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养生主04—养生,以不完满而完满

2018-09-18 14:37:34 1682
声音简介

庄子·养生主04—养生,以不完满而完满


本期讲学原文文本: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养生主》



本期讲学录音整理:


每周五能跟不同地方的人共同学习,这是我最大快乐的地方。上次我们把庖丁解牛基本讲完,我记得还有最后两句,我们需要重申一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这句话大家要非常慎重,治学如果不是单纯地外在去学知识和技术,如果是为明道修身而学,一定须臾不要离开自己,不可以置身事外去看。一个修身者、明道者,一定不是个外在的观察者。之所以今天很多聪明人仿佛读不懂圣人书,或者说从圣人书那儿很难最大限度的受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置身书外,他置身事外,他以为是看电影,他只想做一个分析者,他不愿做一个参与者。治学一定是拿命参与的,此所谓“诚”!


比如,我们看这句话“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此“刀刃”就不是手里面拎的那把刀了,刀刃何在?读书人,你即是那个刀刃。我们日常只要活着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结、各种各样的烦恼,我们是动用我们的“心刃”、“心刀”来解决问题的,而心刃、心刀大多数人是用不好的。所以,俗人最多的是说我跟你拼了,叫“死磕”。这种死磕的人即是族庖,一件事不管干成干不成,却把自己干废了。如何才能一生遇事无数,可以解决各种烦恼,而刀刃不伤,这本身是修行。


庖丁为啥叫“丁”?丁,主火,心火也,主光明,主文明,主温暖。虽然我不主张过分强力地去解读名相,但是庄子给这个人起名叫“庖丁”是有所隐喻的。要注意这一段最后的一问实际是问我们所有人的,或者说是文惠君的一叹,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我们要问诸位,你得闻庖丁之言了吗?或者说天下又有几人真正的有耳朵能得闻庖丁之言?阿难转述佛经的时候都是“如是我闻”,我们到底听到了什么?


“彼节者有间”,任何事情都是有下手的地方的;“刀刃者无厚”,只要诚意、用真心,就不会有杂念,不会有杂念就不会有厚度,这是心的纯然状态,空空如也,此谓“刀刃者无厚”。所以,无论多难的事,为空空如也之心可以长驱直入,可以直取,那烦恼就“如土委地”。


自古以来,中国人用一个字叫“化”,这“化”就不是死磕,所谓化性、化人、化民、春风化雨,也就是说烦恼和菩提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是一体的转换,磨难和幸福也是一个东西的转换。圣魔不是两个东西的交战,一个自认为自己有正义的人,他越是怨气大,越是要举起刀对所谓恶的杀戮,那恶的力量就会越大,没有胜者。庄子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里庄子用了一个词形容人世间或者说宇宙间万类之间互相生杀的恐怖现状——“物类相召”,一切轮回皆因“物类相召”。你这念一起立即就会派生出对立的东西出来,就像人看到镜子里有一个凶恶的头像,你把镜子打碎了,你尽管看不到那凶恶的头像在了,那凶恶的人依然在。我们所有使的力不是改变镜子里的那个人的状态,而是从自己这儿改变,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改变了,这就是“物类相召”,这就是所谓没有外在的敌人。之所以你的敌人强大,你的敌人魔性厉害,你这边同样,那不过是个“相”,互为“相”。


那么,这一句“无厚入有间”,它不是一个技术活,这里面容不下一丝伎俩。这里面只有对自我深层地切磋琢磨、深层地刳心,把自己内心所有有厚度的污垢全部清理干净,这叫不垢不净、无挂无碍。你就是那无厚之人,你就可以进入到有间的人世,你就可以负手从容逍遥于人世间了。能负手从容逍遥于人世间者即是得养生者,这叫“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你就不会觉得人间是地狱,你也不会妄想人间是天堂,你来人间这一遭,人间以万人万事万物帮你磨刀。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新发于硎”就是刚磨出来的刀,庄子遣词造句妙极了,妙得你都不知道怎么赞叹他,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是在帮你磨刀,这叫“新发于硎”。它不是这把刀十几年什么都不碰,与任何事相触发的时候,都是自我的砥砺,都是对你刀刃的打磨,确保它不至于钝了,不至于被黏着的东西给护着了。


“虽然,每至于族”,“至于族”的时候即是人生最大考(验),一切东西都集中过来了,“族”即是簇拥的“簇”。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大考。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什么叫“见其难为”?你得顶门具眼,你得分得清大小利害,所以他不是被动的,不是活死人,他对这个世界有着与天同频率的、同敏锐的觉察,这叫“不出户知天下”,这是顶级的觉察。大智者若愚,不是真的愚蠢。


那么“怵然为戒”的状态是“视为止,行为迟”,他不会积极的,不会躁动,不会慌张。在人世间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器量者从容不迫,老百姓说这叫“满罐子不响”,所谓“河海之大,渊默雷声”。它不像小溪流,水很浅,哗啦啦……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这真是卮言啊,愈是大事,愈是动刀甚微,它不是你狠命拼杀的问题,此谓“得一”。你要知道一切纷扰的背后总有一个结节点,一破而百破。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那问题的来源就在你那最敏锐、最容易让你忽略的内心深处,稍稍拨动心弦即可旋其面目,于是时空立转,系统就重启了,此谓“謋然已解”。有的《庄子》版本里后面有这一句“牛不知己死也”,有的版本里面没有。后来的有些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后来的注篡到原文里的。这句话有不为多,没有不为少,能注这句话的人也是高明极了,真的是“牛不知己死也”。


何谓“牛不知己死”?烦恼已解,烦恼根本不知道烦恼没有了;人生病,病去了,病根本不知道自己死了,人也不觉得少了病有什么损失,此为“解”,全文没有“杀”,只有“解”,解者,解脱也;只有“解”(xie),解(xie)者,卸载也,把所有多余的东西全部卸掉,把所有我们自以为有用,其实都是累赘和垃圾的东西放下,这叫“如土委地”,就像是土块都落到了大地上,该到哪去都到哪去了。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四句话很容易被人解读成:成功以后好像很自满的样子,此谓不察,被文字骗了。世俗意义上的人干了一天的活会很疲惫的,何况杀那么大的一头牛,你若是所谓的庖丁,你还去表演,然后让每一刀都合乎所谓的节拍,当你外在地干这个事的时候,你会把自己累垮的。在这里庖丁干完这个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何谓“为之四顾”?干完这个活,刀没丢、没伤、还在,我们很多人干完这件事以后,人就不在了。什么叫“人就不在了”?——疯了,或者赚钱赚得多疯了,人完全就变形了,或者折本折得多疯了。在修身明道层面上,所过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经历的每一件事情,跟每一个物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集,它都是两不相伤的。人在人世间历练一番之后,若刀还在,说明人还在,人刀不可以有任何一方有损伤。为什么呢?人在刀在,此刀即是你那划破万物、解决万物的心。很多人活着活着刀就不在了,宝刀飞了,只剩下一堆肉,任人宰割,放在人世间的砧板上,享受别人饕餮你的快乐感,你还觉得你为这个世界做了贡献。


我们对于王羲之家族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王羲之家族至少兴盛了三百年,琅琊王氏曾经被称为人类第一豪门。从汉朝末年到唐代,大概百分之七十的宰相出自王家。他家有个传说,当年有个高人曾经赠送一把宝刀给王祥家族,这个宝刀在王家传了三百多年。突然有一天宝刀不见了,王家就衰落了。这样的故事背后,它依然都有隐喻和暗指。王家有这足以应对万事的宝刀,我们在这样的早晨共同听闻宝刀的人,我们要自问我们的宝刀还在吗?而不是嘴里流着哈喇子羡慕别人有宝刀。唯提刀而立,唯提刀者能立,这“立”也是可以跟立身、立人相参的。每人都是豪杰、丈夫,提刀而立者并不是一个杀戮者而是个刳心者。


“为之四顾”不是老盯着自己的胜利成果看,此谓“为之四顾”,这是有事业的。


“为之踌躇满志”,“踌躇满志”何也?“踌躇”即不是亢奋者,“满志”人与宇宙同在,“满”没有哪一个地方是遗漏的。我之前讲过阳明先生在《大学问》开篇就说,人与宇宙万类一体同仁者谓之大人。怎么叫“大”呢?你之外没有宇宙,若你以为山河大地、草木云石跟你不是一体的,你只是一个观察者、旅游者、赞叹者、批评者,那此人即是小人,这世界没有一个人是看客,每个人都是主演。


“善刀而藏之”,从“动刀甚微”到“提刀而立”到“善刀而藏之”,什么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是“德不形者”?无论我们讲“道”还是讲“德”,都不是为了外在的有,没有一个外在的道德可以追逐,也没有所谓的道德可以放在你的心上,让你去显摆或者让你去使用。庄子讲“德不形”,真正有德的人是隐的,他不是隐在这个世界上,而是你根本看不出来他德行的样子。德饱满地藏在这个人的生命体中,藏在天地的万物之中。


“善刀而藏之”,真正对我们性命的善护、对我们良知本性的善护,不是你老是拍胸脯说你有良知,也不是你满世界去宣导你有良知,更不是满世界去说我们都要去做好人,你看我也是好人。你真的要把你的良知看好了,不要随便把它割卖了,这叫“藏”。


遇到事的时候,良知自然会出窍,会帮你“无厚入有间”地处理好这个事情。人没有办法预设事情的来去和有无,你没处躲,该来的都会来,到你这儿都能把它卸载掉。这个卸载并不是逃也不是躲,你无可逃。所有汹涌而来的事到你这儿都化为乌有,因为你有刀,你若无刀,不是事消逝,而是你消逝了,此人就没了。有刀者才有人,把刀藏好了。所有事无论多还是少,无论强还是弱,那都不是事,也就是说人有自我保任的能力,这就是上一节庄子所说的这个时候你就有保身的能力了。


保身者靠什么?不是外在的权力和金钱,而是你有宝刀,你有良知和本性,你有天理和本心。因此,文惠君才有如此的赞叹“善哉”。何以叫“善”?这赞叹也是有讲究的。庖丁解牛这一章是“善”,下一节是“神虽王,不善也”,唯至真至美者才能当得起“善”,“善哉”!一个“善”字里面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盛大美好,也包含着无挂碍的透破,无挂碍的透破即是真,盛大美好即是美。所以,真、美都不失就可以称为“善”了。这是文惠君的赞叹,善啊,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诸位听闻庖丁之言了吗?若如有听闻,我们就可以说你得“养生”了。不要说怎么还没开方子呢?怎么还没说喝绿豆汤呢?此处得“养生”即是有人在,你的人性若“新发于硎”,你那刀刃熠熠生辉,你那刀刃没有卷口。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这是第三小节的两个小故事。从字面本身来看,每个人手里的拿到的注本都会有基本的解释。一个叫公文轩的人看到一个叫右师的人很惊讶,说这是什么人啊?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这样还是后来因为我干得不好遭报应的人祸呢?右师说是天生这样,不是后来,是天生让我独啊。


我们单看这个故事根本不知所云,你不知道庄子写这个小故事是干嘛。历史上很多注家认为这是劝善,说右师这个人好动武,所以才有这样的报应,有这样的报应还不承认,大体上都是从这个方面来讲。


要注意了,“养生主”三个字须臾不可以离,我们不可以抛开“养生主”三个字来看,至少在《养生主》这一篇目中的每一个故事。否则的话,我们就陷入到故事本身之中打妄念。有的人说,我看不出来这一句话里面跟“养生主”有什么关系,这很正常,因为对于大多数好打妄念的人来讲,养生主三个字所呈现出的都是妄想的东西。


我们试着来自我观照一下,读书是用眼睛来看外在的文字来做自我审思的,读书是个内省的过程,此谓缘起性空,这也是“物类相召”。我们眼睛看的是外在的,我们如果眼睛看着,脑袋在朝外飘,那全都是外道了,不知道都飘哪儿去了,一切东西都要让它内收!


公文轩是个人名,右师也是个人名,这两个人名就一文一武了。“公”可以是个姓,也可以是王公的“公”,也可以是豁然大公的“公”。文,是一文者,文者道之华,也是礼。轩,即指车,也指房子,也指士大夫、贵族,轩辕者,有高车华服、峨冠;公文轩可以表“文”。右师,带兵打仗,兵者主右。兵者,知兵的人,不祥者也。公文轩见右师,有点类似后世讲秀才与兵,当然并不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实际上指一个人知文,一个人知武,也是一个阴阳的关系。这背后已经跟养生主有贯通了,即是阴阳之道。


“是何人也”,为什么会有惊讶呢?阴和阳毕竟是有分的,尽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但阴不知阳,阳不知阴。所以,当公文轩见右师的时候会有惊诧感,他发现是异类,尽管是同质。


“恶乎介也”,介,也是两个义,一是独,一是大,这里面都语出双关。


“天与,其人与?”从形象上来说,他看到的是一条腿的右师,为什么一条腿呢?是天意还是人为?我们跟着对话来展开。是天意,非人为。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天生使我一条腿,“人之貌”,人的形貌是天赋予的。有的学者说右师本来两条腿,后来被剁掉一条腿,说明是他命里该的,这叫天使之独,也就是说有的学者认为右师的一条腿被砍掉是天意使然。这种解释,我都觉得稍稍有点坐实了。这背后有个什么样的理在呢?人在这人世间,我们所谓的完人是没有的,每个人只要有人形,他就有了一个他的身份、他的名相,这些既成就他,也制约他。所以,天地化生万物,有的人有人形,有的生命是猫狗,他的生命就在他的壳子里面,来去做他的功课。人以人形做自己的功课,猫以猫形做自己的功课,都有直超的可能。从人世间的分工来看,有人从事文职,有人从事武职,这都已经是偏了。你要知道三百六十行有不偏的吗,此谓有为法,有为法即是有差别,所有的有为法都以无为无差别。


“介”即是走偏,本来是两条腿并行,阴阳并行,忽然一条腿,文武是并行的。这个“介”即是一条腿——执偏,也是我们因偏而得正。佛家有一词语“知偏正”,我们讲“中庸”并不是有中间可以居,恰恰是人人都在偏行上,然后以得正道。这“介”也是独,这独也是见独。人从不正层面上的“独”、“孤单”,到正的层面上的“独”,这叫“唯松柏独也正”,见独和慎独的“正”,这是一种转换,这种转换也是一种救赎,也是每个人因着不完满而完满。这也是每个当下都是你修行大完满的可能。


“天之生是使独也”,这都是双关语,上天生每个人都不是集体的,每个人都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我们不患我们自己的生命不能独,我们却患我们活得孤单,我们老想寻找外在的温暖和热闹,我们老觉得我们能得一知己就好了,你就陷入无尽的外求的烦恼之中。当我们对外在的世界还是感情有索取的时候,你已经启动了“物类相召”的魔盒。你越是向外索取和贪求,你越是寸步难行,你越是成为一个跛腿者,你越不能居正。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每一个诚意于自我生命的人,都该知道你是天而不是人,你要动用的不是你人为的伎俩,你可用的只有你的天理良知。这是一个阴和阳的对话,这是一个左和右的对话。所以,高下相倾,雌雄相应,这些都是我今天说的“物类相召”的一个点。从色相层面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偏的、介的、独的,此缺口处、缺陷处正是你的饱满处,这就是一念之转,这一念之转不是转念头,而是那人还在吗?那刀还在吗?


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如果你总结出我们平时听故事的那种大意,可以说你就白读了,你就完蛋了。人生哪有什么大意可以总结?庄子讲故事不是几个人在那儿扯段子,庄子的故事是开启式的,庄子的故事的重点不在故事,他以故事为假借,我们要在没有故事处得真如。不要说这一段我知道了,他们如何如何跟你一毛的关系都没有,当你以为他们如何如何的时候,你已经没奈何了。庖丁解牛不是为了你跟别人说庄子说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庖丁杀牛,这些都是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的。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这哪里只是泽雉呢,人也如此啊。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我们游走在这个人世间,我们游走在各个城市街道上,我们从这个房子到那个房子,多半都是为了“一啄一饮”啊。


“不蕲畜乎樊中”,什么是“樊中”?那些关在牢房的人有了牢饭吃,这就叫“畜乎樊中”,他再也不需要东奔西走去谈生意了、谋生了,每天狱卒都来给他送饭。


“神虽王,不善也。”泽雉羽毛都很美,当它关在笼子里面跟我们关在监狱里面看起来不一样,尽管本质上没有区别。当鸟成为笼中的宠物鸟的时候,它的吃的、喝的都跟监狱里面的犯人大不相同,但本质上一样。在笼中的鸟尽管被养的好,风吹不着,雨下不着,还有人经常来逗它。当然要看它的命,如果遇到一个虐鸟的人,它就完蛋了。当然我们讲的是正常情况下,这个鸟被养的很好,但“神虽王,不善也”。很多人读到这儿迷糊,说既然又“神”又“王”,怎么会不善呢?这里面依然关乎养生的问题。


我们常常听人说,这个人都活到一百多岁了肯定修得好,肯定有德行,所以今天把修行严重地庸俗化而不是世俗化,是庸俗化!“善”这个字何其大也,你可以把自己保养到活到三百岁看起来都像个十八九岁的,不等于是“善”,不等于生命是个善的存在。颜回二三十岁就走了,不可谓不善。


这“善”也不是外在的善良,生命真正的善大美好,是不可以数数的。有人说蔡京的字写得那么好,为什么那么坏的人能写得那么好?单纯从所谓对空性的体悟,做什么样的恶事,他都无挂碍,有的人真的功夫可以达到这样,他不能叫善。我们今天喜欢用一个词,叫“能量”,那白骨精的能量也大,白骨精也是修行者,三百年的修行才能一堆白骨成精。所有的修行他都一定要以放空为它的法门,一定要无挂碍,做再恶的事,他都无挂碍,他也能一级一级地晋级,类似打游戏。


为啥中土的圣人那么强调“善”这个字?离开善,就没有人性可言,没有人文关怀可言。单向度地讲这个人能量、级别和修行,我们今天大多数修行就进入到这,他就从人性中逐渐剥离出来,就变成“东方不败”式的修行。你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修行,所以很多修法门的人,神通也很厉害,能量级别也很大,但是“不善”二字让他永远不得过关,所以不可以不慎!我们今天见了太多那种孤零零的修行人。当然也不反过去整天喊着“善”,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孔子也不单纯地去讲善。


这里面的“善”是本来之状,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孟子已经把这个东西界定了,这种界定就会有反弹。所以,孟子的同门荀子就反弹“人之初,性本恶”。庄子并不是要数数焉地去讲善,在这里这六个字充满着这种透破的功夫的。


“神虽王,不善也”,是整体式的,不是分离式的,一个真正有修为者,一定是个慈悲者。不着善,却有善行,孟子说,非行仁义,以仁义行。不是外在地要去行仁义,不是天天跟自己说,我要成为一个仁义的人,此谓“善”。每天喊着行仁义,每天拿着日记本记录自己行了多少仁义,这都未必可以称为“善”。有善标签的人、鼓动自己和别人善的人都未必跟这个字发生关系了,这也是“神虽王,不善也”。


“神虽王”,有亢然之义,有亢奋的成分在。我们看到很多笼中鸟雄赳赳气昂昂的,但是已经不再是那只鸟了,其实鸟已经没了。在人世间很多人自以为活得很成功,真的是鸟都不如,人没了,此谓“不善”。


这是对每一个学人、每一位父母、家长、老师的一面镜子,一个考量。你到底想干什么?你到底想带着孩子干什么?你到底想带着学生干什么?少一点虚张声势。


今天就到这了,谢谢大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庄子·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

by:国风小语

张真讲庄子之养生主

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安徽蒙城人,先秦伟大思想家。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存世著作《庄子》33篇,又称《南华真经》。养生主——养生...

by:张真讲庄子

南怀瑾讲庄子(齐物论-养生主)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南怀瑾先生(1918.3.18-2012.9.29)出生于浙江一个书香门第,经历战火,...

by:唯一雅号

禪說莊子 《人世間 養生主 應帝王》

人世間:亂世之中的生命哲學養生主:游刃有餘的無上修為應帝王:寓言中的人間智慧

by:恆者读书会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