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102.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破

傀儡生浏览:4万

好,说书唱戏,打把式,卖艺,各种各样的外行,只要您乐意听,我就乐意说我是傀儡生,跟您聊一聊古今中外人生百态。今天呢,咱们还是继续说泪痕春雨,慢品三国,扒一扒英雄传奇的背后。看三国的历史的时候呢,每次说的那些顶尖谋士,我们常常都认为这些谋士就是因为谋略过人。所以才会成为顶尖的谋士。其实一个优秀的谋士绝对不是简单的,因为这个人智商很高,能出主意。在前文书中,咱们以前评论贾诩的时候就说了,其实谋士也跟大哥一样啊,也分等级,有的人就是村级的,县级的,有的人呢是市级,省级的,有的人是国家级的。

而他们这种差别,那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智商有高有低,谋略有什么差别。之所以分这些等级,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不一样。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江湖地位,你的谋略即使胜过萧何,曹参,陈平,韩信,恐怕你也只能当一个村级,县级的谋士。如果你的江湖地位够高的话,即使你的谋略很一般,也可以成为省级,国家级的谋士。对此,你只要看一下萧何,曹参,陈平,韩信他们在没有崛起江湖的时候,秦始皇他就是遍访民间的人才,恐怕也仿不到他们头上来。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一出道就在刘备的权力核心中担任谋士。诸葛瑾一出道儿就在孙权的潜力核心担任谋士。荀彧一出道是在曹操的权力核心呢,但是谋士巡臣刚出道儿的时候,就在袁绍的权力核心当中。诸葛亮,诸葛瑾这是亲兄弟,寻遇寻臣也是亲兄弟,他们到了不同的阵营内部,都可以身居高位,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远远超过其他人吗?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在袁术时代就被袁术任命为郡守,荀彧的叔叔荀爽在董卓时代就得到董卓的破格儿提拔。难道仅仅是因为诸葛家族或者是荀氏家族人才辈出吗?那显然是不是的,因为这无非就是因为诸葛家族巡视家族的江湖地位本身就是在市级,省级,所以他们家族的代表人物一出道儿就可以担任市级。

省级甚至说国家级的大哥或者谋士。而事实上,这些个豪门家族的代表人物通常都是这种待遇。表面上看,这是因为这些人才能杰出啊。表面上看,因为江湖大哥都是慧眼识英才,愿意破格儿提拔人,可实际上这就是因为人家的家族地位在那儿摆着呢。勒痕先生经常说,有人是天生当大哥的人,有的人呢是天生当小弟的人。其实啊,这只是以一种人格气质或者说行事风格来来划分的,他们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因为同样是大哥,有乡村级的大哥,有县级大哥,有市级,省部级,国家级的都有大哥。当然,同样是小弟,那肯定有乡级小弟,县级小弟,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小弟。

这就好像你开个小面馆儿,你自然是老板呢。可问题是人家在大公司当高管,人家也是打工仔,但是你能跟人家比吗?其实谋士也是如此,谋士的气质,行事风格是介于大哥与小弟之间的人,那么三国时代的谋士通常都是那种大哥气质极佳的人。这些人呢,或是某个豪门家族的代表人物,比如说巡视叔侄。巡视叔侄之所以是巡视叔侄,那是因为人家就是颍川巡视家族的领衔人物,他们或者是某地的世人首脑,比如说诸葛亮。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南阳的士大夫集团一说起诸葛亮,那都是一副敬佩之情,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的样子。要么呢,就是那种乱世当中打拼出来的实力派人物,比如说贾诩,贾诩是依靠关中一战彻底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的。那么这种人物还有程昱,程昱是靠着黄金之乱,董卓之乱当中一再选择成功,这成了当地众望所归的人物。那么谋士的江湖地位并不是某个大哥任命的结果,而是人家的江湖地位决定的。

比如说巡视兄弟,诸葛氏兄弟,不管他到了谁的阵营里头,肯定得前排就座,因为人家的江湖地位在那儿摆着呢。当然了,贾诩在长安之乱以后,不管走到哪个阵营,肯定都得前排就座,因为人家的江湖地位也是拼杀出来的。当然了,如果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得到某个大哥的信任,这种地位呢,肯定会更往前排一些,但是整体级别他不是某个大哥可以决定的。想要达到相应的级别,平民的话,你得一步一个脚印儿往上爬,因为他们的能力需要在工作当中不断地展现出来。但是贵族子弟不用,这些贵族子弟呢,只要在闲聊串门儿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不断的升级,因为彼此交际的圈子是不同的。

说简单点儿就是你天天郊游的圈子主要是市级,省级,国家级这些大佬,这些人都认为,哎,你这个人不错,天资过人,你明天一起步肯定就是市级,省级。如果有人让你从县级开始历练,你肯定啊,想那个啥。但是说一个真正平民出身的人,连滚带爬能混个县级职务,估计都会非常有成就感的。虽然人们指点江山的时候总是感觉县级官员,对吧?一个县官儿,县长,这不叫七品芝麻官儿吗?你要是一个副县级的副县长,那是九品芝麻官儿了。问题是在现实社会当中,你如果上边儿没人的话,30岁的时候你能混个乡级领导,大家伙儿都会感觉你这算是少年得志了。你如果在30岁的时候能混上一个县领导,人们肯定都会觉得你上面肯定有人,因为上面没人30岁就混成一个县级领导。说出去谁信呢?但是那些有家族背景的人,一出道儿混个县级领导玩儿,肯定都会感觉丢人呐,丢不起那个人呢。蜀汉的第二任丞相叫蒋琬,年轻的时候,刘备让蒋琬当一个县级领导,蒋琬就感觉有点儿丢人,所以呢,天天在任上啊,喝酒,玩儿麻将,反正不干正事儿。

刘备一看讲满不拿豆包儿当干粮,当时气得想剁他的脑袋。因为你大爷的,你当一方父母官儿不务正业,你对得起我对你的信任吗?你对得起治下的老百姓吗?诸葛亮一看刘备很生气,就劝道他说,蒋琬呢,那是大才,你让他当一个县级领导,实在是太屈才了。于是刘备就让他到中央政府去工作了。讲晚的履历比较少,更主要的是呢,人们习惯用看武侠小说的那种角度看历史,所以总是认为诸葛亮这叫慧眼识英才。蒋琬这个人,这就叫有大才。通过类似的事情,我们可以做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那就是蒋琬这人肯定是标准的官二代。富二代。虽然我们找不到蒋琬的背景资料,但是类似这种谱儿,只有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敢玩儿,因为大家琢磨琢磨刘备的履历,刘备想当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豁了好几年,也就混了一个县级官员。

刘备在干县领导的时候,什么时候感觉得这太屈才了呢?什么时候天天一副要撂挑子的样子呢?哎,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基本事实,自然就能明白,蒋琬他敢摆这种谱儿,无非就是因为他是官二代,富二代。其实说句不好听的话,讲晚算个屁呀,一出道儿就是县级领导不错了,他竟然还拿着豆包儿不当干粮,一副成天要撂挑子的架势。刘备毕竟是草根儿出身呢,所以一看蒋琬这么牛掰,自然是气得只想剁他,因为你们这帮官二代,富二代,你们怎么就这么牛掰呀?你有本事啊,你有个屁的本事啊,你是不是感觉你比老子本事还大呢?老子当年干现场的时候,也没敢说因为屈才就这么撂挑子不干活儿。但是说刘备不能理解,甚至说刘关张不能理解,但是诸葛亮理解,诸葛亮也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出身,所以他很能理解蒋琬这种愤怒,因为凭我们的出身,一出道就混个县级职务,太丢人了,太屈才了。不是蒋琬这么牛掰,我诸葛亮也是这么牛掰的。蒋琬觉得自己一出道就干一个县级官员,感觉非常丢人,所以呢,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刘备,关与张飞当县级,乡级官员的时候,为什么从来都是兢兢业业呢?无非就是因为刘关,张的起点非常低,当他们好不容易混了一个乡级或者是负县级的职务的时候。

自然都会告诉自己一定得珍惜这个机会啊,得好好工作,好好表现,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让自己出人头地。放到刘备这儿,肯定想,你讲完算个屁呀,你刚出道儿,我就让你当正县级,你还满肚子怨气,你这已经牛掰的都没谱儿了。咱说那个时候也真是一个二代有礼的社会啊。这要搁到现在网络时代,蒋琬摆这种谱儿,估计早就让网络暴民拿唾沫星子给它淹死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个人一出道就是县级领导,网络上的这些网民能怎么想,自然得想,这家伙肯定上面有人,因为上面没人一下子就混成正县级。这不是玩笑吗?再看看这家伙,一出道儿混个郑县级还满肚子委屈,他感觉自己缺了财了啊,就因为自己屈才,天天喝酒玩儿麻将,不管本职工作,那大家伙儿又怎么说呢?肯定得说,这种王八蛋就应该抓进监狱好好改造啊,因为你有个好爹,也不能这么牛掰呀。他真要敢这么牛掰,估计他爹呀也得成四大名爹之一。要真有这么个牛白儿子,想不出名都难呢。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这种基本事实,自然就能明白。

田丰,居授,审配,许攸这些人在袁绍阵营当中身居高位,绝对不是因为这些人的才能远远超出其他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地位,江湖地位在那儿放着呢。所以这些谋士之间意见有分歧,这些谋士之间相互拆台,绝对不是简单的几个打工仔在这儿闹意见。而是几大家族,几大利益集团在这儿争权夺势。而袁绍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手下这些谋士不断地起哄。因为资料有限,所以呢,我们现在很难还原袁绍内部的矛盾原因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袁绍集团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充分实现。所以呢,这几大谋士之间内讧的无休无止,但是袁绍却不能有效地压制住,于是整个集团的合力就难以充分实现。

最后就在内讧当中走向了灭亡。袁氏集团内的几大谋士第一次内讧的时候,是袁绍南征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这一次内讧呢,表现的实际上并不明显,因为简单的来看,只是田丰居授不积极支持配合袁绍南伐。更主要的是因为后来袁绍失败了,所以呢,这个事儿反而成了田丰居授的谋略比其他人要高一筹的铁证。其实咱前面一再说,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田丰,沮授这种人。因为袁绍大举南征,曹操,那是功败垂成啊,要不是在关键一点上失败了,整个大局实际上是对他有利的呀。

也就是说,袁绍距离胜利曾经是那么的接近,如果没出意外的话,也许胜利者就是袁绍了。可是我们得知道,袁绍这些胜利都是建立在田丰居授公然不支持,不配合的基础之上,如果田丰居授愿意积极的支持配合袁绍呢?袁氏集团的几大谋士第二次内讧是在火烧乌巢前不久表现出来的。这次内讧表现的也并不明显,因为简单的来看,这就是因为许攸的家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所以呢让审配给抓起来了。问题是,在贵族政治之下,各大豪门家族贪污腐败,违法乱纪,那都是一种常态呀。如果你因为一个豪门贵族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就抓他,那通常不过是没事儿想找茬而已。因为用这种理由抓谁都是抓一抓一个准儿。这一点在光武帝刘秀的时代就已经非常明显了,有人在闹事,故意杀人,但是可以逍遥法外。为什么呢?因为刘秀的姐姐给他撑腰,董宣依法办事,刘秀的姐姐就让光武帝杀掉董宣。

光武皇帝刘秀一看董宣竟然敢对豪门家族依法办事,直接就气得炸了肺了。总而言之,识拉出去杀了。后来光武帝消了气儿了,没有杀董宣。但是呢,强迫董宣给他姐姐磕头认错。总而言之,法律是给老百姓定的,不是给这些豪门贵族定的。面对此情此景,光武帝的姐姐还是非常的不满意。因为想当年,我们只是普通的豪强,在家乡违法乱纪,也没有官员敢惹呀,现在我们当了皇帝了,一个小小的市级官员,他敢管我们违法乱纪,有天理没有啊。

豪门贵族在光武帝的时代就已经这么牛掰了,面对如此伟大的光武帝,历史书自然是感动得一塌糊涂。总而言之,仁君呐。那么话又说回来,在光武帝的时代,豪门贵族已经这么牛掰了,在三国那种乱世呢,那还用说吗?当然了,这话又扯远了,咱们现在的问题是,许攸家的人在后方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好像应该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大罪啊,比如说谋反,谋逆之类的。如果是这种耸人听闻之罪,历史书上没有道理不提出来,没有道理不写。所以审配抓许攸家的人,恐怕也就是几大谋士,或者说几大家族之争。很明显,审配用这种理由法办,许攸家的人自然是一抓一个准儿。问题是,如果许攸用这种理由法办,审配家的人,估计也是一抓一个准儿啊。当这个消息传到前线的时候,袁绍肯定也是惊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了,因为这是什么时候?现如今大敌当前呢,这头儿正打着仗呢。

审配你这么整,许攸,你到底想干什么?但是袁绍也实在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因为现在袁绍去批评审配,肯定就得得罪审配,如果袁绍不批评审配,肯定就得得罪许攸,如果双方各打50大板,没准儿俩人全都得罪了。你说你是袁绍,你怎么办呢?袁绍对此似乎是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态度,当然了,整体上是偏向了审配,因为审配的江湖地位似乎比许攸要高一些。所以呢,袁绍认为宁可得罪许攸,也不能得罪审配。可问题是,得罪了审配自然有可能捅娄子,但是得罪了许攸,你就敢肯定不会捅娄子吗?哎,于是许攸一个想不开,他直接跑曹操那儿去了。许攸跑到曹操那边,直接导致了袁绍的乌巢失守。从整个过程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得出来,整个官渡之战之所以会功败垂成,开始是因为田丰居授不愿意积极支持配合袁绍。

后来就是因为审配许攸,在关键的时候矛盾公开化。当然了,袁绍集团几大谋士的内讧第三次是在袁绍死了以后爆发的,这次矛盾更大,因为袁绍集团的几大谋士当时各拥袁绍的一个儿子。怎么一折腾,袁绍集团彻底分裂了。到此为止,袁绍集团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了。更夸张的还在于,他们中间竟然有人怂恿袁谭向曹操借兵,这种行为,简单的来看,这简直就是在这儿挑战人类的智商啊。

面对此情此景,袁绍的两个儿子都是忍不住哭得泪流满面,因为不是脑残,谁都知道,兄弟两个人火并到这种地步,那就是没事儿找死啊。袁世哥儿俩大火并,竟然能想起来找曹操去借兵。简单的来看,这是何等的天才人物,才能想出这种天才的念头来。因为历史常常写的好像是英雄传奇,所以我们总是感觉曹操在官渡之战一举打败袁绍,于是就席卷了整个河北。其实呢,曹操打赢了官渡,无非是遏制住了袁绍的进攻势头。如果袁绍集团不发生这种惊人的内讧,到最后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官渡之战,这是公元200年结束的,但是攻破邺城,这是公元204年的四年之后。至于说彻底灭掉袁尚,袁熙,那是公元二零七年的事儿了。曹操集团的中央集权充分实现了,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这个人敢想敢干,另外一方面多多少少也有点儿因祸得福的意思。曹操在六七年前就开始加强自己集团的中央集权了,当然了,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得罪了一大批的地头蛇。所以曹操阵营的地头蛇很快就实现了串联。在这种背景之下,曹操领军攻打徐州的时候,突然听说兖州发生叛乱。

等曹操领着兵返回兖州的时候,兖州就幸这三个城了,其他的城池都换上吕布的大旗了。这个也许是曹操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坎儿,但是把这个坎儿迈过去之后,曹操阵营的中央集权显然得到了充分的加强。因为在此过程之中,曹操阵营之内敢与曹操分庭抗礼,想与曹操分庭抗礼的人全部都被清洗出局了。在这种背景之下,曹操阵营建立了一个以曹氏,夏侯氏,荀氏等颍川级谋士为中心的权力核心。相比曹操集团而言,袁绍集团最大的不利就在于袁世集团,或者说袁世家族吧。

袁氏家族在董卓时代就遭受了一次大清洗,因为董卓把袁氏家族在洛阳的大佬直接砍了个精光。好像老袁家只剩下袁绍,袁术这两兄弟了。可紧接着呢,这两兄弟还不和,袁绍,袁术两兄弟就分离。最后袁术一系的败亡,意味着袁氏家族一个重要的支系又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袁绍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力量相对就弱很多。在贵族政治渐渐开始出现的年代,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了。

和曹操这边儿呢,曹氏家族,还有夏侯家这些人,就老曹家跟夏侯家的关系,一直都是云遮雾罩的,而且从已知的历史资料当中,我们很难去推究出他们之间到底有着一种怎样紧密的联系啊?有人说曹操就是夏侯家的,最后过继给曹家了。但是不管怎么,云遮五罩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曹家跟夏侯家好的就跟一家人似的,而且历史书上写到曹氏,夏侯氏的时候,都是当宗族对待的。因为有类似的原因,所以曹操更容易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有强大的宗族为核心,它更倾向于敢于冒险。而袁绍呢?袁绍缺乏这种强大的宗族力量,所以他的形式就比较保守。最后,袁绍就通过让三个儿子各领衔儿一个州的方式,实现了袁世家族的主导地位。但是因为袁氏集团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所以这种方法只会让各大谋士或者说各种家族,各个小集团更方便在袁世集团内部纵横捭阖了。在官渡之战开始的时候,少府孔融对荀彧说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这些智谋之士为他策划,审配庞记尽忠之臣任其要职。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帅其军队恐怕是难以战胜吧。其实曹氏集团的孔融就扮演了袁世集团的田丰居授这种角色。可问题是,孔融的话刚出口,曹操都没说话呢。荀彧就说了,袁绍兵虽多而军法不严,田丰刚直而犯上,许攸贪心而不正派,审配专横而无谋。庞纪果敢而自以为是,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就可以把他们擒获。孔融刚开口就让荀彧给怼回去了,打这儿以后再也不敢公然散播这种论调了。

可是如果说在关键的时候,曹操跟袁绍要开打了,孔融之类的人也是一副宁愿把牢底坐穿,也要誓死告诉大家,敌强我弱,咱们现在跟敌人开战,那是自寻死路,或者是散尽家财,用行动公然告诉大家敌强我弱了啊。咱们现在要去,必死无疑。估计曹操也没办法撑过官渡之战呢,因为两军作战,士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呀。在开战之后,一方阵营的高级长官公然散播这种失败言论,而且还被大家伙儿认为这个人很有远见。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不仅统一了内部的思想认识,更在官渡之战爆发的前一刻,把董成清理出局了。董承的军队,这是汉献帝东归集团的主要军事支柱。如果曹操不能有效地收编这支军队,那么曹操在前线打仗,这支军队一旦趁机捣乱,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其实在此之前,汉献帝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傀儡,因为以他为代表的集团内部,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军事力量,而这支军事力量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但是等董成被清洗出局,汉献帝的傀儡性质显然就更明显了,因为随着这支军事力量被曹操改编。整个东归集团再与曹操博弈的时候,就更没有底气了。当然了,这是因为曹操胜利了,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前把董承清理出局,自然就变成了英明正确的选择。如果曹操失败了呢,那曹操你在大敌当前的时候竟然清洗内部,这种行为肯定就是一种错误愚蠢的选择了。所以呢,看历史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拿结果推过程,拿成败论英雄,通常都是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的

发布时间:2023-10-25 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