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阅读之际善于思考才是阅读的本质!

2017-04-17 16:06:44 1049
声音简介

第三章—阅读之际善于思考才是阅读的本质:人类阅读从纸质类到电子类。改变的不只是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人类阅读从纸质类到电子类。改变的不只是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如今在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屏幕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注意力的一次瓦解。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浅阅读”方式。现如今我们的阅读形态主要有以下表现:

 

1、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移动互联网把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分割成碎片,其实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了,当一个人在某件事物上不能持续保持注意力。那么从这件事物上面就不能获取更深度的信息。就好像一个人看整片森林只看到了树木上层的一面,森林下的世界可能才是最精彩的。

 

2、读书的介质变化。在10年前,我们阅读完全是在书籍上面获取知识,那个时候书籍与电子阅读的比例应该是8:2。随着时间段的推移,这个比例变的越来越大。现在我们这个阅读比例是3:7或者更多。在阅读更加便捷的时候,我们有理由选择更加快速的阅读方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传统媒体行业的快速没落原因。

 

3、涉及的文本范围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媒介有博客,网站、微信,微博等。涉及到的内容有:二次元文化,xx体,网络用语,最近的挖掘机等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其中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人们用一根网线,一部手机能了解到全中国大大小小的事,如此多的文化表现形态是对不同人群的内心写照。这是在纸质类阅读所不能满足的。

 

无论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能够在阅读之际善于思考才是阅读的本质。

网络、纸质类读物不过是文字、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影响阅读,但不能决定阅读。而阅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参与度。只有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质疑和沉淀,才能既有效避免浅阅读,让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发现值得深读的读物,让深阅读沉淀思维,提高浅阅读的品位,在情感体验与理性分析相交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享受阅读乐趣。

 

大多数人不具备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因为浅尝辄止本来就是人的天性,如果凡事都要刨根问底,那人类的祖先早就被猛兽吃光了;而在后天的层面,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又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深入思考的课程,只告诉我们如何如何接受既有的答案,所以就造成了这样的现状。


那么网络对人思维的影响是什么样的呢?这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网络极大地扩大了人的视野,多元化了人们的认知,尤其是当人们在网络上接触两方对立的观点时,能带领人进入比较深度的思考;另一方面,网络使人不够专注,无法让思考“驻足”,也变得比较没有耐心,这会对深度思考造成损害,这种负面影响不能视而不见。


“深阅读是指能够长时间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相关阅读的行为”。这样,深阅读显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并且是限定在特定的某个领域,针对有限的问题。不是像微博一样漫无目的的阅读,不是在各个社交网站里等待信息的更新。

在电脑上,更多的是针对某个问题,打开一些相关的网页,然后进行阅读;当然,如果自己判断出那个信息的价值量不大就会停止进行阅读。但如果是用书本进行阅读,可能会遇到一些陌生的名词,或者是陌生的事件,或者是观点感觉有些偏面,很希望了解一下其它的观点,这个时候,书本是没有办法满足你的。你自己的思考并不可能填补那个”知识“的空白;如果一味地继续阅读下去,你可能会一直带着一些疑问,甚至在多个疑问的时候淡忘了,这样的阅读效率反而是更差的。在网上阅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组织要阅读的内容,但书本上阅读却只能根据作者给出的结构进行,从学习效率的角度来说,显然是网络会更有效。


通过书本,也许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看起来是在”深阅读“;但我们可能只是获得了比较”浅“的认识;而通过网络,我们目的性很强,通过搜索引擎能很快速地阅读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尽管用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却会形成较”深“的认识。有目的的,带着疑问,带着问题的阅读都容易形成深阅读,都会刺激阅读者进行思考;而漫无目的的阅读,即使你手中拿的是名著,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也可能只是“浅阅读”,是对思考无益的。我们之所以感觉“深阅读”少了,是因为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疑问少了;也没有学校里的学习压力了,所以常常进行一些漫无目的的阅读;这里的阅读主要是为了娱乐与消遣。


人们进行娱乐消遣的时间多了,相对地给人的感觉可能“求知”的时间就少了;但这可能和经典一样,人们认为现在经典越来越难出现了,但与过去相比真的是这样吗?可能只是垃圾的东西太多了,使我们忽视了那些”经典“的出现。

 

互联网应该更利于人的学习,尤其是自我学习,搜索引擎,各种内容网站,在线图书,各种知识分享工具,各种学习工具,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都是在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社交网络使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充分具备了“独立知识人”的潜质。从可能性上来说,一个人几乎拥有可以想象的所有学习手段,和无限知识的入口。这应该是互联网形成之初的就开始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但现实的问题是,人并没有进化出来无限的精力去应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互联网商业化的繁荣,绑架了人性,人性中求知成长的欲望被娱乐的欲望压制,人被诱导和鼓励着去关注太多毫无自我成长价值,但又无法自我抗拒的信息。所以,这是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悖论,它提供了更多的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可能性,但也削弱了人类成长的动机和可能,只有少数知识精英在善加利用互联网并使自己迅速进化,而大众却在日益沉沦,在商业诱导下,长期停留在人性的消极成分中,滋长自己的物欲,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知识鸿沟。

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是大众中的一员,那你会觉得自己经常有心无力,即使有成长动机,也很难抗拒环境的影响,进而就随波逐流。你已经碎片化了,无法把自己攒成一个完整的行为主体,你可以是个理想的消费者,理想的互联网用户,理想的组织成员,但你就是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人性中,引导自己向上的,有利于长期生存的应该是理性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引导自己向下的,有利于短期生存的则是物欲。这两者应该是一种平衡,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人作为个体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后者无论如何不应该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人类的主导因素。可惜的是,现代商业社会就是鼓励后者,已然演变成政府和企业的一种合谋。

 

如何把人从消极的人性中解放出来?使其更多的去谋求积极主动的自我成长?仅仅强调个人的自我超越是不现实的,不是社会化的方法,影响得了有强烈成功渴望的人,但却影响不了大众。

 

社会化的方法应该是,如何顺应大众现有的生活方式和认知程度,利用和激励大众的成长动机,追求知识的动力,提升大众获得知识的效率,有效地整合碎片化的时间和信息,有效的整合学习手段,有效的整合用户的注意力,从而使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乐趣和持续性的行为,使学习成为一种终身行为。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孟子》三章

本专辑将播送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

by:HappyFancy

我可能活不过三章

【内容简介】楚渡发现神识不但能传音,还能传影!他用神识画了一副图案,图案中有人物模板、有系统商城、有系统任务!第二副图案,是一个聊天的框框,叫九州神仙群!第三副...

by:一点辣椒都不要

第三章 犯罪人

第三章犯罪人第一节概述一、犯罪人的概念二、犯罪人概念的外延第二节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一)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同质性(二...

by:玉玲心理

第三章:聚焦系统

只把力量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

by:妙巴

第三章:思想致富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商人应该记住这句话,不断地投资时间与金钱在学习上面。——陈昌文

by:妙巴

第三章:赚钱的逻辑

挣钱,本质上一句话就能解释: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获得钱,你就得向社会提供价值。你只要明白了这个理论,那么你就能明白网络上的钱是如何挣钱的。——陈昌文

by:妙巴

《罗丹艺术论》第三章

塑造。你有没有在灯光中看过古代的雕像?这样安排的灯光使我在石像的表面上确实看见从没有想到的许多轻微的起伏。真好像是在接吻与爱抚的气氛中塑成的。伟大的雕塑家是和最...

by:汾水泱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