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古丧礼--仁者的心思

2024-04-23 17:04:1419:21 2450
所属专辑:张庆祥讲礼记
声音简介


“礼”不是道听途说的传授,教养,是圣人情境下的自然生活应对。在一个现实生活当中的自己,要按照现实生活当中的情境发生相对应的责任和角色待遇,逝世后的丧祭是后人对于先人的缅怀,既要演绎示范给后辈,又要体现生死的不同内涵,细细品味,古礼之中博大隽永,意味深长。

      一个圣贤之所以要定这些礼的心思 ,隐隐约约,这个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所以这么繁复,好像条条都在洗涤我们不净的心思。


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xīhǎi)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夫子曰:“可也。”读赗(fèng),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各位,我举个例子,我姓张,在黄庭书院,大家都叫我张讲师,我写的很多文章也都是,大家回应各方面,都写张讲师。就有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学生,他也上过我们的课,然后引用我的文章,他也姓张,他就在他的网站上,直接贴上了我所有的原文,故意造成这个假象,好像那个张讲师就是这个人,他也都没有任何的回复、说明都没有。

各位,我说这个的意思,不是说你们引用我的文章都要讲我的名,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当“我”引用某人的什么文章的时候,不要假借剽窃。你没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古人在意这个?你没有这一份见解,而只是依样画葫芦,去把文字拿过来叙述,不知道其中的内涵,那这个用意呢,是不对的。那我们要引人向正途,有人了解,所以说了这段话。我不了解,依样画葫芦会误人子弟的,所以你要详细的去说明。这个事情有人这么说,我也许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这么说很好,你也可以试着照着这么做看看,那这个事情也就圆满了。

所以,子游的这个答法,答得不好,那县(xuán)子是个君子,所以县子就用这一份话来批判他,这个就是礼。

各位,古人读书,你常常在想,读书是不是把一个人培养的,温良恭俭礼让,然后也不说人,也不骂人。各位,是这样吗?你读《礼记》,你读孔子的《论语》,你读《孟子》,你都会发现这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真正有志节的读书人,对,就会说对;错,他就会说错。这种说错不是人身攻击,而是对于学问,他应该要怎么样,那么他会做一个影射。

比如说县子的这一段,汰哉,这太自大,这个说法太自大了。各位其实我们想一想,子游也没做错什么事。但是没错,那一份心思,说一个君子的心思很缜密,对于自己很自谦,对于别人做对的事,我们很恭敬,那这个才是君子的心思。那一个君子,你虽然子游很有名,县子的学问都不如你,但是他看出你这个心思不是好事,他就会说汰哉,专以礼许人,这个是不对的。

下一段。

宋襄公葬其夫人

这个宋襄公怎么葬他的夫人呢?宋襄公的夫人,她的死在宋襄公之后,而且是很多年。那么,这里却说宋襄公葬他的夫人,这是一种影射的意义而已。因为宋襄公,他的大老婆死的时候,跟宋襄公是同时的,都在差不多的时间,所以大老婆死的时候,他能够葬她。而宋襄公的二老婆,是周朝的襄王的姐姐,她死,是死在宋襄公之后。

这边是以宋襄公葬夫人的名,来说这个事,其实当时宋襄公已经不在了。各位,但是这个没有关系,这个并不妨碍以下的意思。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xī)醢(hǎi)百瓮。

这个就是醋,就是酱类,所有的酱类,古代都可以称作是醢。就是腌的醋、腌的酱类去陪葬,用了大概有百瓮。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因为宋襄公的夫人,可能在世的时候,很喜欢这些腌酱之类的东西呀。既然她喜欢吃这些,那我们陪葬的时候,就多用这些东西,所以就用醯醢百瓮。

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那曾子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他就说了这个话了。他说“既曰明器矣”,他说古圣先贤不是说了吗?就说陪葬的东西,统统称为明器。用明器这个词,来跟祭器是分开的,跟人一般常用的用器,也是分开的。为了要让这个名称分开,不是名称分开而已,他实际制作的时候,也是分开的。

比如说明器这两个字,前面我们的文章有讲过了,比如说做竹篓的时候,它是没有那个边的。各位,竹篓要能够用,一定要收边嘛。就像布一样,布如果你不收边,不是一下子那个线条,不就是都跑出来了吗?一定要收边。用竹篓用竹器去编一个篓,不收边,但是就当竹篓用,祭祀的时候才用的,给神明用的叫做明器。

比如说,作一个瓦,它就不要弄得那么样的光鲜,甚至碰到水的时候,它会吸进去的,所以实际上是不能用的。给神明,因为我们是用神明看待它,不是真正用人来用。不是告诉你说,这是明器吗?明器就是不能够跟人用的,是完全一样的。

而又实之。这个就是实用的实。就是你为什么你去陪葬的时候,偏偏用一些人可以实用的东西去陪葬呢?

好,各位,讲这一段,我就想,你搞不清楚在讲什么?他用什么陪葬,反正我经济能力可以,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你管得着吗?各位,人啊,要见微知著,人想得事情要想远一点,不能够想得太任性。现在的人常说,有钱就可以任性。各位,这个事情不能任性。

为什么呢?因为过世的人,如果你用这个真正人可以用的东西,去祭祀他,而你真正觉得说,它能够拿来用,那么心心念念还怀念着先人的人可多了。各位,对不对?然后就会用实际真正的东西去拜。那实际真正的东西去拜,还没有关系,顶多就是浪费一些东西嘛。

比如说这个很多器具,本来人可以用的,做的也很精良,它在人间任何人都可以用,结果你通通把它当祭器,把它埋掉了,那不就变成没有实用价值了吗?这个还没有关系呀,只是浪费而已。

但是如果这个鬼神,真得他可以跟活着的时候一样,我们的东西,他都可以实用的话,那么接下来就有人会想到了,比如说,他最爱的妃子,就活生生的就把她埋下去。那这个时候就不得了了。为什么?因为你这样一做的时候,就会很多很多人就会枉送他的性命了。各位不是吗?

所以,为了担心以后将会发生不可测的事情,所以古圣先贤就把它给隔开。怎么样隔开呢?就是明器归明器;祭鬼神的归祭鬼神;人用的归是人用的;这是完全不一样。所以,用具都会让它有一些缺陷,但是那个形象,又足以代表这个东西,古代的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事情要看远一点,曾子就刻意提出这段话。

对于当时很多人都在埋葬的时候,陪葬的时候,他喜欢吃腌的醋,就用真的醋;他喜欢吃腌的酱料,就用真的酱料,腌得好好的。那这个事情说起来虽小,但是它见微知著,去推演的话,那始作俑者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所以,这是不得不谨慎的。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

这个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叫做仲孙蔑,就是孟献子。孟献子过世了,那么他下面有一个家臣做司徒的。司徒旅归四布,这个旅就是下士。

这个司徒,然后还有下面一些士人,归四布,他的家臣秉承主人的旨意,他的主人过世了嘛,他秉承主人当时在世的旨意,把办丧事之后剩下的这些赙布,分送给四方的亲戚朋友。

归四布的这个四,四就是四方。布就是有丧事发生的时候,那么亲戚朋友都会送一些财物来。这些财物,有的要祭死者的,有的也是给死者的,有的要给生的人,帮助生的人来办丧事的。那现在所说的这个叫做赙布,赙布就是帮助生的人,让他们来办丧事的,结果有剩下来。

古人的心思就是办丧事,不可以因为办丧事,而多赚到的财富,让自己增加财富,这个心思是很不好的。所以办丧事,如果有增加的这个财富,都一定会分配给四方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去缅怀先人的意思,不愿意因为办丧事,而让自己多一分的财富,所以这个司徒旅就归四布。

夫子曰:可也。

那么孔夫子听到这个事情,孔子就说这个丧事办得还可以。为什么会记这段话下来呢?因为当时的人都有点贪,就是办丧事大家都很多包白包,对不对?各位包红包,如果喜事包红包,以前我们包出去,现在人家拿回来,如果有多,那这也是喜事,因为家里办喜事。

但是你办丧事,却因丧事而赚钱,这个心思不怎么好,就好像恨不得家里有丧事一般,各位对不对?喜事赚钱可以,恨不得家里有喜事,这个心思没什么不可以。恨不得家里有丧事,这是千万不可取的。所以,古人丧事也不赚钱,剩下的布,剩下的器具,剩下的财物,都分给所有的亲族了。

所以夫子说,这个丧事在现在来说,办得还可以。所谓还可以,在古人的角度还可以;那在现在的人角度,真是难能可贵了,这是孔夫子在褒奖的意思。

读赗fèng,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这一段就是曾子认为不好的地方,前一段是孔夫子认为很好的地方。当然孔夫子认为很好,是因为当时的人都做不好了,都靠丧事赚钱,所以,好的礼俗不见了。

各位,古代那个礼俗真是很好,丧事如果赚钱,一定要分配给人呐。这种习俗还存在,就让人不会产生“贪”的联想,对不对?这是很好很好的教育,一种内心的暗示,真是很好。后来这个这么好的礼不见了,所以这段话,才会留在《礼记》里边。

曾子现在这一段,他也是说:“非古也,是再告也。”什么叫读fèng),是什么?是不一样,是亲戚朋友拿来给生的人,帮助办丧事的;是亲戚朋友拿来,这个东西就是要给死者的。可以说祭一祭就合葬,一起埋掉了;或者是祭一祭,直接大家吃掉等等,这些叫做赗(fèng)。

在这个祖奠,要出葬之前会牵引亡灵去朝祖,祖宗的祖庙,那叫祖奠。在祖奠面前祭完了,就要马上下葬了,那个时候司仪就会宣读,宣读所有亲戚朋友所带来的这些要给死者的物品,就是fèng),有哪一些。在祖奠的面前,把它给公读一遍,读完就下葬了。那么当时的人下葬之后,回来就要安神,回来的时候在祭典上,那么很多亲戚朋友不都来参加这个祭典吗?司仪又会在灵前,再当众再宣读一遍,叫做读赗fèng)。

曾子曰:非古也。曾子就说,这不是古代的习俗啊。

是再告也。这个就等于是说,前面已经在灵前禀告过一次了,现在已经葬完了,又读一次,各位,难道人还能够葬两次吗?

这个礼就是要下葬前,告诉死者说:亲戚朋友带来要给你的东西,有哪些哪些哪些。其实就是明器,有哪些哪些,然后就一起下葬去啦,那就完了,这个事情就了了,就没了。但是因为达官贵人风云际会,来参加礼的人很多,葬完了回来,然后呢?要在神位面前又再念一遍。

那个对懂古礼的人来说,简直是,你的意思是要再葬一次,是吗?这个意思。所以曾子说:非古也啊,是再告也。这也不合理,已经讲过的事,不必讲第二遍。你认为神明没听到吗?神明早就听到了。如果你认为他没听到,那就是没有神明,那你再告一百遍,也都没有用,对不对?

如果是神明有灵,天上有灵,你告一遍,那也就足够明白了,各位对不对?意思是在嘲讽说,你们这些人,你们所做的事情,家里办丧事,一切就是为亡者而设想,你现在再告一次,等于是在为生者,为那一些观礼的人,来提高他们的虚荣心而已嘛,对亡者又有什么好处呢,对不对?

对于懂礼的人简直就是说,唉呀,你们简直是说,再葬一次是吗?有这么多人可以葬吗?这个话说起来就很不好听。所以曾子就说:非古也,是再度又做了一次这个事情,这个不合礼呀!

我们从一条一条的这个《礼记》里边的记载,各位慢慢的咀嚼,一个圣贤之所以要定这些礼的心思,好像每一条都要教给我们一个什么东西、一个什么心态;好像每一条都在洗涤我们内心不净的心思,隐隐约约,这个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所以这么繁复,好像条条都在洗涤我们不净的心思,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情呢?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

成子高寝疾,这个成子高是齐国的大夫,他姓国,那这个“成”是过世之后,所取的谥号,就叫做成子高。齐国的大夫成子高,卧病在床,叫做寝疾。

庆遗入庆遗是齐国有一个姓氏叫做庆,叫做庆氏。这个庆氏叫做遗的人,齐国大夫庆遗,他入内。

请曰:子之病革矣。

说:成子高你的病,已经相当相当的急切啊。革就是转变的关键叫做革。讲革就是改变,不知道是要变好还是要变坏,反正你已经病这么重了,你自己也知道,就快死了,关键时刻啦。

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万一这个革这个改变,不是更好而是病更大,那怎么办?意思就是说,假设万一真得你不起来了,这个丧事该怎么办理?

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这个成子高就说了,他已经快死了嘛。他说:我听古人这么说的,说:活着就要做一些有益于人的事情,而死得时候,最少不能够有害于人,不能够害到任何人。

什么叫做死不害于人?比如说你做一个墓,占的地很大,还是说,你做一个丧事花的钱很多,这不是害于人吗?更更严重的,死的时候还要人陪葬,那不是害更多人吗?所以说,死不能害到任何人。

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

我纵然生的时候,没有做过什么大的功德,说帮助多少人,但是我可以说死的时候去害到人吗?去妨碍到人吗?去损伤别人吗?那是不可以的啊。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我过世,你就去找一个不食之地。什么叫不食之地?就是种东西种不出好东西的。肥沃的土地,你不要做我的坟地,去找那个最贫瘠的地方做我的坟地就可以,不要妨碍人家的耕种。

各位,你看这个心思,都已经快死了,他心心念念所想的还是怎么为人好,怎么不妨碍人,我觉得这个精神真是非常非常可取。

像我们现在小树苗的教育,我们就会教的其中一条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不妨碍别人,不麻烦别人。举凡我可以做的事,我能够亲力亲为把它做好,不让别人为我负担一点点的财力、体力、金钱各方面的风险,这就是一个仁者的心思。

你看这样的一个人已经快死了,他心心念念想的还是别人,那生的时候还用说吗?所以他说:“吾纵生无益于人。”我看不会啦,他生的时候,一定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

他也不会想说我死的时候,你要帮我找一个好地,你把我葬了。他都没有,就是最普通的地方,而且是最没有人要的地方,不妨碍人家耕种的地方,你看是多么一个豁达的人生啊!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回复@止一正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听友216699805

檀弓上第三(36) 宋襄公葬其夫人,酰醢百瓮。 曾子曰: 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 夫子曰:可也。 读赗, 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成子高寝疾。 庆遗入,请曰: 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 则如之何? 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吾纵生无益于人, 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1881725lzbg

宋襄公葬其夫人,酰醢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实之。」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夫子曰:「可也。」读赗,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子夏问诸夫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居处、言语、饮食衎尔。」   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潇凡666

仁者的心思

听友65325697

祭祀的礼记好重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