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黄帝内经】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汶东内经讲堂浏览:4053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医师李文东。今天我们要谈的一个话题是中医与已经之间的关系。关于中医和易经的关系这个话题啊,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几次呢想提笔写,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思路。是因为易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神奇的学问,一提到易经,不是让人想起啊刘伯温,诸葛亮之类的神人,就是让人想起路边摆摊算卦的。可是你知道吗,易经和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那么具体是什么呢?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医者亦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医家就是易经家,或者说中医就是研究易经的。这句话有的人说出自药王孙思邈,有的人说出自翁病大家吴鞠通。出自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是否正确。那么,要想了解这么说是否正确,就要了解易经这门学问究竟和中医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我们都知道,易经的作用主要是推演阴阳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智慧。古人对易经这个名称有三个解释,一个是简易,意思是说简单易懂,容易操作。二是变异,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三是不易,是说无论世间事怎么变化,都离不开易经这个真理。因此呢,易经这个名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都会改变,这是必然的,不变的则是变化的规律。

上面呢,我们提到,易经是一门专门研究阴阳的学问。易经呢,对阴阳有三个定义,即对立,互根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我们这篇文章呢,主要是讲解易经所说的阴阳对立,护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呢,留在下一篇文章来讲。那么易经呢?通过推演阴阳的变化,即是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以及人在社会环境当中的定位以及变数,大至宇宙万物,小至细胞微尘,无所不包含其中。而易经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的帮助就是能够看清楚规律,看清楚潮流。一个人只有看清楚社会的潮流和社会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呢,就能够顺应潮流而动,办事则事半功倍。

而逆潮流而动,就会处处碰壁。这就是我们学习易经的妙处。因此呢,你想走好运吗?学习易经是最佳的选择。另外,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告诉大家走好运的秘密。欢迎大家关注。那么古人呢,有个学问叫做格物,又说格物致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进到一个新的领域,或者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能够领悟的时候,你就把它放在易经的框架里进行分析。

你分析一下,就会有所领悟。中医也是这样,在过去几千年当中,中医之所以能够不断的进步,就是顺应历史气候,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学习,以至于我们今天呢见到的一个,已经是一个日真完善的中医系统。另外呢,中医学之所以称之为中医学,就是因为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医学。中医诊病则根据阴阳学说的道理确定治责治法。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阴虚阳虚的概念,就是源自于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根据阴阳的三法则,对人体的阴阳变化提出对峙的方法。比如黄帝内经对于阴虚阳亢呢,病患提出一个治疗的原则,叫做壮水之主,以致阳光。

阴虚阳亢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出现阴虚的症状时,身体里面的阳气由于受不到阴血的或者阴精的制约。就会出现阳气亢盛的表现。壮水之主以致阳光的意思是说补助身体的阴液,用来对治阳气的亢盛。这里面呢,既有阴阳对立的成分,又有阴阳护根的成分。说阴阳对立,是说阴阳是一对矛盾体,互相制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阴阳始终是相对平衡,并没有绝对平衡。阴阳互根的意思是说,阴阳互为根基,不能分离,分离就会出现问题。

黄帝内经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阴阳分离,人的生命就不复存在了。那么阴虚阳亢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呢?一个人肾阴亏损,就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这些症状。这个时候呢,我们就会想到一个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个药呢主要是用于滋阴清热,中医通过滋阴以补肾,通过清热以达到治疗阳气亢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壮水之主以治阳光,这个治疗原则也就是滋阴以治阳。

那么一个阳气虚弱的人会出现什么样的表现呢?当一个人阳气虚弱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怕冷的症状。这个时候,黄帝内经提出另外一个治疗原则,叫做一火之源以消鹰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阳气虚弱的时候,就需要补助阳气以消除人体的寒凉。举一个例子,伤寒论上有一个名方叫做真武汤,真武这个名字取自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的大神,居住于北方,掌管天下之水,所以从这个名字就能够猜得出这个方子是用来治水的。这个方子主要用到附子这味药来温阳,用生姜来散寒,主要治疗人体怕冷兼有水肿,中医称之为阳虚水泛。

中医认为,人的阳气一旦虚弱,就会产生水液代谢的障碍,一旦水液代谢不出去,就会在人体里面产生多种疾病,例如出现水肿的问题,出现眩晕症的问题,这个时候中医就会用到真武汤补阳气以治水。这在中医的治疗原则就叫做一火之源以消阴益。这个需要说明一下啊,中医用来治疗水液代谢问题的方子很多,不一定是真武汤。这里举例真武汤,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说到中医与易经的结合,这是后来的事情。中医的最初阶段没有理论依据可循,完全靠经验,最初完全出自于动物的本能。比如猫吃了肉不消化,它就会找到一种草,吃完之后就会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这个就是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这个本能,这个动物就会被淘汰出局。那么人类在汲取这个经验教训方面呢,有它的先天优势,因此呢,在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那么幸运的是,中医遇到了易经,已经成为中国人流传下来的一个宝贝。

他告诉你分析世间一切事物的方法。比如黄帝内经在阴阳印象大论当中提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中医依仗易经的阴阳水火,衍生出了中药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

依照左右道路之阴阳,气血之男女等分析方法,对应出十二经脉,通过这些分类的方法,让我们有迹可循。让中医变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是中医达到了质的飞跃。那么一旦有了一套理论,我们就要去验证它的正确性。中医的理论在经验医学方面和中医理论的融合方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比如东汉张仲景年代,以伤寒论为例,虽然引入了阴阳十二经的理论,但在寒热温凉的辩证方面是有不足的。或者说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呢,一部伤寒论治遍天下寒症的同时,在治疗热症,瘟疫方面是有缺陷的。后来的一家呢,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不断地引入提高中医理论,在中药方面呢,引入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在辩证方面引入八纲辩证,胃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使中医呢更加完善。而每一部中医理论的完善在背后呢都能看到已经的影子。中医的理论始终以易经的阴阳为基础,在不断的延伸,比如说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中医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的一部中医著作。

我们现在在中医药大学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一本白话本儿的黄帝内经。所以中医理论出自于易经是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呢,才有了前面提到的这句话,医者意言。关于医者意也之外,还有一句话,医者意也。这个意指的是意识的意。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一个医生治病不是简单的治疗好机体的疾病就好了,还有很多心理的病,这就是我们之前一再强调的新的作用本身的作用。心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疾病,是因为五脏六腑之间先天精气的不足和有余的差别。

而不管是在中医还是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身心是一体的,修身就是修心。反过来,修心就是修身,这两方面只是侧重点不同,而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呢,心理变化同样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比如说,喜悦可以使人容光焕发,悲伤和愤怒可以伤肝伤肾这些内容吗?我们在之前呢都讲过,愿意学习的朋友可以听我们之前的课程,这里呢就一带而过了。在**呢,有一个公案,顺治皇帝问御林国师,什么是解脱?岳林国师反问,是谁绑了你?顺治皇帝又问,什么是清净?玉林国师反问,是谁污了你?那么,玉林国师的反问是在告诉我们,一切不能解脱的,都在于内心的情绪,一切不能清净的,都在于内心的思虑。一切不能释怀的,都是我们这一颗充满焦虑的内心。因此呢,一切染物都在于内心,一切解脱和亲近也都在于自信,又何必四处去问,四处去求呢?去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就够了。

这就是**和中医和易经的不同。**呢?以心印心,以心衣心。中医则以药医身,以药医心。易经则是告诉你,世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是必然的,而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规律。那么讲到这里呢,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基本讲完了。另外说明一下关于漫谈中医与易经的关系,这篇文章还没有讲完,下一篇我们接着讲。文章的题目叫做老中医教你走好运的秘密,欢迎大家期待,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发布时间:2024-02-06 11: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