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上-23.1东欧平原的地理环境

2019-03-02 05:48:02 1.1万
声音简介




第二十三章 哥特人迁入罗马及引发的影响

第一节 东欧平原的地理环境

哥特人和罗马的关系

在征服阿兰人之后,富庶的罗马帝国看起来已经呈现在“新匈奴帝国”的眼前了。 然而这些亚洲人要想真正入侵罗马,还要跨越一个障碍,那就是“日耳曼人”。可能 有些朋友会觉得奇怪,日耳曼人不是在阿尔卑斯山外围的“日耳曼尼亚”吗?怎么会 跑的南俄草原的边缘与匈人发生冲突。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有过答案了。 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就已经向东渗透到东喀尔巴阡山东 的摩尔多瓦丘陵了。 在哥特人的历史中,除了不断对罗马的达契亚,乃至多瑙河之南的领土造成侵扰 以外,基于地理位置,他们与包括阿兰人在内的萨尔马提亚人之间也是时战时和。对 于罗马来说,哥特人的存在既是不幸也是幸运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当你面 对的对手是两个时,外交家往往能够帮代军事家分担一些工作量。在君士坦丁大帝迁 都拜占庭之后,他除了发动针对哥特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战争之外,还曾经有意识的 介入二者之间的争斗。当哥特人入侵罗马时,罗马就成了萨尔马提亚人的盟友;而当 萨尔马提亚人经不住诱惑侵入罗马时,罗马人又和哥特人站在一起攻击萨尔马提亚人。 虽然罗马在公元 270 年,完全放弃达契亚的决定,貌似损失了大片领土,但从地 缘平衡的角度来看,却收缩了自己的防线,加大了两个对手的地缘矛盾。如果没有匈 人的入侵,黑海之滨的这场“三国演义”估计还要围绕多瑙河下游上演若干年。然而 匈人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平衡。在他们取代萨尔马提亚人,成为南俄草原的主人后, 哥特人发现,自己也同样无力抵御这个强大的入侵者。 在具体解读匈人加入后的“新三国演义”之前,我们必须先解决几个问题,包括 哥特人的领地到底包含哪些范围?他们真如某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变成了一个游牧 民族吗?哥特人在进入罗马之后的历程是很清晰的,不过这些源自北欧的蛮族,在喀 尔巴阡山以东地区定居的情况,却误会颇多了。这很大程度来源于一个概念上的误区, 即东欧 = 草原,草原 = 游牧。甚至一些人还会遵循东亚的经验,认为蛮族 = 游牧民族 (尽管这一观点也是错误的),并按照这个思路,简单的把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归类 为“游牧民族”。

东欧平原的植被在解答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整个东欧平原的地理环境。这是一片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高加索山脉——里海,西至波罗的海,东至乌拉尔山脉的“波状平原”。 所谓波状平原,指的是它的地形波浪起伏,不似大家印象中那种,异常平整的平原概念。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是因为我们在中国所见到的平原,绝大多数都属于“冲积 平原”。千百万年来,在河水的一遍遍冲刷、淤积下,东亚的平原变得异常的平整。 至于欧洲的平原,大多数都是在冰川的作用下形成的,并不如“水”作用力下来的平 整。不过这些地形上的波状起伏,并不是东欧平原内部地缘差异形成的原因所在,真 正对东欧地缘结构造成影响的,是降水量。 降水量的影响,直接体现在植被的种类上。大体上年平均降水在 250——400 毫 米以内的地区,会呈现典型的干草原地貌。250 毫米以下的话,就会逐渐向半荒漠、 荒漠地貌渐进,直至变成黄沙漫漫的大沙漠地带;能达到 400 毫米以上的话,随着降 水量增加,地面上所覆盖的植被就会变成森林。由于喀尔巴阡山脉以及地中海北部的 其它山脉,为大西洋水气进入东欧平原南部设置了层层障碍,因此东欧平原南部呈现 为草原地貌,而中北部则为森林地貌。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在《欧亚草原原始地理关系图》中,为东欧平原南部的 草原地带(南俄草原)划出了一条明确的北方界线,但实际上在这条森林——草原分 割线的南北两侧,还存在一条 100——200 公里纵深的“森林草原”地带。越往北, 森林的比例越高;越往南,草原的比例越高。

在漫长的历史中,气候总是会有所变化的,所以身为过渡地带的“森林草原”, 边界也不是恒定的。如果大家需要一两个点来定位的话,大体上今天的乌克兰首都“基 辅”,也就是“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族)在公元 9 世纪末, 建立“基辅罗斯”(东斯拉夫人最早的国家)之地,就是当时东欧“森林地带”,与 “森林草原”地带的相接之地。而在 14 世纪中叶,取代基辅公国,成为东斯拉夫人领导者的“莫斯科公国”,则完全藏身于森林地带。即使我们还没有解读到这段历史, 相信也会有朋友想到,这变化背后所隐藏的地缘政治背景了。 在最近的这个千年当中,以俄罗斯族为主体的“东斯拉夫人”,是南俄草原游牧 民族在西北方向所遇到的主要对手,并且最终彻底让草原游牧体系成为了历史。不过 在匈人入侵欧洲时,斯拉夫人的祖先还在森林深处从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他们所遇 到的对手是日耳曼体系当中的哥特人。不过,与中、北欧洲的日耳曼部落有所不同, 哥特人逐渐接近、渗透南俄草原之后,也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东欧平原的河流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俄草原处在东喀尔巴阡山脉与乌拉尔山脉南端之间。由于整体地势较平,所以河流成为了彰显地缘属性的主要地理特征。整个东欧平原的水系,分为南北两部分:圣彼得堡——乌拉尔山一线以北的北部地区,河流皆向北流注入北冰洋;以南的中、南部地区,河水皆流向南,最终归宿为黑海、里海。我们当下的重点,就是这些与南俄草原命运相关的南流河流了。

在这片东西纵深达 3000 公里的土地上,由西至东分布着: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 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五大水系。其中前三条河流注入黑海,后两条河流流入里 海。由于哥特人是自西而来,迁至南俄草原边缘的,所以最西侧的德涅斯特河成为了 哥特人领地内的核心河流。以此河为界,哥特人被分成为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 德涅斯特河目前仍然是一条地缘政治分割线。今天为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两国所据有的德涅斯特河,中下游位于 摩尔多瓦东部。在 18 世纪以 前,德涅斯特河流域,及其以 西直至喀尔巴阡山麓的丘陵地 带——摩尔多瓦丘陵,都属于 罗马尼亚族的领地(摩尔多瓦 人亦为罗马尼亚族)。大约在 18 世纪后期,俄罗斯人、乌 克兰人开始向摩尔多瓦丘陵渗 透,并以多瑙河最东端的支流 “普鲁特河”为界,切割走了 半个摩尔多瓦丘陵。这也使得 苏联的行政区划中,有了个最 小的加盟共和国——摩尔多瓦 共和国。 渗透摩尔多瓦的东斯拉夫 人,主要定居于德涅斯特河东岸。在苏联解体之后,这部分居民实际上就脱离了摩尔多瓦,处于独立状态。这个只被俄罗斯承认的独立国家,全称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依其地理位置,人们习惯将之称为“德涅斯特河东岸共和国”。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与俄罗斯中间还隔着乌克兰,俄罗斯应该是很愿意将他的国界线推进的德涅斯特河的(当地民族入俄的意愿,并不比克里米亚人低)。至于现在,双方暂时就只能保持特殊“国与国”的关系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猜你喜欢
简述东欧及苏联剧变始末

简述东欧剧变的历史经过,阐述那个时代的经历和欧洲人的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东欧剧变来得突然,感觉上很突然。由波兰等国家出现的问题引发了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

by:写侠马

东欧共产主义的兴衰(完)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精巧的构思对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历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也对苏联对这些国家的干预、改革失败的原因、执...

by:回响之谷

从“东欧”到“新欧洲”|苏联模式东欧国家的前世今生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上篇是东欧剧变后,作者在“新欧洲之旅”后的感想中篇涉及三方面内容:1、对波兰历史一个长时段的回顾;2、南斯拉夫民族问题;3、乌克兰问题下篇是关...

by:雷文共赏

东欧现代作家作品 |山人乙有靠山

本书内容包括了有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罗斯金、艾略特、哈代、斯蒂文生、王尔德、萧伯纳、柯南道尔、吉卜林、高尔斯华绥等内容。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

by:艺七听

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日更5集,不定期爆更!订阅可以收到更新提醒哦~【内容简介】本书是钱乘旦教授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的“俄罗斯东欧卷”,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卷,前面已出...

by:江苏人民出版社电子书

吃遍中东欧|美食 美景 美丽心情

波兰语专业毕业,二十几年的中东欧游历经验,爱吃,爱玩儿,爱说话的我有一个热气腾腾的有趣灵魂,来我这儿尝尝好吃的,顺便咱们聊聊?

by:饭饭爱说话

LXG | 31.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

by:听雨轩_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