃成员,认同社群的有影响力人物,各个分群里挖掘出来的管理者,大脑运营团队主要是帮忙策划,对核心运营团队的建议提出反馈意见,并负责分头落实自己分社群的实施。

(3)小助手团队:

里面主要是对社群认同的活跃成员,不一定有时间全面参与管理,但因为有一技之长,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负责某个专门的职能,如监督打卡、平面设计、内容整理……

 

社群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因

现在很多公司也在运营社群,还提出怎样将社群运营思维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怎样使企业的员工也像社群里的人一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其实大家愿意在社群里发挥主观能动性无非是三点。

第一,充分信任,充分授权,社群组织者往往无论大事小事,都会授权给彼此信任的社群热心者去推进,自己省心省力,但这一点在企业组织很难做到。

第二,没有压力,开心就好。很多社群活动没有不完成就会怎样怎样的压力,更多是大家想把事情做好,普通人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反而更容易发挥灵感和创意,但是公司很难没有经营考核的压力。

第三,绝大部分社群的工作没有考虑系统化、标准化,也谈不上可持续运营,所以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次性创意策划,新鲜感高,企业的工作大都是标准规划后的流程型工作,挑战性不大,也很难激发人的创造性。

所以企业想复制社群团队管理模式,就要考虑到社群运营的特点,我觉得要反过来,是如何把管理企业的思维用到管理社群上,把运营社群变成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建立分层级的团队,才能逐步优化和降低社群运营成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