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阅读>

【古人的小日子】 02 古人是如何洁面沐浴的?

简夫人77浏览:1.8万

欢迎您收听中国人的雅致生活,古人的小日子作者,王建南演播,简夫人由喜马拉雅诚意出品第二集古人是如何截面沐浴的?在这一集里面,咱们来说说古人的洁面和沐浴。洁面呢,是清洁肌肤的第一步,也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先秦时期的人们洁面用的是温热的淘米水,他们利用其中的碱性成分洗去污垢,这恐怕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清洁用品了。再后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洁面用品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了,世人贵族们所必备的东西,里面早痘就是最考究的一种。澡啊,就是洗澡的澡。痘就是黄痘的痘。在宋代以前洗脸净手,洗身子的时候啊,没有成团的肥皂,而是用的枣豆早痘啊。它是一种粉剂,用豆子的粉,掺了一些同样磨成细粉状态的草药香料制成的。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香料大发现时代,各种西方的,南方的香料到达中原,让贵族生活面貌一新。早豆的最大特点,豆面等天然去污原料与珍贵的香料混合到一起,散发出非常优雅的香气。因此啊,这样一种卫生用品的产生,显然与两汉以来外来香料贸易的繁盛有关。早痘呢?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全能的化妆品了,你可以用它来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总而言之,一切的污渍,油脂藻豆全都能搞定。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一方中写道,衣香早豆,世人贵圣皆是索要。意思是说啊,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国戚,早斗呢,都是他们的居家必备。在千金一方中介绍的枣豆配方啊,往往奢侈的吓人。比如其中有最夸张的一例,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如粉,珍珠,玉蟹,熟水花,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薯,葵花,旋覆花各四两,麝香一珠,上十一七味。倒珠花,别倒珠香,珍珠玉蟹别盐作粉,和合大豆末七合。言之,千遍觅处勿限。常用洗手面做妆100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

像这样奢侈的早痘呢,在古代其实也不多见,不过一般富贵人家使用的早豆汁,中餐有名贵的香料却是非常普遍的。按照当时唐代的风俗啊,逢到腊日,也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皇帝要赏赐臣下面汁,枣豆等护肤用品。地方上也可以将枣豆进贡给皇家贵族。现代医学家发现,早度的配料都是食材,吃到肚子里溶解脂肪的功效就像用肥皂去污,又干净又彻底。对于这个说法,我个人倒是有点儿存疑。说完截面啊,咱们再来说说沐浴。其实啊,古代人比我们想象中要卫生得多,秦汉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了,以至于当时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牧。休就是休息的休。沐呢就是沐浴的沐。

当时汉代的皇帝呢,每隔五天给官吏放假一天,让他们回家去洗澡换衣,并且作为法定的假日被固定下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为理由而制定的假日,足见汉代是非常重视仪容和体肤的整洁的。然后到了唐代五日,巨牧才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做修换。这个换呢,就是三点水加一个完整的丸,大概是因为十天一换的缘故吧,换字儿又有了一个计时的意义,也就是一换为十天。在当时啊,古人一般是用椅子,澡豆来沐浴洗澡的。早豆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后来人们又在早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他们在研磨出夷子的时候啊,加入砂糖,又以草木灰代替豆粉,并且加入融化后的猪油,混合均匀之后呢,压制成球状或者块状,这就是椅子了。到底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椅子去购,至今没有人迟到,但是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猪油在40度左右融化,而猪胰脏呢,此时发挥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将猪油分解为高级脂肪酸。

这些脂肪酸与随后加入的草木灰的碱性发生藻化反应,生成了脂肪酸。藻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洗涤能力,而且能够滋润皮肤。所以啊,它算是当时一种非常优质的洗涤剂了。在唐朝的时候啊,夷子还先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椅子呢,被称为面药和口脂,可以用来涂脸和嘴。当时的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一些高档的椅子。诗人杜甫曾经有一首诗叫腊日,里面这样说道,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缨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说完夷子,咱们再说回沐浴。沐浴就是今天咱们通常所说的洗澡,包括洗头洗身,洗手洗脚。然而在古人呢,却分得非常的细。东汉的许慎说文解字中说,木着发眼玉洒身,眼洗洒,足也早洒,手也。这里的洒呀,是洒水的洒。

所谓浊洒,就是洗的意思。这样看来啊,古代的沐浴和今天的洗澡,在意义上其实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只有把许慎对沐浴,洗澡的解释合起来,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今天的洗澡。在远古时代的人们,当时如果想沐浴的话,只有去河里洗一洗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养成了沐浴的生活习惯。至实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沐浴的记载了。

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的礼仪逐渐形成了定规。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非常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的看作是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其为非常隆重的礼仪。比如在祭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以表示内心的捷径和虔诚,称之为戒,也称为斋戒。在当时啊,沐浴与人们生活的行为规范是非常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居家过日子,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更衣。作为夫妇之礼呢,则有不敢共碧玉,意思就是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所谓外内不共,景不共。碧玉在家庭里呢,还有尊老的礼节。礼节规定啊,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

在这期间,父母脸上如果脏了,要烧淘米水为父母洗干净。脚脏了则用温水喂父母洗干净。在诞生的礼仪中,沐浴也很重要。如果一国的太子出生,那么大臣和夫人们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见国君。在往来礼节中,沐浴也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主人接待来客,要满足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丰盛的食物招待来宾,来宾不用拜谢。

但是呢,要在沐浴之后再救食,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在先秦的时候啊,沐浴礼仪的形成非常的完备,不仅仅说明沐浴在当时已经深入到古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说明,注重沐浴是中国人的古老传统之一。沐浴礼仪作为定制为世人所遵循,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了。那么古人们一般是在什么地方沐浴的呢?跟咱们今天一样,他们也有专门的御史。在我国近代啊,就已经有玉石之称了,北魏称为玉堂,历史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浴室啊。当推东晋人石虎的蛟龙池。什么是蛟龙池呢?这个池子用玉石漆成,用琥珀做水罐,用邹砂袋装香料泡入水中。

为了维持池水的恒温,冬天会用碳水烧红的铜笼不断地更换投入水中,所以才叫做蛟龙池,又叫蜻蜓浴室。到了唐代,遇事已经相当的普及了。当时长安的武德门,朱雀门一带还出现了浴室店院一条街,上至天子,皇妃,下级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唐代诗人罗叶有诗云,一条春水树,梅台几绕玄宗玉殿回。诗中所描绘的就是皇帝沐浴的情景。白居易那首著名的长恨歌中,更有千古名句,春寒次遇滑清池,温泉水滑喜凝脂,事而扶起娇无力使事心诚恩则使。描写的就是风雨美艳的杨贵妃在临潼的温泉宫,也就是唐玄宗朝赐杨贵妃的澡堂华清池沐浴的场景了。到了宋代,浴室已经很普遍了。红脉的移间志所载,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早遇的房间鸡肋。

编中云,东京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禁用煤炭送人享用热水泡澡的机会很多呀。范成大的梅普还说,临安的卖花者呀。将刚摘下来还没开花的梅汁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的蒸汽熏蒸处理,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放。算是一种对浴室的利用升华了。在宋代,公共浴室被称为香水行,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商业性质的场所了。当时香水行的显著特点是挂一个壶在门上。江湖呢?作为浴室的广告标记,马可波罗游记告诉我们,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遇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洗冷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马可波罗还记下了,在当时的杭州啊,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这一良好缝隙。普通式艳姐则一丝不苟地展现了一幅元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的公共浴池除了洗澡之外,还可以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这拳头下来呀,一共是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的老百姓还是有这种承受能力的。他们洗澡的程序是到里间的汤池里洗一会儿,再到第二间房子里睡一觉,然后又去洗一洗,然后出课位歇一会儿,梳瓜头修脚,量完了身,然后穿衣服,吃几盏避风酒,精神别样有。

这其实已经不逊于陷在东北的豪华澡堂子了。宋元时代,公共浴堂已经非常普及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些文人士大夫还约定一起到公共浴堂去沐浴。据说呀,北宋的王安石,他不爱洗澡,身上长虱子,在历史上那是出了名的。王安石在年少时花大量的时间在看书,学习上面,基本上数月不洗澡,不换衣服,因为经常不洗,脸上黑乎乎的,家里人还以为得了什么怪病呢,就请了大夫来治病,结论是非常健康,就是没洗脸的缘故。当了瓜之后呢,王安石依然是蓬头垢面,满身汗臭。有一次他去面圣,胡子里竟然跑出了一只狮子。皇上看到后就笑起来,说,啊,介甫啊,你的宠物可跑到你的胡子上了。

旁边的大臣也忍不住笑起来,可王安石却淡定地叫人把狮子抓出来。还有大臣调侃他说,这可是面过圣上的狮子,可不能杀死喽。王安石面对那么多人的嘲笑,还是我行我素,依旧不洗澡。而他的联姻好友吴冲却对沐浴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养成了经常沐浴的良好习惯。为了改变王安石不好沐浴的不良习惯,吴冲与王安石,韩维三个人相约每一两月一起去公共浴堂沐浴。更换新衣。

在这种约束下呢,王安石不得不去沐浴,出狱后也得换新衣,这让他一改陋习,个人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与王安石同一个朝代的苏轼呢,却非常的喜欢上公共浴堂沐浴。有一年,他在公共浴堂沐浴之后,身心畅快,诗性大发,专门写了两首如梦令词来记述他沐浴的感受。其一,水垢何曾相授?细看两句,无有寄予开背。人见日劳军挥肘轻手轻手,居室本来无垢。其二,自敬方能敬笔。

我自汗流雅气,寄予早育人,且供肉身游戏。旦喜旦喜,复为人间一切。这两首词啊,不仅写得非常的诙谐,还披露了在当时的浴室中已经有擦背,开身,按摩等服务项目的情况了。到了明代,民间的公共浴室已经非常的普遍了,一般是用白条石砌成,而且池与池相通,池下面放置漱口大锅,水烧沸后,有专门的人将冷热水搅动调温,所以御史又被称为混堂。这个混就是混合的混水温还分为热,温,凉三种,方便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人目语。到了清代,御史的门前改为悬挂灯笼,其两边有金鸡未唱汤鲜热,旭日东升客满堂之类的连语。

清末民国初期,有些大城市将混堂改名为御史,里面附有搓背,修脚,剃头等服务设施,设施日渐完善,除了池浴,淋浴,盆浴之外,有的还设有蒸汽浴,甚至还出现了专为妇女服务的女子浴室。到了今天说到沐浴啊,南方的朋友们真的要去东北体验一下那边的澡堂子文化,保证您呐,进去了就不想出来,因为实在是太舒服了。亲爱的,听友们说到这儿,咱们这集关于古人截面沐浴的内容就全部说完了,下一集呢,咱们接着说说古人的梳头,一起期待吧。本集播讲完毕,感谢订阅收听,咱们下集再见。嗯。

发布时间:2024-05-06 15: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