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0064. 《富人的逻辑》: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保有财富

班门弄斧小莫哥浏览:72

欢迎来到知识博物馆,您身边的知识分享观。一说到投资挣钱,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股票市场。不过,在2012年,德国学者施马伦布洛克对472名拥有200万欧元以上资产的富豪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4%的受访者认为股票是他们主要的财富来源通过此项研究,我们发现,一般人和有钱人在创造财富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富人的逻辑中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一般人喜欢在股票市场上寻求致富的机遇,喜欢多样化的投资,并且总以为企业家是最有冒险精神的人。而富人的逻辑往往恰恰相反,他们之所以能获得财务自由,是因为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认知逻辑。所谓的财务自由,就是指通过投资等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动的工作。本书由德国知名报刊世界报的资深编辑雷纳奇特尔曼撰写,他是个聪明人,利用报纸的平台在房地产行业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也学会了一些生意上的技巧之后,雷纳创办了一家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通信咨询公司,如今已经成为德国业界的知名企业。奇特尔曼总共写了十七本书,最有影响的著作是敢于不同成功人是和你我之分。在简单地介绍了本书的作者何背景之后,接下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三个要点,一是要让我们明白,如果只将财富与一大笔收入相提并论。就不可能获得财务自由。第二个要点,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有钱人,就得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财富不断的升值。

第三点,想成为拥有财富的人应该具备的五个特质。首先讲一下为什么有了大笔的钱并不意味着富有,因为作者觉得金钱的流失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要快得多。如果不懂理财,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会被掏空。让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在美国,有一位名叫戴维里艾德华兹的失业人士,在2001年中了2700万美金的彩票。戴维在一夜之间变得富有。他买了别墅,买了汽车,买了收藏品,买了私人飞机,还买了毒品。仅仅一年,他就花费了1200万。不久之后,他把钱都花完了。

银行没收了他的财产,并将他扔进了一个仓库。最终,他在孤独中死去。其实,像他这种一夜暴富然后一穷二白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不仅是他这种普通人,就连那些明星也是如此。就拿美国天后惠特尼休斯顿来说,他在2012年去世的时候负债高达400万美元。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中了大奖的人,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们的处境甚至还不如中了大奖之钱。因为他们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有了这些钱,他们就可以永远过上舒适的生活。作家齐特尔曼在他的著作中做了一个计算,他算出一个德国人如果什么都不干,光靠存款获取利息,那么需要多少存款才能达到2014年的人均净收入2.4万欧元?这个答案是80万欧元的存款,而且还是在利率很高的情况下。

同时这个国家不能通胀,也不能让这些货币贬值。这就意味着,拥有一大笔财富并不代表他就是有钱人。其实,守住财富比赚钱更难,哪怕你有100万,一千万甚至一个亿,你要是不懂理财,最后也是要被掏空的,金钱的流失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要快得多。一般人一旦有了钱,就会大手大脚的花钱,根本不会去想投资,就算去做也是盲目的。2001年,一位名叫金克舍尔塔纳的奥地利仓库管理员收到了超过70万欧元的奖金。当时,一位来自奥地利的著名保险公司的金融顾问向他提出,可以帮助他进行一项稳定的投资,让他的资产翻一番。舍尔塔纳为此投入了超过50万欧元的资金,而他的顾问却没有这个能力。他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了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上。

这十年来,舍尔塔纳的所有资金全部被掏空,而且还背负了十几万欧元的债务。很多人和舍尔塔纳一样,都相信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的理财顾问,但是奇特尔曼认为,大部分的咨询师都是单纯的销售员。他们的工作就是为银行,核保险公司赚取收入,而不是从客户的角度去做。因此,虽然将资金托付给他们更方便,但是你也同时放弃了对自己的投资负责,从而降低了成功的几率。有钱人不会花太多的钱,也不会将自己的投资托付给其他人,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投资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让自己能够继续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富人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所拥有的钱有多少,远不如用这些钱去做什么重要,这也是富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别。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要点。有一大笔钱不等于富有,让自己的钱继续升值,让自己继续自由自在,这就是真正的有钱人。

要想获得更多的财富,就必须克服五个误区。第一种,认识上的三误区也是经常听说的一句话,鸡蛋不能放在一只篮子里。这意味着我们要尽量分散资金,例如购买多种股票或投资于不同的房地产。他牵涉到了一种由经济学家马科维茨于1950年代提出的投资组合学说。该理论指出,只要合理的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可以使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并获得一定的回报。如果两者间的联系愈少,则此类投资组合的风险愈低。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说到有钱人,那就说不通了。奇特尔曼相信,多样化的投资会妨碍财富的增长,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的确可以避免错误的投资决策。但是它只能减少我们的失误,而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价值。

十五年前,希特尔曼自己就已经决定在柏林楼市上进行投资,如今它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两位数。如果他一开始就选择了多元化,只够买一种资产,那么他的收益也就是百分之几。我们若不多元化,怎么能像作家一样精确地进行投资?奇特尔曼相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的了解所要投资的市场。从市场上得到的消息往往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也不清楚他们最后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比如,当美国政府宣布失业人数增加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消息,因为失业人数的增加意味着美国的经济状况更加糟糕。股票市场也会受到影响。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将会下调利率,从而推动股票市场的上涨。许多在投资市场上的交易都会发生,因为总是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在购买,有些人在出售。但是不管怎么说,最后只有一个人能预测到正确的结果,并且从中受益。

所以,只要你对市场有充分的认识,你就会变得更好。第二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都相信市场的波动性较小就是风险较小。简单来说,市场的波动是指收益的变动,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马科维茨所说的,波动率越低,风险也就越小。但是这种理论也有问题。另外一位经济学家迈克尔开普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假设某只股票在头一个月内涨幅为10%。

第二个月为百分之五,第三个月为百分之十五。与此同时,其他公司的股价也在一个月内下滑了15%。根据波动理论,当一只股票具有较高的波动率,而另一只股票的波动率始终保持在15%。择前者的风险要高于后者,但是第一只股票的股价却在不断地上涨,三个月后,它的利润已经达到了32.8%。而另一只股票虽然波动性很强,但却在不断的下跌,三个月的时间里,它的股价已经下跌了38.6%本例表明。波动性较弱并不等于风险较小。第三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都相信要尽可能的在本土进行投资。

在进行投资时,我们通常会把奇特尔曼称作本土偏好。一份2014年的调查显示,德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房产中有六成多位于德国境内,而亚太地区仅占1.4%。尽管亚太地区的发展情况要好于德国,投资流程也非常简单,但大部分德国投资者对此并不感兴趣。不仅德国人如此,很多调查也表明,像英国,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投资者普遍相信他们本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比其他国家的股票更好奇。特尔曼表示,本地偏好将会忽略国外盈利的市场,使投资者失去了潜在的利润。这本书中的数据表明,在不同的投资环境下,本地投资者可能会失去百分之一点四八至百分之九点七九的潜在收益。

如果是长期的,巨额的投入,那么这种比例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什么权威的研究可以表明为什么会有本地的偏爱。德国的一些研究人员相信,国家的骄傲也许是其中一个因素,因为他们发现,随着国家的爱国热情越来越高,在国外的投资也会越来越少。本地偏好是一种情绪上的偏差,它阻碍了我们的投资决策。奇特尔曼相信,在一个熟悉的市场中,我们不应该以为自己所了解的是一个更加安全的市场。第四种认识上的错误,就是把以往的市场资料当作将来的投资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后视镜视角。为什么较后视镜视角呢?开车时市值是前方的,我们通过前车窗来观察接下来的道路。从后视镜中只能看见已经开过来的路。

德国的股市在1998年尤其出色,股指突破了5000点,德国人也跟着买了很多股票。那年他们投资了353亿欧元的股票,比两年前的13亿欧元要多得多。此后,该股继续攀升,直至2002年3月暴跌。在随后的两年中,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在最高点进场的投资者,他们的资本至少损失了2/3。德国的股票在2003年再次复苏,并且在2008年再次上升。在2002年的低迷期,购买股票的人,他们的收益至少翻了一番。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曾对全球股票市场进行了五年的研究,他发现,在五年的涨势过后,有2/3的股票连续五年下滑。

在过去五年中,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最大,94%的股票在随后五年内上涨122%。如此巨大的变动表明,根据股票市场最近一段时期的走势做出购买和卖出的决定是非常冒险的。但是德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两次跌势,大部分投资者都是如此。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有一种从众心理,这就会使人不愿与周围大部分人的观点发生冲突,而这种顺其自然,服从集体意志的行为是股票市场上最常见的小投资者。也是最大的阻碍。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许多人总是认为他们可以在股市中击败大部分的人。

奇特尔曼的重点就是股票市场。2012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德国70%的私人投资者都觉得他们的投资比一般人要好。但是他们的回报却不能证明这一点。以前有过一次对峙头子的试验,在掷头子前,人们总会把大的赌注压在摇头子之前,但是在摇头子后但还没有公布点数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赌注压得小很多。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可以用自己的实力来改变事情的概率,在头子被摇出来之前就已经是随机的了。如果头子不亮出来,大家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点数不受影响。科学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作控制错觉,它使许多投资者对他们在股票市场中创造财富的机会估计过高。奇特尔曼表示,95%的投资者都是专业的交易者,他们通过对股票市场的研究来维持生计。并拥有一个很好的体系。对于散户来说,这种体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短期内的。

奇特尔曼认为,要摆脱对股票市场的掌控幻觉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一种游历西斯战略。在希腊传说中,游历西斯在航行途中路过一座岛屿时,他看到了一位会唱歌的女巫,他能将船员带到危险的地方。于是,尤利西斯将自己牢牢地捆在了船舷上,即使听到了那歌声,他也无法移动分毫。而尤利西斯战略则是一种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通过每月一笔固定金额的资金投入到股票市场中进行长期投资。这就相当于将自己绑在了一根桅杆上。在此,我们简单地回顾第二个要点,即要使财富增值,要避免五大错误。

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的避免分散选择,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预测。第二点就是不要以为低波动率的投资风险就会降低。第三点是要摒弃本土偏好的成见,以更宽广的视角进行投资。第四点是要避免投资于后视镜角度,而不必将过往的资料当作将来的投资。第五点,在股票市场上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投资水准,要防止有一种控制幻觉。最后,我要说的是,你要拥有五种类型的财富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瑞士银行与普华永道于2015年共同发起了一项调查,发现全球大部分富豪的财富并非来自于遗产。而是来自于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和投资。

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呢?奇特尔曼相信,最关键的是要有更多的开放思想。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觉得尝试新的经验就是一种冒险。但是60%以上的德国创业者愿意尝试不同的新经验,对创业者来说,无所作为是一种风险,因为他会失去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巴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自我效能的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处理困难情况的自信。德国学者劳赫和费雷泽的调查显示,成功的创业者通常比别人更有效率,而且在情况愈复杂的情况下,他们更有信心。第二点是一种审慎的经营。

人们往往会将风险与赌博混为一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我们刚才谈到创业家的成功,实际上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包括减少风险的方法。特曼生命周期研究60年来的跟踪调查显示,严格程度的得分是创业者成功的必要条件。奇特尔曼认为,要开始一项事业,必须要有一个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千万别忽略了目前的工作。那些没有做好正式工作的人,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事业而破产,他现在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公司要投入多少资金。很可能会超出他的预期。

创业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意外,你不能一成不变地制定一个企业的计划,不然的话,你的公司早晚都会倒闭。第三点是要坦诚。人们一直以为有钱人靠着不正当的方式发家致富,而他们却因过于老实而无法致富。这一观点源于一种错误的认识,人们认为商业活动是一个零和博弈,有人赚钱,就有人蒙受损失。但是奇特尔曼表示,建立稳固的业务关系应当是双赢的。巴菲特曾经买过一个家具店,老板告诉他这家店的价值是4000万美元。

第二天,他没有核对账目,就将这张支票寄了出去。老板大吃一惊,但是巴菲特表示,他相信老板甚至超过了他的会计师。在他看来,这家店就是物有所值。巴菲特也曾说,雇佣员工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诚实,智慧,核,精力三个方面,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诚信。员工不老实,他们的智慧,核精力就会把生意搞砸。第四点则是节俭。通常有钱人都喜欢奢华的生活,但美国和德国的一些调查表明,大部分有钱人都不愿意炫耀性消费。

他们习惯把穿坏了的鞋拿去修,或者为了长途电话费而更换运营商。原因在于,那些富有的成功人士对他们的财产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他们的支出。最后一个特质是设定财务目标,想要赚取100万。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吗?如果你认为是,那么你在创造财富的道路上就会失败。研究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创业者为公司设立的目标越高,其未来的成长性也就越高。要获得财务自由,首先要了解要达到的目标和为何要达到。奇特尔曼提出了一项建议,那就是要在未来十年内完成你的财务目标。他相信,人们往往过高估计他们一年能完成的事情,同时也常常过分的低估他们十年内的成就。美国学者科尔文和其他学者于2008年提出的数据显示,许多重大的成就都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所以十年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也是恰到好处。在制定了十年的目标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更小的目标,并在每年的时间里努力去完成。如果你要在十年内赚100万,那你就不可能一年赚到10万。相反,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赚得很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收入会成倍的增加。因此你可以根据这个比例为每个阶段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奇特尔曼相信,目前的经济形势反映了当下的思想,如果我们不去做,并且老是担心失败,就无法获得财富。到这里,富人的逻辑这本书的精华就为大家解读完了。喜欢我们的内容,请长按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发布时间:2024-03-31 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