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 | 第一章:从自心走向大道(2022研习班招募中,报名在评论区)

2023-07-15 16:57:1717:33 128.5万
声音简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你我天各一方,道德经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道德经》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里面装了什么。


命运的秘密,就是你装进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为装进了低级和肮赃的东西。


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如果把道装进我们的生命,审视一下自己的小我是如何愚弄自己的,我们就会对生命有新的发现。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经文诵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核心要义


第一个是道可道,非常道;能够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本然整体的道。


第二个是名可名,非常名。事物的名称,也不等于事物本然整体本身。


第三个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指天地开始时的状态;有,是万物被我们认知状态的标签。


我们先来说说【道可道非常道】这第一要义


疑问


一些朋友会问: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那说道还有什么意义啊?难道只能闭嘴了?


生活回放


莫急莫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生活情景:在我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就是两个人说话时都在各说各的道理,于是就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这样一种局面,但到底谁真正有理呢?若是继续这样说下去,轻则会不欢而散,重则会变成吵架,想想看,生活要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下去,还会有什么美好可言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日常的生活:父母和儿女说话时是不是更多在使用教训的口吻批评孩子,始终相信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夫妻之间对话时,是不是也往往都在说自己是正确的?对方可能是错误的?朋友之间交谈时,是不是我们在竭力论证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总想对方来接受自己的观点。你看,我们都在说自己有理,却很难去接受别人的道理,或者根本就没有想过对方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道理恰恰是我们思维的盲区。如此照此下去,人与人之间还会有真正的沟通吗?


本质揭示


1、不认识的客观大道: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不会对着一个纯粹的物件讲什么道理,因为知道那是客观事物,我们只能顺应它的规律。但如果对面的一个物件换成了一个人,我们就很难再把它看成是客观,也不会把对面那个人的所作所为当成大道客观规律的呈现。庄子讲过一个空船理论:如果风吹着一艘空船向你撞来,你只会躲避而不会去斥责。但如果船上有人,那就不同了。你看,我们每个人思维中有一个盲区:我们会把客观事物看成客观,却不会把对面的人也看成客观。


2、认识不到的自我局限:人们只重视自己的主观认识,却不知道自己主观的局限性,因此把有局限的观点当成了真理来坚持,这当然就大错特错了。


道德信条


1、有道者能听懂别人的合理性。无道者只相信自己的合理性。


2、有道者对不同意见会去请教。无道者总是反对和排斥别人。


3、有道者总是在讲自己的错误。无道者总在论证自己的正确。


【结语】若是按照大道的规律去跟别人说话,哪有不能沟通的人呢?


再来说第二要义【名可名,非常名】


【疑问】


不管我们思考问题,还是表达观点,都会用到很多名词,可老子却说,名可名非常名,若是没有了,明我们还怎么思考问题和说话呢?


【生活回放】


没错,我们在生活中的思考,确实离不开很多概念和名词,我们一说话就总会对很多人和事进行判断:这个我喜欢,那个我厌恶,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交往上一阵子,当初喜欢的,也不太喜欢了。那些厌恶的,好像也能接受了。当初认为好的,发现也没有那么好。当初认为坏的,似乎也没有那么坏。


【本质揭示】


我们头脑中似乎都有一把尺子,在丈量着世间的一切,对我们所见所闻连续不间断地进行着评判,因此也让我们生出了很多成见,甚至偏见,这就是人生中最为典型的“贴标签”的现象。那个人那个事,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它说成了好坏,并非那个事物本身就叫好叫坏;是我们的情绪把它标定为喜欢或者厌恶,也没有哪个事物就叫喜欢或厌恶。如果我们顺着自己的判断走下去,就会偏离这个事物本身的真相,这就是我们的主观蒙蔽自己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我们的主观往往会扭曲事物的真相,只要我们的主观一动,真相就会被遮掩,智慧就会被蒙蔽。


【道德信条】


1、只要主观一动,就审问自己:我又要干嘛?


2、只要一贴标签,马上就警惕:我又要生出偏见了!


结语


管住自己的念头,就能够杜绝偏见。


最后来说说,老子所说的第三要义——【有无】


疑问


老子认为“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这“有”还好理解,这“无”不就是没有吗?如果当初什么都没有,又怎么会生出天地万物呢?


生活回放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成语:“无中生有”,在兵法上,这是一种谋略。在生活中就是一种阴谋。实际上在生活中,“无中生有”是一种基本的规律和世界的常态:在一片空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出现了一栋大楼。原来是我们首先心中有了一个关于建造大楼的念头,这个念头是无形的,而大楼是有形的。你看,我们看到的有形的大楼不就是从无形的念头生出来的吗?我们能够看到灯光和光明,但我们看不见电流,这光明不就是从看不见的电流产生出来的吗?有时候我们生病发烧了,到了医院一化验,发现是细菌感染,原来我们生病是由那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所带来的。我们要做一个什么事情,首先是心中有了一种想法,这个想法也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也是无形的,但你能说这个无形的想法是不存在的吗?


本质揭示


有无相生,是入道的最大的一道门槛。我们都活在肉眼的世界里,我们看得见的,认为是有,看不见的就认为是无。实际上,这是我们肉眼视力所造成的一种错觉。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的肉眼能看到的是非常有限的,世界的绝大部分存在,是我们肉眼视力所不及的。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实”,只是客观世界整个存在中极其有限的一部分,大概90%多的存在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把有形的和无形的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道德信条


有智慧的人能够洞察肉眼之外的世界,这样才完整。


高创造力的人能够做到“无中生有”,这就是创造。


有灵性的人能够把有和无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境界。


有觉悟的人能够从有找到背后的“无”,这就是智慧。


我们对第一章的学习做一个总结,看看学完第一章,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归结为三点吧:


第一点:有道的人说别人有理,无道的人说自己有理。如此作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二点:别急着评价,否则会出错。别急着下结论,否则你一定会错。明白了,遇事就会沉着。


第三点:肉眼告诉你眼见为实,天眼告诉你眼见只是实的一小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小有大无的世界里,如此才叫完整。


谢谢你的聆听与陪伴,下一讲,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二章,看看我们是如何撕裂这个世界的。咱们下次再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听友505880796

齐教授讲道德经很生活化,易懂。

听友398839900

老师,万岁。一课价值万金。

听友379606184

免费的是最贵的

茨仁

太极老师有水平

听友500468700

感谢齐教授的课程,让我心情都平静了。每天学习课程每天进步。

猜你喜欢
一章一故事,逐章解读《道德经》

一部经典,传承两千五百年。有人说是必读,有人称之为天书。五千多言,言简意赅,引发无数解读。有人用之于管理,有人用之于养生,有人用之于做人,都对。我们解读偏重于讲...

by:王君武wangjunwu

神医第一章

青年勇闯都市,身怀绝技医术青年勇闯都市,身怀绝技医术青年勇青年勇闯都市,身怀绝技医术青年勇闯都市,身怀绝技医术青年勇闯,身怀绝技医术,身怀绝技医术青年勇闯都市,...

by:中国民间故事会

宇曦❤️一千零一章

宇曦一千零一章,用一千零一个故事陪伴你们不定时更新各类故事(偏重历史人文故事多一点)故事选自知乎,公众号等,如有侵权,请告知曦光初上,宇你同在️

by:宇曦ER

《孝经》一章一讲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by:谢华楠_三道斋主人

《梵天传》第一章

本人原创故事,梵天传,当代爽文,值得一听!

by:_梵_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