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生死存亡之际的童年歌声

2023-06-07 00:30:0911:49 42.3万
购买 | 199 喜点

1319299ciwd

我现在觉得是敦煌的发现,极大的丰富了唐与世界的关系图景,同时敦煌的视角所展现的唐朝,民间的 异域的 商贸的 各种文化上的呈现,是后朝官方对唐官方文献遗留下来的记载所选不能及的

回复@1319299ciwd
表情0/300
其他用户评论

华Liu

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大沽口时,敦煌藏经洞发现伟大的唐代,王懿荣通过甲骨文发现了伟大的商代。秋雨老师形容中国文化像一个庞大身躯被濒临死亡的消息刺痛,听到了自己青年和童年时的歌声而唤醒,从而出现了生机。这太形象了。

快乐宝贝_0x 回复 @华Liu

拯救生死关头的歌声,来自童年,听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开心果_jA 回复 @华Liu

被这个比喻感动到

吾师余秋雨_66

王懿荣,其人“嗜古,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货泉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因为收集和研究了许多古代文物,又曾与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翁同龢、吴大瀓等人一起切磋学术,在金石文字方面有深邃的造诣,才奠定了他后来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的时甲骨文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云卷云舒118 回复 @吾师余秋雨_66

嗯嗯,偶然中的必然!

一池_mm

今早的文章很期待,中国文化遇到了要迈不过去的坎,又如何?今天起了个头,开脑洞,继续会讲新的文化取经和冲击吗,我们的文化一次一次走向封闭自顾,一次次,又被外来文化所激发,满血复活,充满活力,它的神奇之处或者说这是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潜质,只不过没有被我们看到。心理学说 潜意识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中国文化的运,是不是也隐含在自身的潜意识里!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一池_mm

中国文化的每次大融合,都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再发展。每次的濒临死亡,都是一次劫后逢生的柳暗花明。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里,一定有一种自我修复和自我生长的生物特性。中国的儒释道是这种基因的三条染色体,这三条染色体受外部文化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异,而适应社会的文化变迁。

怡雅斋 回复 @一池_mm

你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中国文化由于自己的特质比较幸运,“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她遇到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这给中国文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先进文化传入中国,也许中国文化还要沦落下去。所以中国文化在这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节点上十分幸运!

敏敏敏_ty

如果中国文化难以跨过,中国也将难以重生。中国的土地将成为列强帝国的口中肥肉,中国之百姓将成为帝国主义的掌中奴役。此时,重重垂危下的中国,奇迹般从地层中传来童年时代的歌声,传来青年时代的歌声。这个几乎放弃了任何希望的“老人”浑身震动,一股澎湃的天地元气重新回归巨龙的身体,抖落一片片衰老的鳞甲,毅然站立起一个“少年中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大耳朵图图_s0 回复 @敏敏敏_ty

中国文化是一个矛盾体,它有自我封闭能力和自我蜕变的能力。清末文化的封闭和蜕变周期太长,长的有点让人产生了绝望。清末民初,中国文化的蜕变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催生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做着改良社会引领文化走向的重任。

怡雅斋 回复 @敏敏敏_ty

铿锵有力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的声音使人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当年湖南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和那时恰是少年的同学一道集体铿锵地朗诵过“少年中国说”!

敏敏敏_ty 回复 @敏敏敏_ty

几年前,我带着幼小的女儿游玩岳麓山,山上一群湖南学子正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我赶紧拉住女儿驻足而听,身上顿感毛发贲张,热血沸腾。当年,在山河破碎国难家亡之际,梁启超先生的这篇《少年中国说》同样在声声呼唤着这片沉睡的土地内心伟大的灵魂吧!

吾师余秋雨_66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把中国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前,也将历代鸿学硕儒对古代纪年探寻的理想和求索的火种得以延续,并了却了逝者难以释怀的遗愿。博大久远的中国和中国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坚毅的性格、不屈的灵魂和宽广的胸襟,炎黄子孙在这母体的滋润中,也在不断地为中国文化宝库增添强壮不衰的养分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当前评论用户
TA的其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