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孔子至情哭子路

2024-03-15 14:11:0220:03 4441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xuàn)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hǎi)之矣。”遂命覆醢。



孔子是一位知礼的人,弟子子路被杀后,为什么他也哀哭于中庭?

我们印象中,子路生前常常指责孔子,孔子也常常骂子路。然而,当接待问吊者时,孔子却像子路的父亲一样答拜。这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师徒情感呢?

带着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一集找寻答案吧!





现在我们接着上次的课程往下讲,我们看本文。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这个合葬是指孔子的父母都过逝了,就合葬了。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过逝了。后来,他的母亲过逝,到母亲过逝之后,才有办法把他合葬。原因是孔子以前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至于母亲为什么不把他的墓在哪里,告诉她的儿子,这个原因在书里面并没有说得很清楚。3岁就已经没有父亲,一直都不知道墓在哪里。


母亲过逝之后,他就遍询邻里,找这些以前跟他父母比较好的、比较有交情的这些长者,到处问,才知道他的父亲的墓在哪里,在防山。所以孔子既得合葬于防。就是指防山,就是他父亲原来的墓所在的地方,就把母亲跟父亲合葬。那个合葬是从周公之后,才有这个礼,在周公之前,是没有这个礼的。


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孔子把父母合葬之后,他说,吾闻之,我听古人说,古也墓而不坟。殷朝以前,墓而不坟,墓就是说造了一个坟墓之后,在地上画一个它的范围,没有特别去标记它,只是说它有一个范围。那一般的人大概多大呢?差不多是那个尺寸,所谓大官,稍微大一点。,就是说把土堆高。


像是西洋,现在西方他们的那个公墓,各位可以看得到他立一个碑,但是地上却没有凸起来,只是种草,平平的。那如果你把那个碑拿掉,那以后你要去拜拜,不知道要去哪里找了,对不对?那就自己立一个碑。


那个古人就画一个墓的范围,通常来说,那个墓一般都会放在自家的土地上,当然也有一些另外特殊情况,像孔子这样就找不到他家的墓。古时候就是有个墓的范围,但是不把土堆高起来。


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

孔丘,东西南北人,就是每日奔走在外,居无定所的意思。我呢,到处奔走,居无定所。


不可以弗识也,不可以说不做个标记。那我出去好几年,回来不都长树了嘛,对不对?没有一个凸出的地方,我就认不得我父母的墓。这个就是过去不知道他父亲的墓,现在好不容易知道,怕以后忘记了。他的意思是说,我应该替他做个标记,怎么样标记呢?就是做个坟。现在说坟墓坟墓,其实是两个字,是不一样的。凸起来的叫做坟,只画一个彊界就叫做墓,总称就叫做坟墓。


于是封之,崇四尺。所以孔子为了怕说,他这次出去再回来,不知道多少年啊,不做个记号真的是不行啊。想一想也是很有道理,他就把这个土封高。当时很多徒弟都跟他在一起,把他们合葬。合葬是很多弟子去帮忙的。古代的人侍奉他的师父,类似于侍奉他的父母,那就合力把那个土给它就做高了。崇四尺,就是高有四尺。一尺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公分多一点,30.3,古代的河洛的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孔子把这个墓大概做了一个形状之后,老人家了嘛,就先回去。门人,他的弟子就留在那边帮他修墓,修对称一点,工整一点,结果下了一场大雨。


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等门徒都回来了。,就是回来了。孔子问这些门徒,尔来何迟也?问为什么你们回来这么晚呢?


曰:“防墓崩。”这些徒弟就说,防山的这个坟墓不是已经堆高4尺了吗,下了一场大雨,那四尺呢,土会跟着水流嘛。对不对?就崩缺角。崩缺角就忙着在那边整修,等雨停了就在那边整修。把它整修了再回来,所以就回来晚了。防墓崩的防,防是防山的防,不是提防的防,防墓崩。


孔子不应。三,弟子跟孔子说回来晚是因为防墓崩了。孔子不应。弟子又说,是因为防墓崩了,孔子不应,总共有三次,这个孔子若有所思。


孔子泫(xuàn)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就是水,眼泪就像水一样滴下来,叫做泫。泫然流涕,就是他感伤,感伤双亲的墓崩了。土把它给堆高了,又崩了,是感伤。这种感伤,吾闻之,古不修墓,我听古人说,古人是不修墓的。不修墓的意思就是不把它堆高,平平的没什么好修的,对不对?就长草,然后长树,就是这样。那这种回归大自然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啦。


 但有时候对一个孝子来说,找不到墓,于心有所遗憾对不对?就会想到把它做记号。想到把它做记号,后来就有立一个碑,立起一个小小的石头。不够清楚,石头会被拿去盖房子,就再把那土堆高。现在一般图片看到的这个坟墓的样子。那他流泪是在感伤。感伤说他,想特别做个记号,以便好追思他的父母。好不容易堆起来,就像父母的房子崩掉一样嘛,对不对?内心会难免有感伤。


吾闻之,古不修墓,我听说,古时候的人,不修墓的。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是不是我太多事了。不修,不把它堆高,就不会崩了嘛。对不对?言外之意,就是说,哎呀,我是不是破坏了古礼了?


但是,我又觉得古礼,对于孝子的心思来说,有所欠缺。这对一个孝子的心思来说,希望他很明白,不是说很独特,就是他很明明白白,我要回来祭拜的时候,眼睛一看,就看到我的父母的墓,对不对?这样心里才不会不安。


各位,如果现在清明节,你拿着香要去扫墓,你找找,找半天找不到墓,你找了一个多小时找不到,你会不会觉得惭愧?你会觉得很惭愧呀,对不对?所以,他的内心虽然违反了古礼,但是我的心里是想着这样可以慎终追远,聊表孝子的孝心,这个意思。


当然从孔子之后,我们的墓就变了,就变得凸起来了。那孔子之前没这个礼,但孔子其实也没有去修这个礼。但是,因为孔子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影响非常很深远,大家在揣测孔子圣人的心思,是一个孝子的心,这个把它堆高,并无不可。虽然古代没有,但是以孝子的心来揣测这件事,并无不可。虽然孔子自己也说,吾闻之,古不修墓,好像他失礼一般。那这个后人,最重要是孔子后来的学生,他们认为孔子这才对,他们圆满孔子的这个心思。后来他们的墓全部都有坟,所以后来的读书人都这样做。那读书人是领导这些百姓的,百姓的习俗就变成这样做。等于是孔子的心思,我们感受到他的孝心。所以移风易俗就把这个坟墓给封上了,给改了。


所以,这个礼从孔子的这个事情,孔子后面的很多贤哲,虽然古礼没有,但是,礼并不是都不能改的。我们不懂礼,或是这个礼到底有没有合于一个更好的心意。我们不懂,随便去改它,那把它改得更坏,就没有意义。但如果把它改的更跟孝子的心更贴切,改就改,这也无不可啦。所以后人把这个改了之后,就突显出孔子的心思的正确,而不是突显孔子的势力。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孔子的弟子子路被杀了,那么孔子很哀伤,在中庭哭。古代连哭在哪里哭,也都是有不同,亲疏不同就有不同。那譬如说他的师父过逝了,那哭的地方就在中庭;那父母过逝也是在中庭。就是因为事师跟事父母,差不多同等级,跟事君也是差不多等级,这三者同一个等级。不过父母比较亲,属于恩;那君臣属于义;师父属于恩义之间,这三者有一个类同。只不过事师的话,不为他披麻戴孝;父母,要为他披麻戴孝。但是事师也是为他心丧三年,守丧三年,这也是一样,父母也是三年。


那为什么孔子哭子路于中庭?子路是他的弟子,对不对?孔子是一个知礼的人,为什么在中庭?这表示就把他当作师父一样的等级在哭,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表示亲昵,而不是把他当师父。子路跟孔子真的很亲,这两个人常常在吵,子路常常指责孔子,孔子也常常骂子路。但是,师徒之间本来就是因学问而连接,对不对?所以,不怕提起质疑,他也勇于去说明跟解释。


 所以在一起时间很久,其实孔子的弟子很多的年纪比孔子还要大,子路是年纪是比较小一点。年轻的时候,孔子就跟子路讲,所以你这样你会不得其死,就是太好强了。


那么,子路是怎么死的呢?子路是死于魏国的这个太子,蒯聩之乱。魏灵公有一个很漂亮的夫人,叫做南子。对不对?周润发演的《孔子》,里面就有一个南子,南子是(其实当时的诸侯能够娶的女人都很漂亮,都是举国里面最漂亮的,当然南子也很漂亮。)


南子跟这个宋公子朝发生了通奸,有私情。这个太子蒯聩想杀了南子,可是行动失败了。行动失败,就变成被陷害了,他就只好逃走。逃走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就想他是太子,对不对?他一逃走,不就是,下一任的国君不就是拱手让人了吗?他就在想,他要回来,接掌这个国家啊。


 可是他现在是一个出逃的人了,对不对?他就偷偷的潜回来,到了魏国。他有一个外孙叫做孔悝(kuī),那这个孔悝(kuī)呢,他是当一个宰,一个驿宰,管一座城,那蒯聩就想要寻求这个孔悝的协助,可是孔悝不跟他同党。


后来蒯聩就挟持了孔悝,那当时的子路就是孔悝的家臣。那等于是子路(子路是一个圣贤学说的人),变成他的主人被挟持了,对不对?当时子路在陈国。


孔子另外一个徒弟叫子皋(gāo),子皋当时也在魏国里面当朝臣。子皋看到魏国乱,他就出逃。他为什么出逃?因为他子皋不是孔悝的家臣。那我就可以逃。子皋如果是孔悝的家臣,他也不会逃。


他逃出去的时候,他就跟子路讲,路上碰到子路,说“魏国已经乱了,你不要回去了”。子路就说“那为什么乱?”把这个事情问清楚。问清楚,啊,孔悝被抓了!孔悝就是他的主人了嘛。我为人臣者,哪有主人被抓了,我贪生怕死,岂有这种事情。他就回去了。回去就是找蒯聩理论,蒯聩就派很多人就把子路给杀了。


杀了,奄奄一息快死了,帽子也断了,飞到旁边,子路就快死了嘛。其实子路回去,已经心里就准备死了,对不对?九死一生,很难再活了。国家那么乱,然后你一个人你能够顶多少人,不是这样嘛?但是,你的主人现在陷在危难里面,你能不救吗?你不能不救!就像一个士兵,国家有难,你可以一个人幸免吗?也不能幸免的。


他本身就是将军,子路是带兵的嘛。他剑术很可以,但是猛虎难敌猴群。帽子断了,就是掉在旁边。子路快死了,他就说,君子死,冠不冕!这个就是说不能没有帽子。古圣先贤教我们衣冠要整齐,回去见上天,结果现在帽子掉了,爬、爬、爬,快死了,他还用力爬,终于拿到帽子,戴上,帽结结起来,吐一口气,就死了。所以,说子路怎么死?结缨而死。缨就是帽子的带子,死得很有气节。


各位,你要快死的时候,你会在意一顶帽子吗?你压根儿不会想到这一件事情。他都知道自己要死了,把帽子戴好。那我们就知道说,活着的时候,必定也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各位,对不对?死的时候,都还会想到这个事情,何况是活着。教他做一点不好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啊。子路死了,孔子有这样的徒弟,他坐在中庭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就是慰问。当有人来慰问,慰问子路,因为魏国派人来,说了这个子路的死讯嘛。来吊问,而夫子拜之,那么夫子对来吊问的人答拜。他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是一个丧家的朋友,那我们去吊问,然后别人,又有客人来吊问,那我们是不需要去给客人来答拜的。各位,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我是客人,他也是客人。我又不是主人,我给他答拜个什么?那孔子有人来吊问,他就答拜,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是像我儿子一样,我就把他当亲属一样,不把他当外人,所以你们来拜,那我就给你们答拜。


各位,你看那个电视上如果有那种影像,有人去吊问,去拈香,家属是站在旁边,要答拜。就是讲的这个意思,意思是跟子路很亲的关系。


既哭,进使者而问故。哭完了叫做既哭。然后就请那个传话的使者进来,问他,为什么子路死,他死的这个一切的情况,总要问清楚嘛。对不对?虽然知道子路死了,先哭,还不知道为什么,哭,哭,哭完了,就把那个传话的人叫进来问个清楚。子路死的时候,究竟怎么样,他就把那个说了一遍。


使者曰:“醢hǎi)之矣。”醢是什么呢?是酱。我们一般做菜的酱,剁成细细的都叫做醢。无论你是植物的酱、动物的酱,剁成细细的都叫做醢。那简单的说,就是子路死的时候,帽子戴正了,对不对?气吐了,死了。之后怎么样?就被人给他剁成肉泥了!你不是很勇吗?你不是学圣贤的嘛?你还不是死在我刀下?!泄他的恨就把他剁成肉泥!


遂命覆醢hǎi),孔子听到他的弟子被剁成肉泥,醢,去去去,所有厨房里面那些什么酱,全部给我倒掉。吃饭,不能再看到剁碎碎的东西。想到、看到剁碎碎的东西都会想到子路,吃不下去。就是倒掉,这个就是倒掉的意思。这意思就是说一种师徒的情深,一种自然的心意。


你说,哦,原来,礼就是要把酱瓜倒掉吗?不是这个礼。礼都源自于心,对不对?我们这样读《礼记》读到现在,现在你就慢慢知道说,礼不是规定说应该怎样,应该怎样,不是。礼是源自于一种恻隐的心,所安排下来的一种自然的行为。


在这个时候,那个酱瓜,所有的酱料,哪还吃得下,你只要看到剁的稀烂的,你都会想到那个残忍的画面嘛!对不对?这是一种人的自然的反应。


当然现在的人就会说,一码归一码,吃酱是吃酱,那个是那个,这个是这个,根本无关。你无关,你吃得下就吃吧,这个有恻隐心的人,就叫他倒掉了。

1351387ddix

您好,礼记中的儒行在第几讲里面

回复@1351387ddix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Ai爱华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防山,孔子父亲葬之地),曰:“吾闻之:古(殷朝)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到处奔走,居无定所)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防山)墓崩。”孔子不应,三(三次),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表示亲密)。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hai3(酱)之矣。”遂命覆醢。  

听友216699805

檀弓上第三(5)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 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 不可以弗识也。 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 孔子问焉曰: 尔来何迟也? 曰:防墓崩。 孔子不应。三。 孔子泫然流涕曰: 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1881725lzbg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

潇凡666

感恩孔子和子路

当前评论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