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文本)第九章 知足(46)

2018-08-01 22:01:1701:05 3783
声音简介

第九章知足(46)

天下有道①,卻走馬以糞②;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③。

罪莫大於可欲④, 莫大於不知足⑤,咎莫憯於欲得⑥。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⑦。

 

①有道:具備和符合大道的規律性。天下有道,指身國內天下和社會外天下,用道和德進行治理。居道“无”用德“一”則意馬馴服,民心清靜而天下太平。《論語·憲問》第十四: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穀,參見第五章註③)

②卻:《說文》:“節欲也”。又退也。又含:除,去,避免,回轉,返回,轉折之義,但、但是、可是等。  

馬:用於戰事或作交通用。卻走馬以糞,則喻爲讓馬勿奔走而在田地中以粪施肥。内證中以馬喻后天意識,卻走馬即修真學中的“栓意馬”。以糞,即清除意識中的私和欲。

③戎:《說文》:“兵也”。  

郊:《說文》:“距國百里爲郊”。按:周時距離國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遠郊。此處指荒郊、郊野。

句義:身國有道,則意馬馴服,污濁易掃除,爲德信所用。身國無道,則意識如戰馬亂馳,禍端起於身國內外。

④欲:《說文》:“欲,貪欲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應也”。《呂氏春秋·貴生》:六欲,註:“生死耳目口鼻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欲竭其精”。註:“樂色曰欲。”《德道經》第四十七章《安民》:“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袁氏世範》:“中人之性,目見可欲,其心必亂,況下愚之人見酒食聲色之美,安得不動其心?”

⑤ :甲本作“ ”,含有“禍”字之意,在此主要指修真者對修炁修心整體把握上的過失禍殃。屬修真學異構字。見《漢語大字典·心部》。另據《說文》,《史記》《漢書》多假 爲禍,其與“ ”應爲象形通假。

⑥憯:通行本作“大”。乙本此句殘缺,甲本中此字左半殘缺,似不爲“心”。今據《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及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等書寫作“憯”,痛也,古同“慘”。

句義:主宰著意識的陰我私心及貪欲是罪惡之源,欲壑難填則生禍亂,貪得無厭是産生慘痛災殃的根源。

⑦足:《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大戴禮記》:“足恭而口聖”。又有鼎足、充實、完備、足夠等義。《莊子》:“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  

恆:《說文解字註》:“恆,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古文恆從月。《詩》曰:如月之恆。”“恆”通行本皆作“常”,其爲避漢文帝諱改,下同。

句義:身國真正的支撐是道足,立足於德道是知足的根本,清除陰我私心貪欲,就處於常足無憂了。

〖註音〗

戎:róng音容;憯:cǎn音慘;諱:huì 音慧。    

 

【繁簡對照】

卻(却),馬(马),糞(粪),於(于),禍(祸),恆(恒);異(异),體(体),漢(汉),據(据),書(书),殘(残),應(应),寫(写),諱(讳),從(从)。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davinci_l7

出个合集吧,楼主,声音好听音乐美。。。被广告破坏得太厉害了。!

猜你喜欢
老子《德道经》吟诵

根据帛书版老子《德道经》普通话吟诵。帛书版“德道经”有很多的虚词,更加适合吟诵。在吟诵中养气,甚至可以说是养生版道德经。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

by:东翮堂诗学

德道经

《德道经》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厚德而载物!

by:丁香春雪