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篇)尊严与分寸,挑战与和解

2023-06-18 09:55:5713:02 32.7万
声音简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今天是讲尊严与分寸,挑战与和解。孟子喜欢讲大丈夫,讲大丈夫也好,讲君子也好,讲仕也好,讲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是讲人也好,他们都强调一个精英的尊严。


有一个故事挺好玩,说是孟子看来有相当的名气了。到了齐国,齐王就给他传话,说,本来我要去看望您的,但是我这受了点寒,有点小感冒,怕受风。但是明天我要上朝了,上朝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到我这来一下,给我上个朝,咱们也就见了面了。


孟子一听,什么?原来想看我,现在您感冒了,对不起,我有点小感冒,他完全学了齐王的这个话,所以我也不能够到朝廷上去了。可是第二天,他不但没感冒,他出去了,去拜望东郭先生去了,他成心表示,你不来看我,我也不去看你,对不起不伺候。公孙丑,他的学生就问,说你看你头一天说你有病,今天你又出门,这不是不合适吗?孟子说有什么不合适的,昨天有病今儿好了。


可是这个齐王听说孟子有病,马上派了医生来看望孟子,来了以后住在他这的叫孟仲子。孟仲子对医生说,他原来一直有病,所以他说他去不了,今天稍微好一点,他是可能是要到朝廷上去。但是他还有别的事儿,到底去的成去不成,我还没有把握,不敢说准。


于是齐王听说了,又派人路上堵着他,来了以后就请他上朝。孟子一听,本来要上东郭先生那边去,一看这个就改了,去另外一个人的地方躲了,他就是不去,他较这个劲。而且他还发挥一种理论,就是说在朝廷级别最重要,在我们乡下到我们老家年龄最重要,谁年长谁是老大。真正治理起国家来,德行最重要,你的品德,你的学问才最重要。那么你齐王在朝廷上你是老大,你占一面,我还占两面,我又是年龄也高,德行又好。所以不是随随便便,你就一叫我就去,这是做不到的。


这个地方我觉得孟子甚至有点好笑,但是孟子说,我到了那是要给他讲仁义之道,就说明我对他的最大尊敬。其他人都不讲仁义之道那才是对君王不尊敬的,他有这么一个理论。反正孟子强调作为一个精英,要有一定的尊严,要有一定的自信。


孟子里边还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给人印象太深刻了,太有意思了。简单的说一下,说孔子在鲁国当司寇,当过不小的官了,但是他得不到真正的信任和依靠。有一次他去主持一个祭祀,就祭祀需要有一种做好了的熟肉来祭祀,结果那个肉没送来。于是孔子连戴在脑袋上的专门瑞祭祀用的帽子都没有摘下来,还带着那个帽子就宣布他辞职了,既然又让我做祭祀,又不送肉来,我辞职了。


别人还有一种议论,说这孔子脾气太急了,肉没来,你等一会或者你说一声,说请把那个肉送过来就完了。哪至于帽子还没有抬起来,先辞职。可孟子那是这么分析,他说孔子在鲁国当了一段时期的官了,他发现他的治国之道,他的为政以德,他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的一些理念都得不到实现。那鲁王脑子就没往这方面想,心没往这方面使,所以他想走,他一直就想走了。


但是有两件事,孔子要避免,一个他不是一个轻率的人,说是脾气一不对,一跺脚,我走人了,并不是那种人。我还得找这一个理由走,我不是一个轻率的、不讲规矩的一个人,我还得规规矩矩。第二,我又不想把这个理由闹得太大,不把他说成是我跟鲁王政见不同,理念不同走的,那么走了,就把这事闹大了。


鲁国是我的故乡,而且在这我还得到了相当的重用,官职封的也不小。我就是不想干了,我也别弄成一个,咱们俩政见不同,用现在的话好,我成了不同政见者了我走了。不是,我不是不同政见者,是我个人为一件小事,我火上来了,我走了,变成了我的个人的一个过错,而不造成我和鲁国的君王之间的一个政见的矛盾,所以走也不要把它弄得太大。


孔子的这个做法,而且孟子的解说有新意,对这件事情其他的一些书上,包括《史记》上也都有记载,但是没有像孟子这样来分析孔子的用意的。而且孟子说孔子人家是圣人,他做的事情你们故不识也,你们哪懂得了孔子的心思,孔子是有分寸感的人,即使意见不一致也不想把它搞大。


那么更能够说明孟子的,是齐宣王有一次跟孟子谈话。孟子就说到,你对卿大夫就是邦国比较高的官,你对他们有什么区别对待吗?你有什么掌握吗?齐宣公就问,同样是卿大夫,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吗?孟子说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和您血统一致,是有亲戚关系的,有这样的大臣。也有异姓之卿,也有外来的,跟您并没有其他关系的这样的大臣。


齐宣王又问说,请问这贵戚之卿有什么特点?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如果国王有大的过错,就要很严正的提出不同的意见。“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反复给进谏了好几次,他也不听,把他换掉,孟思这个话可是了不得了,这话可是碰到最不能碰的地方了。“王勃然变乎色”,那个君王一听就火了,脸色都变了。顺便说一下,朱元璋后来看孟子的时候,看到这一段还有批示,说这个说的不对,不能这么随便说话。可见孟子在这个地方算是牛了一把,算是向君王的权势有所挑战。


孟子一看,那君王的脸色变了,然后孟子就说,您听了我的话,不要感觉到很奇怪,是因为您问到这个问题了。您说贵戚,亲戚的戚,这种跟我同宗同亲戚的这样的人做了卿相,应该怎么样看待?他们会怎么样?我才不得不照实来回答。


听着这个话,齐宣王气稍微顺了一点,神色稍微安定了一下,然后又问说,异姓之卿,如果不是我宗族的,跟我没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样的人也当了大官,那么他们怎么办?这个孟子说,他们认为君王有过错,你就提意见,又当谏官,你就要敢于进谏,敢于给君王提出不同的意见,“反覆之而不听”,反复的讲了半天,君王不想听你们的,“则去”,那么这样的异姓之卿,非血缘关系的臣子,您就走人,这话说的好。


孟子一上来说得很厉害,但最后说不行就走人,有点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恰到好处。并不是要和权势挑战到底,也不是随便哪个大臣都可以换君王,除非是你本族、本家,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那才会有那种可能。这里头还有一句没说的话,就是你用人,尤其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你要慎重。这些人对于王室来说,对于君王来说他有一种危险,他们是有可能换人的,请注意。恰恰你用异姓跟你不是一个姓,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可靠一点,这样的人他跟你意见不一致了,他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走人。


好,我们就讲到这里,让我们也提一个问题,一个人在保持自己的尊严的同时,怎么样又能够尽量的达成和社会上的主流的见解,乃至于和权势的一定的调和,实现某种和解,实现恰到好处,实现有分寸感。今天就讲到这,再见。

【原文】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孟子·万章下》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不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性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1515899kzes

王老是当今的大儒,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

小平平111

受益匪浅

诗词贝贝

真的好喜欢您!声音好听,内容有智慧。很像爷爷的声音。

猜你喜欢
孟子——与尽心篇

南先生的讲论,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切态度又平易近人,以平常心讲平常事说大白话,于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学子的精神、心智,可谓回归儒学之本真。

by:铃铛abc

《孟子》七篇

林语堂说:“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因为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王蒙说:“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得多。”

by:后语读蒙学

孟子 尽心篇

南师《孟子》系列讲座之一,《尽心篇》是《孟子》的完结篇,被南师视为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孟子“在讲完外用之道以后,讲传心的心法”,故尤加重视。全篇以“尽心”...

by:菩提雅舍

《孟子》梁惠王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

by:大豆油条

孟子

《孟子》

by:读书的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